《五花山》教案(精選6篇)
《五花山》教案 篇1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敘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愿意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板塊:
一、揭題質疑,理清文路。
在學生讀通課文之后,再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說說課文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再想一想從中你體會到主席是怎樣一個人。
二、研讀課文,走近主席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通過理解這些句子,讓學生對毛主席作為偉人的高尚品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且通過文字的比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在表現人物品質時所采用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豐滿人物的形象。
三、聚焦矛盾,升華主題
在探究文中最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后,讓學生思考一下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略,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知道從三件小事體現的偉人的普通人的情懷。
《五花山》教案 篇2
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這里的山是什么顏色嗎?
春天的山是綠色的,那綠色淡淡的,許多樹剛冒出芽來,還帶著嫩嫩的黃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綠色,那綠色濃濃的.,一片片樹葉,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都像被綠油彩涂過,連雨點落上去,都給染綠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種顏色了。下過一場秋霜,有的樹林變成了金黃色,好像所有的陽光都集中到那兒去了。有的樹林變成了杏黃色,遠遠望去,就像枝頭掛滿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樹林變成了火紅色,風一吹,就像枝頭掛滿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樹林變成了火紅色,風一吹,樹林跳起舞來,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躍;有的樹林變的紫紅紫紅,跟劇場里紫絨屏布一樣。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針一樣的葉子還是那么翠綠。
秋天的山一片金黃,一片火紅,一片翠綠……人們給這五顏六色的山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五花山”。
《五花山》教案 篇3
《五花山》這篇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描寫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顏色,贊美了五花山優美的風景。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考慮:
1、以疑導學。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帶著問題去讀書,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揭示課題后,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中心句質疑,然后共同梳理問題,確定本課學習目標。
2、自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秋天的五花山這一段的教學設計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我緊緊圍繞五花山的色彩,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悟自讀”的境界。
3、讀中感悟。新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把較多的精力放在帶領學生借助圖畫和相應的語言文字,通過讀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總體來說這節課整個環節較流暢,學生掌握的也很不錯。在比喻,聯想等的知識點運用上還要更加深入,再落實。經過這一次課,覺得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比如朗讀,應該更有感情,對學生的評價語也應該豐富等。
《五花山》教案 篇4
《五花山》這篇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描寫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顏色,贊美了五花山優美的風景。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1、以疑導學。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帶著問題去讀書,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揭示課題后,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中心句質疑,然后共同梳理問題,確定本課學習目標。
2、自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秋天的五花山這一段的學習設計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我緊緊圍繞五花山的色彩,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悟自讀”的境界。
3、讀中感悟。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把較多的精力放在帶領學生借助圖畫和相應的`語言文字,通過讀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4、讀寫結合。寫是讀的延伸和深化,通過三個季節美景的閱讀,我在課要結束前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有吐露的機會,訓練了學生想象、表達的機會,雖然只有一半的學生寫得流暢,一兩個學生寫得不切合實際,但是學生總的表
現還是在以前基礎上提高了不少。
總體來說這節課整個環節較流暢,學生掌握的也很不錯。在比喻,聯想等的知識點運用上還要更加深入,再落實。經過這一次與學生積極地學習探討,覺得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比如朗讀,應該更有感情,對學生的評價語也應該豐富等。
《五花山》教案 篇5
《五花山》這篇課文五個自然段,層次清楚,第一自然段提出問題,結尾回扣課題,中間分春、夏、秋季節描寫。三個段落都是先總寫顏色,再通過“看到的,聯想到的”具體描述,但聯想具體在高段才涉及,《月光曲》一文就是重點品評聯想。要突出三年級學段特點,最后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本語言之美;在朗讀中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五花山顏色豐富之美,領悟作者對樹林顏色的生動表現;學習先寫看到的,后寫想到的寫段方法,并仿寫片段;體會大自然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并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品讀關鍵詞句,在朗讀中感悟五花山之美。教學難點:領悟作者對樹林顏色的生動表現,學習先寫看到的,后寫想到的寫段方法,并仿寫片段。
教學第四自然段時,重點在朗讀,通過學生讀,老師范讀,師生合作讀,理解朗讀,配樂朗讀和積累背誦,在反復朗讀中感受五花山秋天之美,學會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結合起來寫,使原本普通的景色變得靈動豐富起來,讓讀者身臨其境,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在前幾次試講時,我讓學生自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輪讀,讀的形式多,次數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不知道如何通過評價去指導學生的朗讀。學生沒有投入進去,不能很好地去體會,感受課文帶給我們的語言美。《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
因此在最后上課前,我反復的斟琢老師的評價語言,怎樣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和領悟,真正的知道如何朗讀。
描寫“杏黃色”的這一句,我幫學生創設情境,讓同學閉上眼睛想象,“你現在就來到了這片杏黃色的樹林,滿樹杏黃的葉子,這一片像杏,那一片像梨,滿樹的葉子就像是掛滿了熟透的杏和梨”。“你看到了這片杏黃色的樹林嗎?”讓學生在朗讀中把畫面感讀出來,讓學生體會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人們的心情無比的喜悅,讀這一句時,就要讀出高興,喜悅之情來。
描寫“火紅色”這一句,我對同學們說:讓我們試著把這片火紅的樹林讀活起來!
描寫“紫紅紫紅”這一句,我讓學生重點理解“紫紅紫紅”,一個紫紅不夠,還得兩個紫紅。
描寫“金黃色”時,我讓學生通過朗讀給我們帶來溫暖的感覺,抓住“所有的陽光都集中到那兒去了”,不是一絲絲陽光,也不是許多的陽光,而是“所有的”陽光。
通過對這些句子的品讀,我讓學生在讀中自己去悟,讀中去品。讓學生從讀中去感悟文本帶給我們的那種自然美。學生讀的也是津津有味。
但是整堂課的教學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幾次試教,都超時了,因為學生沒有充分讀書,要在一節課里完成這些教學任務,難;仿寫,學生語言貧乏。而正式賽課的班級,和我配合得非常順,幾乎一問就到位,很快就順利地走完教程,發現還有7分鐘。其實課堂有許多生成的資源,我都沒有加以利用。總擔心教學設計完不成,擔心超出備課設計,自己無法駕馭。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沒有順學而導。
2、如檢測學生詞語的朗讀情況,第一位就讀的非常正確,我就沒有再進行教學了。也許正好叫到一位好學生,但她的預習情況不能代表全體。這里的檢測還可以請一組同學輪讀詞語,大家都讀對了,才能判斷,所以最少都要檢查2、3位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
3、再如“梳理文脈”這個教學環節,如果再有個學生“自讀各段,畫出這段寫了什么?”的學生學習過程再交流,更務實。
4、“品讀第四自然段”這一過程,八次朗讀,后六次朗讀的細節就程式化了,沒有融入教學,不扎實。
5、另作為語文老師,普通話一直是我的硬傷。
雖然從教十多年,但這是第一次參加比賽,結果也不令人滿意。課后想想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其實本來可以這樣可以那樣,但過了就沒有機會了,要珍惜。另指導朗讀也一直是我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困惑很棘手的地方,通過這次的比賽,讓我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方面也學到了一點。
《五花山》教案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潤物細無聲——探尋《五花山》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
[主題背景]
語言是課堂的靈魂,教師的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語言,是激發學生個體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生動智慧的語言,有助于營造愉悅,寬松的學習氣氛,給學生創造出一個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間,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因此,平時我們應注重精雕細琢課堂語言,使自己的語言更加有魅力.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冊的一篇寫景文章.寫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顏色變化.文章語言優美,適宜學生朗讀積累.其中描寫秋天的這個段落是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連句成段的,可對學生進行這個段式的訓練.本篇文章可讓學生在品讀優美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斕的美,那大自然獨有的奇妙的美,從而讓學生心中升起對美的喜愛,熱愛,向往的思想感情.寫景文章重在品味語言美,體驗自然美,教師富有啟發性,韻味性的引導語可謂是整堂課的生命線.
[情境描述]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說說自己所見到過的山是怎樣的 (生:高大的,綠綠的……)
師:你們所看到的山都是普通的山.今天,老師帶你們去看一座非常奇妙的山.板書:五花山
2,指名讀課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五花山肯定是五顏六色的,五光十色的,五彩繽紛的……)
師:五花山真的有這樣美嗎
[評:一句簡單無華的引導語,卻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質樸中見智慧.學生們心中的五花山是美麗的,令他們神往的.這一問問到了學生的心里了,激發起學生閱讀文本的好奇心,可謂順水推舟.]
二,初讀課文.
1,師:打開課文讀讀,看看哪些地方你想到了,哪些地方你還沒有想到.爭取把課文讀正確,通順,碰到難讀的劃條橫線多讀幾遍.(生讀,師巡視,并相機板演:綠油油 熟透
紫絨幕布
2,請學生看黑板,指導讀好詞語.其中的紫絨幕布的意思相機利用臺上的幕布來理解.先指導讀詞,再讀帶有這個詞的句子.
3,讀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我知道五花山很美……(停留在感受上)師引導:你還知道了課文寫了——生答:五花山的景色.師:寫了五花山什么時候的景色 (生答,師板書:春 夏 秋 )
師:你還知道了這是一篇——生答:寫景的文章.
[評:當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教師的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位老師的引導是那么自然,并且處處體現了學生本位的思想,并沒有讓學生因為回答不出而產生畏難情緒,影響課堂學習的情緒.]
4,寫景的文章應該怎樣學呢
生:多讀優美的句子,發揮想象,要把好的句子抄下來……
師:讓我們一邊讀一邊想象,去領略五花山的美景.
三,賞讀課文.
(一)春天部分
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讀.
生讀得很有味道,有種淡淡的感覺.師相機抓住淡淡的這個詞,引導學生讀出淡淡的綠,并相機板書:淡淡的
師:這冒出來的芽會說話呢!它是怎么出來的 (抓住冒體會)這讓你感覺 (生:舒服,精神煥發……)就帶著這種感覺讀讀吧.
[評:優美的散文是神與形的統一,傳達這種精髓的耐人尋味的詞句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段的閱讀教學摒棄了空洞的字詞教學,只抓住淡淡的,冒,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以讀代講,不斷地去品味淡淡的綠,品味冒帶來的生命的活力,讀出一種淡淡的綠所特有的淡淡的生命力.]
(二)夏天部分
讀讀夏天的山有什么不同
(1)生自由讀.
(2)夏天的山怎么樣 從哪些詞句看出
師引導學生想象滿眼的綠:什么都被染綠了
抬頭看看——生:天空也被染綠了.俯下看看——生:大地一片綠色,小草也被染綠了.置身于森林中,仿佛空氣也是綠色的,怎一個綠字了得!
[評:這樣的引導,拓展,如此自然,如此流暢,猶如一泓清泉股股自然流淌,帶給人一種清新,享受的感覺.詩意語文就應該這樣,潤物細無聲,詩情畫意.]
(3)分小組朗讀.
(4)師總結:不管是春天淡淡的綠,還是夏天濃濃的綠,都讓人賞心悅目,這讓我們想起了一句詩句: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秋天部分
師引:秋天的五花山正向我們招手呢!我們快去讀讀吧.[評:自然,簡潔]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覺得哪里最美,在文中圈圈,劃劃,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感受.
(2)師: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指名說感受,并感情朗讀.
(3)屏幕播放絢麗多彩的五花山圖片,師適時配上相應的解說詞.
(4)欣賞后,你有什么話要說
(5)誰能用朗讀把我們帶進五花山 生讀,師生評議.
(6)屏幕出示最后一段:師引:假如你一邊走,一邊看,你會怎么讀
假如你越看越激動,你怎么讀
[評:這就是不露痕跡指導朗讀的一個典型.教師的引導摒棄了理論化,教條化的分析,給學生創設了情境,在無意之中將學生帶進了課文的情境,讀出了散文的韻味,詩的意味.]
(7)師引讀:秋天的五花山一片--------,一片--------,一片--------,看得我們----------------.一齊來讀讀吧.
[評:教師不時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引導著學生朗讀,以讀代講,以讀串文是教師本堂課教學語言魅力的又一亮點.這樣的語言與這樣的散文結合得天衣無縫,使散文更有散文的意韻氣息.]
四,寫法指導.
1,抓住秋天的五花山這部分,引導學生觀察作者的寫作特點.
2,看雁蕩名山圖片,應用句式寫一兩句話.
3,交流反饋.
[評析與反思]
課堂教學中,教師起引導,點撥作用.這種作用就體現在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撥語上.這位教師整堂課的語言都是輕聲細氣,柔柔和和的,適合于這樣的寫景文.為了讓學生感受多姿多彩的五花山教師并沒有運用華麗的詞藻,大肆渲染五花山的美,而是緊緊立足文本,抓住文本的精髓,用質樸無華,平淡真實的語言將文本中那種純樸,自然的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如入此情此境.真正的美是用心感悟出出來的,教師的語言就猶如五花山那春天時淡淡的綠,雖淡得幾乎無色,但卻很有韻味.也許這就是教師語言的魅力所在,如斜風細雨,不經意間就讓種子萌芽了.
作為以啟迪人類智慧,傳播人類文明為神圣使命的教師,其職責是以課堂為主要陣地,靠語言為載體,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可見課堂語言是從事教師職業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是為學生打開知識寶庫和連接師生心靈的橋梁.
課堂中的教師語言也是教師個人魅力的一部分.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語言立足文本,緊緊抓住學生的心而又能不露痕跡使教學渾然一體呢 這是值得教師們反思與研究的一個問題.
本人就自己的教學體會談點膚淺的認識吧.
一,需要教師練就規范,精確,生動的語言基本功.
規范的教學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獲取知識和教師表情達意的效果.藝術的語言,固然離不開生動,離不開情趣,離不開得體,但根基在于標準的普通話來傳遞,特別是教師根據課文內容作藝術處理的普通話教學語言,其本身就是種活生生的情景點撥,它能引發學生的感情共鳴和思想火花,漸漸與作者心靈上的隔膜,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入情入境.
教學語言也應講究精確,如果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習慣于繞桑賣槐,婆婆媽媽,其結果肯定是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昏昏欲睡,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少而有分量,又要準確地表情達意.前蘇聯的文學家高爾基: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辭準確,明晰和動聽.
教師運用語言教學,不只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還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主動地隨著老師的語言思考問題.因此教師的語言要做到鮮明,生動形象,在課堂上善于把握教學的語言技巧運用比喻,對比,設問,排比等修飾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達到師生雙邊互動的效果,使語言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最好的教師是最會運用語言的人,特別是專門研究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師,就更應該在教學語言上下工夫.教學語言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教學語言有魅力,就等于給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劑.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語文教師只有盡力錘煉好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充分體現語言化深奧為淺顯,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需要教師掌握豐厚的文化底蘊.
所謂文化底蘊,就是分享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就是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僅決定著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造一個豐富的課堂,才能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語文教師的詩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語文教師的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語文教師的神性.其中豐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新課程呼喚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教師,而教師的文化素養是難以培訓和灌輸的,靠的是日積月累的浸潤和孕育.在今天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中,教師更應以一種古典的心情,以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從容地沉靜地對待讀書,對待學習.
三,需要教師感官敏銳反復錘煉不斷反思.
一個充滿詩意的語文教師,應是一個感官敏銳的人.對學生,對文字,對課堂,對自己的內心,都應有一種敞亮的敏感,燭照的直覺.對學生,要敏于傾聽其心聲;對文字,要敏于捕捉其意蘊;對課堂,要敏于把握其氛圍;對自己的內心,要敏于觀照其靈光乍顯的智慧.
研究自我,研究文本,研究學生,在課堂中不斷實踐,并不斷反思,努力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使其能突顯自我個性,再現原滋原味的文本語言,喚起學生渴望交流,溝通的欲望.如此課堂語言,可謂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般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他們可盡情享受語言的沐浴,享受課堂的情致,享受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