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涼州詞》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涼州詞》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04

《涼州詞》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涼州詞》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二首》中的一首詩,古詩前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后兩句寫的是戍卒的離愁。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昂雾氃埂比,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渙這首詩表現了戍邊士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同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成為千古絕唱。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以“情”為突破口,以“讀”為依托,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出感覺——讀出意境”,引導學生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實實進行聽說讀寫訓練。適當進行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古詩內涵,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4、引導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培養語感,加深體驗,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了解古詩的大意,體會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古詩的意境,讀出古詩蘊含的情感。

  教學方法:     引導法、 情境教學法、 點撥討論法

  學習方法:自讀感悟、討論探究 、誦讀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古代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們,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優秀詩篇,使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今天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古詩的魅力,咱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記的古詩多。

  (1)我們三單元的主題是“母親河”,誰能背出和黃河或者長江有關的詩?

  (2)老師開詩頭,看誰能接下去: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出示唐代地圖,介紹邊塞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引出邊塞詩!

  3、了解詩人及“涼州詞”這種曲調名。

  (1)簡介王之渙。

 。2)“涼州詞”不是詩題,是涼州歌的唱詞,它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設計意圖: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邊塞詩很少,對于當時的歷史、地理情況了解甚少。從幾首反映戰爭的邊塞詩引入,出示唐代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區域劃分,了解邊塞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況,為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為止。

  2、指名讀。

  3、指導“仞”的讀音和“羌”的書寫。

  4、讀詩不僅要讀的字正腔圓,還要讀的有板有眼,讀出節奏。誰來試試?

  5、師生合作讀古詩。

  6、齊讀古詩。

  7、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學生自由匯報,并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

  8、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層次、按步驟進行練讀,每個環節注重落實,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自讀自悟,讀出感覺,讀出情緒,然后引導學生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

  三、抓詩象,入詩境,悟詩情。

  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和情感:

  預設一:學生對“孤”的感悟

  1、詩象:孤城、萬仞山

 。1)這座孤單單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導學生從注釋中獲取玉門關相關知識,師補充介紹玉門關。(出示圖片 )

 。2)為什么作者稱之為“孤城”?

  引導感受:a看荒漠圖景,感受玉門關的荒涼與寂寞 。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四周荒無人煙,顯得那么——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城”。

  b這樣的一座城,不遠處就是萬仞高山,在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那么——(渺小、孤單)——這就是詩句中說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師拋疑:"片"在這可以換成什么詞?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詩習慣用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孤城在萬仞高山的襯托下,像一片落葉,顯得單薄。)

 。4)指導朗讀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萬仞高山”對比讀,讀出戍邊城堡的“孤”。

  引導:孤城周圍除了高山,還有什么?

  2、詩象:黃河

  (1)讀讀這句詩,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2)回顧“黃河入海流”的觀察角度,了解本句詩的視角:逆著黃河流向,自下而上遠眺黃河。

 。3)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白云中流出來的黃河像                    (想象練說,引導學生用比喻句表達)

 。4)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條黃河?

 。5)指導朗讀:讓我們讀出黃河的源遠流長,讀出黃河奔騰萬里的氣勢。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滾滾黃河,荒涼的地理環境,更加襯托了這座戍邊城堡的“孤”!僅僅是城孤孤單單嗎?(守城將士的心更是孤獨的)與其說城孤,不如說人孤、心孤、情孤!

  4、帶著我們的感覺,自由讀兩句,讀出古詩的意境。

  預設二:學生對“怨”的感悟。

  1、感悟“楊柳”的雙關。

 。1)理解“怨”,思考:埋怨楊柳什么?(不發芽)為什么楊柳不發芽呢?――“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吹不到,楊柳自然不會發芽。戰士們是多么盼望見到春風輕拂,楊柳吐綠?但在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楊柳有用嗎?所以作者說——讀后兩句

  (2)楊柳在這里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指的是戰士吹奏的是《折楊柳》曲子。介紹古人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3)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課件出示:出示跟楊柳有關的一些詩句,讓學生和老師輕聲誦讀。)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隋代——無名氏《送別》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4)當戍邊將士聽到羌笛吹奏的悲涼的折楊曲時,會是怎樣的心情?理解后兩句的意思。

 。5)指導讀后兩句。

  2、感悟“春風” 的深意。

  春風,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風。它另一種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關心。戍邊將士們盼望著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他們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很多將士魂歸關外。

  3、拓展:有關描寫戰爭的詩句。輕聲地跟老師一起讀。(配哀傷的樂曲)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陳陶《隴西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4、 激qing創境,配樂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初讀感悟,以“情”為突破口,以“孤城”為主要意象,引導學生體會邊塞的荒涼地理環境,感悟戍卒的離愁別恨。以“讀”為依托,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進入古詩的情境,感悟詩人的情感。大量的課外拓展,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同時深化了古詩的內涵,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淀了古詩的文化底蘊】

  四、情感渲染,拓展運用

  1、寫話練習:羌笛發出的悲切之音,讓將士黯然淚下。如果他家有年邁的父母,如果他已經有了妻兒,他會對父母妻兒說些什么?請你任選一種角色,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里話。(寫好后交流)

  2、親人們能聽到他的訴說嗎?將士們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聲里,含淚回憶那依依惜別的情景!有感情背誦《涼州詞》。

  2、結課升華:連年的戰爭,長年的戍邊,毀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戰爭帶給人們多少苦難啊!讓我們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讓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寧!

  4、課外拓展:自學王翰的《涼州詞》。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引導學生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里話,學生情之所至,定會言之有物,讀寫結合,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深化古詩內涵,將立意提升至”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賦予了古詩新意。】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認2個生字,練習寫好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

  教學重難點:品讀悟詩情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樂曲、課件、邊塞詩等。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母親河。自古以來,長江、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成為很多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長江的詩句我們就學過不少,誰愿意來展示一下,來一兩句。(請三個學生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有關黃河的古詩。題目是——涼州詞。(板書)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很多詩人都曾經以此為題。不信嗎?那我們一起去網絡中看一看。(師親自查詢演示:輸入“涼州詞”)你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唐代詩人王之渙、王翰、張籍都曾寫過此同名詩歌。其中王翰的這首也很有名,同學們也都很熟悉吧,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涼州詞的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渙。王之渙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一曲《登鸛雀樓》,一首《涼州詞》,已足以使他躋身于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現在,就請同學們自由的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誰愿意來讀一讀?(指名兩位學生讀,然后齊讀)

  二、感悟詩意,品位詩情

  過渡語: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們先來看看詩歌的第一句。(課件出示這句詩)

  1、這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各自都有什么特點呢?你從詩中的哪些字詞可以感受到這些特點?課件出示:自讀提示

  預設:

  (1)黃河:雄偉壯觀 從“遠上”“白云間”進行體會

 。ㄔ趯W生說的過程當中,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黃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聯系上下行的詩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門關)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玉門關嗎?那了解這個地方嗎?這下我們都遇到難題了,怎么辦呢?(利用網絡)

  學生查找:有關玉門關的資料(文字介紹、圖片)

  師:聽了同學們的介紹,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板書)

  你還能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玉門關的特點?(一片、萬仞山:片,在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

 。ㄔ趯W生說的過程當中,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城、山)

  師:的確,“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那么,誰能帶著這種感受來讀讀這句詩呢?(指名讀,齊讀)

  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學習第一句詩就是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進行理解,下面這句希望同學們也能用這種方法來學習。詩的第一句都是詩人對自然景物進行的描寫,而我們都知道,詩人寫詩往往都喜歡借景來——抒情。那它究竟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我們接著往下學。

  2、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課件出示)

 。1)這句詩中你覺得哪些詞難以理解,提出來?(生說,再查閱資料,匯報時提醒學生用一句話匯報自己覺得重要的知識點)

  預設:

  羌笛:文中的注釋里就有,同學們,注釋也能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課文。

  何須:有什么必要,意即沒有必要。

  楊柳;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原來古人有個習慣,即是常用諧音來寓意!傲迸c“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謂的楊和柳其實是一種植物)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折柳”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2)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兩三個學生說)

 。ê伪赜们嫉汛底唷墩蹢盍愤@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就算是春風也吹不過玉門關外的。)

 。3)這句詩中哪個詞最能體現這首詩的感情?(怨)

 。4)那么,戰士們,究竟是怨還是不怨呢?如果怨,他們怨什么?如果不怨,他們又為什么不怨呢? 展開討論

  師:的確,戰士們是有怨的,他們思念家鄉的親人,盼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們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駐守邊防的戰士,有著保家衛國的責任,因此他們的這種悲傷的哀怨中還帶著為國捐軀的壯烈,是悲而不失其壯。

  誰能帶著這種感情來讀讀這句詩?(指名讀,齊讀)

  (5)師:茫茫的戈壁,孤獨的邊塞,凄切的羌笛,豪邁的、誓死保家衛國的將士們。面對這些,詩人發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寫下了這首詩,讀――“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三、知識延伸

  1、師:事實上,描寫黃河的詩句除了我們今天課本內的學的還有很多,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仍然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

  生:查找描寫黃河的詩句。(詩句直接抄在書上進行反饋)

  師:你看,合理利用網絡來學習語文,我們不僅學到了課本上關于黃河的詩句,還了解了許多課本之外的。(看來,合理地利用網絡,收獲真是不少。

  2、師:在唐詩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涼州詞》一樣,是反映邊疆地區自然風光和邊地軍民生活、反映戰爭的,這些詩我們稱之為邊塞詩。請同學們課后進行查找。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1、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讀熟古詩;2、運用圖文結合,結合注釋,邊讀邊想等方法,  學習詩句,體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   達的思想感情,感受邊塞將士的思鄉之苦。3、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能力,激發學習古詩的   興趣。  教學重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感受邊塞將士的思鄉之苦。教學準備:1、關于詩中折柳寄鄉思的資料; 2、打印5首            邊塞組詩;         3、多媒體課件。             4、古詩及注釋。 教學程序教師指導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揭示詩題簡介作者       循序漸進讀熟古詩     圖文結合引導感悟                   入境朗讀配樂背誦情景運用主題拓展同學們,第五課我們學習了三首古詩詞,想想是圍繞什么主題寫的?詩人王之渙的詩中思鄉是什么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邊塞詩《涼州詞》。(一)讀范讀古詩。引導學生讀熟古詩。(二)看指導同學們看畫面。(三)說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四)比引導比較自己的話與古詩語言。(五)想引導學生想象“黃河遠上白云間”的悲壯氣勢!敝笇Ю首x。(六)悟(1)引導學生感悟第二行詩表現的邊塞景致,及作者的心情。指導讀。(2)組織學生學習后兩行詩。引導點撥抓住詩句中的重點字詞“怨”“何須”。根據學情相機交流整首詩.的學習情況。(七)背引導學生背誦古詩。1、出示有關河流的圖片。 2、拓展邊塞主題詩。 回憶學過的第5課三首思鄉詩詞.   同學們齊讀課題。簡介作者聽準字音,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接力讀等。學生看畫面。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體會古詩語言的簡短凝練。 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背誦有關黃河的詩句。 讀出黃河的悲壯氣勢。 多種方式感悟“孤”。 有感情地讀第二行詩。   學生先自主學習后兩行詩;再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集體匯報。   學生誦讀古詩,配樂朗誦古詩。學生吟誦相關詩句。學生課后讀讀背背邊塞組詩。 抓住課外與課內的結合點“思鄉”。     體現古詩教學多讀的理念。  培養學習古詩邊看圖邊想象邊描述的能力。 感受中華古詩的魅力。 觸發學生的古詩積累。 培養朗讀古詩的能力。  學習抓住關鍵詞體悟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表達的學習素養。 感情朗讀,背誦積累古詩。激發學詩興趣。 古詩學以至用。向課堂外延伸詩。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結合課文中的圖畫展開聯想,理解詩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詼諧、視死如歸的曠達和厭惡戰爭的情懷。

  3.借此課的學習,對唐代邊塞詩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積累。

 。ǘ┻^程與方法:

  1、釋題,整體感知。

  2、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3、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4、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ㄈ┣楦、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少年真誠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預習,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ㄒ唬┘と

  以前我們學習了哪些有關送別餞行的詩?這些詩都給你怎樣的感受?那么,邊塞詩人寫的為戍邊戰士餞行的詩,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唐代邊塞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板書課題)

 。ǘ┳宰x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場:戰場。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ㄅe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正要開懷暢飲,忽然,錚錚的琵琶聲從馬上傳來。醉就醉吧,醉臥在戰場上有什么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

 。ㄈ┰僮x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情境。

  3.請學生描述情境,引導學生把想象的情境說具體、說生動。

  4.再說說從這些情境中,你獲得的新感受。

  5.互動交流,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反戰的詩,但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爭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正如《唐詩別裁集》說此詩“故作豪飲之詞,然怨戚已極”。)

 。ㄋ模└星槔首x,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豪放詼諧、視死如歸的曠達和厭戰的情懷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ㄎ澹┩卣够顒

  你還知道哪些邊塞詩人的作品,請讀給大家聽聽。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詩后注解,自學古詩,了解大意。

  2、抓住重點字詞,啟發學生聯想,讀懂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通過教師的評價,引導學生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西域沙漠,人煙稀少,戰爭頻發,這就是唐朝的邊塞重鎮,涼州。當地歌曲中夾雜有少數民族的曲調,別具一格,人們稱之為涼州詞,許多詩人以此為曲,以邊塞的生活見聞為詞,寫下了一首首豪邁大氣的邊塞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著名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

  2、齊讀課題。

  二、分環節教學,確定學習古詩的標準。

  1、讀古詩,正字音(確定讀的標準:節奏分明)

 。1)、自由讀古詩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生試讀,師相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更正字音,讀準節奏;

  (3)教師范讀,指導讀出節奏。

  (4)男女分讀,全班齊讀;

  2、說古詩,明詩意(確立理解古詩的標準:結合注釋,適當想象)

 。1)請學生分句解釋詩句意思,師相機引導;

  (2)同桌互說整首詩意思;

 。3)請一位學生當堂展示,并總結理解古詩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釋,適當想象)

  3、抓詩眼,悟詩情(確定明悟詩情的標準:抓詩眼,品悟詩情)

 。1)品味“酒美”

  a、同學們,經過剛剛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第一行詩寫的是慶功宴上熱鬧歡樂的氣氛,那么這種氣氛是通過詩中的哪一個詞寫出來的?

  b 、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們中國的詩歌文化里,是一種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酒在不同的環境里,分別代表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d 、對于戍邊的戰士來說,美酒意味著什么?(大勝之后的慶賀,以酒助興。越是美酒越是說明將士們的心情非常高興,越是高興就更該喝更好的酒)

 。2)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戰士們喝到了嗎?那是因為一個字:催。從這個字里,你能聯想到什么?(戰爭開始了,胡人犯邊,劫掠百姓)

  b 、是啊,一個催字,寫出了邊疆戰事的無常。戰士們過的是怎么樣的一種生活?(朝不保夕,敵人隨時來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聲起,將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戰士,此時你愿意在軍營暢飲美酒?還是外出保衛百姓?

 。3)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詩,它的關鍵詞跟第二行詩有密切的關系,找出第二,三行詩的矛盾之處,我們就找到了關鍵之字:醉。

  b 、為何說“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將士倒在沙場的樣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將士們眼中,有沒有將死亡放在眼里?(視作醉倒,請君莫笑,盡顯對生死之淡然,豪邁)

  (4)品味“回”

  a 、為什么將士們能將生死看淡,原因在最后一行詩中。來,同學們,找一找最后一個關鍵詞:回。

  b 、能回嗎?幾人能回?自古以來,從秦到唐,戍邊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胡人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行蹤成疑,邊疆的戰士不知道下一次戰爭是什么時候發生。只知道逢戰必失手足,生死之事見多了,便看得淡了。

  三、強化主題,總結方法

  1、從剛剛的學習當中,我們了解到了邊疆苦寒,生死無常,而且還要跟親人長久分別,如果是你,你愿意成為一名戍守邊關的戰士嗎?

  2、那么自古以來,為什么還有無數的將士甘愿留守邊關,揮灑熱血?因為他們的身后的國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幸福。他們退一步,無數家庭將破碎,孩子們會失去爸爸媽媽,城市會由繁華變得破敗,國家會由完整走入衰亡。

  3、出示課外資料,加深體會;

  4、帶著這節課的收獲和體會,誦讀全詩。

  5、學生通過表格進行自我評價,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過程】

  酒美大勝之喜

  催戰事無常

  將士家國天下

  酒生死之淡然

  回?人生之悲壯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詩中的生字新詞,理解古詩大意,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想象,讀懂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邊塞詩,體會其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誦讀,想象畫面,邊讀邊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上學期,我們曾經學過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一首《涼州詞》,誰來給大家背背?指名背——齊背

  2、師:這是一首邊塞詩,說到邊塞,你腦海中浮現出哪些詞語呢?生自由答

  師補充介紹。【邊塞,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學們所說這里荒蕪人煙,常常是黃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肅、青海、內蒙古一帶,也就是我國的西北邊陲。(出示中國地圖)在唐朝時期,曾與周邊外族(出示唐朝地圖)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發生過多次戰爭,我們的戰士們為保家衛國,遠離家鄉,駐守在邊關地區。許多詩人也從軍邊塞,或去邊塞旅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邊塞詩因此在唐朝興盛起來,進入它發展的黃金時代,《全唐詩》中所收錄的邊塞詩就有兩千多首!

  2、師: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遙遠的唐代去看一看——

 。ㄅ錁、師深情朗讀)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唐杜甫《兵車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這些詩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指名答

  3、師總結:這些都是唐代的邊塞詩歌,他們有的傾訴離別的思念,有的描寫邊關的風光,有的講述戰爭的殘酷……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體會一種別樣的情懷——板書:20、涼州詞唐王翰

  二、讀題、解題

  生齊讀課題

  師:通過預習,你對詩題“涼州詞”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師補充(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名。是為唐朝很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王翰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性格豪爽,無拘無束,他的詩大多豪放壯麗,可惜很多已散失,現存僅有13首,傳世之作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他的《涼州詞》)

  三、初讀古詩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為止。

  2、指名讀(出示全詩)(相機識字“琵琶”“葡萄”的讀音,“催”的寫法)

  3、師:讀詩不僅要讀的字正腔圓,還要讀的有板有眼,讀出節奏。誰再來試試?

  4、師生合作讀(師四生三、生四師三、師讀題生讀全詩)

  四、理解詩意

  1、師: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讀、先理解字詞再理解一句話、查工具書、結合注釋等)

  2、運用適合的方法,結合預習試著理解古詩,把不懂之處畫上問號

  3、質疑交流

  五、品讀感悟

  1、一、二句。師:有人說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而詩詞更多的時候是一幅畫,那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聲戰馬將士)——把這些事物聯系起來,這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滿葡萄酒的夜光杯剛要喝,耳邊就想起了琵琶聲,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這樣的畫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氣氛?(板書:熱烈)——把這種氣氛讀出來(指名讀第一、二句)——你們聽,琵琶聲傳來了,此刻,軍旗烈烈,戰馬嘶鳴,出征在即,誰再來試試?琵琶聲越來越急促了,戰士們舉杯痛飲,準備上馬出征……

  2、三、四句。師:這樣難得的盛宴,這樣難得的氣氛,將士們開懷暢飲,似醉非醉之時好像在說——引讀后兩句(板書:醉)——在說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臥在沙場上又有什么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戰場是什么樣的?(戰鼓隆隆、吶喊聲、戰馬嘶鳴,尸橫遍野)——帶著你的想象讓我們一起去邊關戰場看一看(課件展示邊關戰斗場面)——這戰場怎樣?明確:殘酷、慘烈(板書:殘酷)——這次酒宴之后,將士們就要奔赴這殘酷的戰場,等待他們的也許會是什么?死亡——而此時他們仍在高興的喝酒,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引出:舉杯消愁、視死如歸、將生死置之度外等,帶著自己的體會練讀后兩行——此刻,在戰士們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也許面對殘酷的戰爭他們想舉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將奔赴沙場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壯烈與豪邁(板書:豪邁)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齊讀后兩行——引讀后兩句:是啊,這一醉,醉在這熱烈的氣氛,還有什么不能看開呢?;這一醉,醉在這殘酷的現實,在瀟灑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這一醉,醉在這豪邁的氣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六、拓展延伸

  1、師:千百年來,多少視死如歸的勇士,他們就這樣壯懷激烈,共赴國難,精忠報國,魂歸關外。豪放不羈的詩人王翰作為運送糧草的官員曾親歷邊關,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卻又對戰士們殘酷、悲涼的軍旅生活無可奈何!于是,詩人將這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這壯麗的詩篇!齊讀

  2、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將出征的將士,出征前你會對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么呢?生自由談

  師:讓我們把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壯志再次誦進古詩中,全體起立,齊誦全詩。

  七、作業

  課后,老師再向大家推薦一首邊塞詩,請同學們細讀品味,進一步體會邊塞戰士們在大漠風沙中磨練的堅定的報國之志。

  板書設計:

  20、涼州詞

  唐王翰

  熱烈

  醉、殘酷

  豪邁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7

  《涼州詞》與《浪淘沙》賞析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詩詞詞語解釋

  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古詩詞詩文解釋

  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曲調?春風不愿度過玉門關。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ń裆轿餍陆{)。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志,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度圃姟贰〈娼^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古詩詞詩文賞析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唐詩之旅)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云”?其實,“黃河直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肮鲁恰敝腥说母惺,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么呢?從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因作結。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锳《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椗摇

  作者簡介

  劉禹錫  (772~842)字夢得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郎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他的一些詩歌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思想,其學習民歌寫成的《竹枝詞》等詩具有新鮮活潑,健康開朗的顯著特色,情調上獨具一格。語言簡樸生動,情致纏綿,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句為著名的雙關語,足見詩人之匠心獨具。其詩結有《劉賓客集》。

  古詩詞詞語解釋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浪淘風簸——大風蕩起波浪,大浪沖走泥沙,形容風大浪大。

  簸:掀翻。

  天涯——天邊。

  牽?椗恒y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古詩詞詩文解釋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F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古詩詞詩文賞析:

  《浪淘沙》組詩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劉禹錫穆宗長慶年間(821━824)任夔州刺史時所作。第九首末聯云∶“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弊髡呋蛟S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間,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這首詩寫于夔州,是民歌體的政治抒懷詩。詩歌的前兩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來自天邊,奔騰千里的壯麗圖景。“九曲”用了夸張的手法寫黃河曲曲折折!白蕴煅摹睂ⅫS河的源遠流長突寫得了神入化,與李白的《將進酒》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后兩句采用了張騫為武帝尋找河源和牛郎織女相隔銀河的典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著狂風巨浪,頂著萬里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牽?椗遥憩F了詩人的豪邁氣概。

  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為她放聲歌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眾口傳誦。“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包S河遠上白云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指令張騫窮溯河源,張騫乘槎而去,經月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室內有一女織布,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后還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織女二星座。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下聯的開合關系。第一聯由上而下,順黃河奔流之勢著墨;第二聯以“直上”為轉折,把人們的視線從“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順視中拉回,從地下引到天上,從現實世界進入神話世界━━黃河連銀漢,乘槎溯河源。全詩節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氣。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摇!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是一種樸實無華直白的美。

  另附拓展閱讀的兩篇古詩文賞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斬,

  直為斬樓蘭。

  題解:

  《塞下曲》出于漢樂府《出塞》、《入塞》等曲,是唐代新樂府題,歌辭內容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李白寫了六首《塞下曲》,第一首尤佳。

  內容大要:

  此詩寫邊塞的苦寒,五月仍然未見柳色!笗詰稹苟鋵憫鸲分D苦,對仗工穩而自然。

  這是首五言詩。本詩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嚴寒。前兩句從大處起筆,描寫了典型的邊塞環境,交代了地點、時間。五月份,內地已是夏季,而塞外依然是皚皚白雪,未見鮮花開放,籠罩著一片寒氣。仲夏五月尚無花,其他季節寒如之何,即可想見。此二句是舉輕而見重,語淡意深。從“無花”緊啟下句“無柳”。“笛中”句,看起來寫塞外聞笛,實為話中有音,即在說眼前無柳可折。綠柳只能在“笛中聞”。“無花”又無柳,也即“春色未曾看”,此四句意脈緊連,一氣貫通。

  五六句緊緊承前意,描寫大環境下軍旅的戰斗與生活。并刻畫人物,表現戰斗緊張與生活之艱辛,同時詩中又透露出樂觀情調。作者選取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概括性極強,且富有啟發性,引起讀者更多的想象。古代行軍與作戰擊鼓鳴金,以整齊步伐,指揮進退。寫金與鼓烘托緊張氣氛和嚴明軍紀。只選“曉戰”來寫,整日行軍俱在不言中。一“曉”和一“宵”概括性極高。句式對仗整齊,嚴整*形式與嚴肅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抒發了愛國激qing。

  末二句是轉合。用“愿”字來轉,用“直為”來合,點睛結句。雄快有力的結尾與前六句的起承反面烘托出的是結尾點破題旨,寫身經百戰的將士的誓言:“直為樓蘭”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這反映了詩人以身許國、英氣逼人的壯志。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

  古詩詞詩文解釋: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古詩詞詩文賞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適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后年首就整傷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磥磉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頗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冻o·招隱士》曰:"王孫游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臺",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大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初讀感知,細讀品味,感悟理解,朗讀積累。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戍邊將士豪邁之情,體會詩歌悲而不失其壯的氣概,熱愛古詩,感受母親河之氣勢。

  教學重點

  感悟體會,朗讀展示。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詩引入、初知邊塞詩。

  1、同學們,我們讀過不少古詩,老師想讓同學們展示一下,我開個頭,看誰能接下去,好嗎?

  2、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2、這些詩都是反映什么的?(戰爭)以歌詠邊塞軍旅生活或描述邊塞奇異風光為主要內容,這類詩我們稱為邊塞詩。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內蒙古一帶。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拓土開疆,許多文人或投筆從戎,或漫游邊塞,詩人常常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知道戰士們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而又無可奈何!詩人將種種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從而使得這類詩作蔚為大觀。邊塞詩以其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風貌,尤其它悲壯、雄壯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涼州詞》,就是這樣一首。

  二、初讀古詩,了解作者。

  1、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涼州詞,盛唐流行的曲調名,不是詩題。

  2、學生自讀古詩。

  3、簡介作者。

  王之渙。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善寫邊塞詩,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于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4、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詩;齊讀。

  三、感悟詩意,朗讀體會

  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讀感悟“黃河遠上白云間”

  1、讀一讀:

  看詩的第一行:黃河遠上白云間,你覺得該怎么讀?指名試讀,評議。

  2、想一想:讀了詩,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王之渙曾有“黃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句,與“黃河遠上白云間”比,你覺得有何不同?

  4、請站起來!鼓足氣勢,齊聲朗讀這一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二)、一片孤城萬仞山

  過渡:放眼望去,黃河奔流著,遠遠地好像與白云相接。詩人將目光移到近處,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示圖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這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課件:玉門關

  玉門關故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F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66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必經之路。)

  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么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

  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孤單和渺小。 3、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單薄,猶如樹葉一片)

  (1)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薄;

 。2)在“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廣闊背景下更顯得單薄和孤單。

  4、回讀該兩行。

  生齊讀。

  師小結: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競像一條絲帶逶迤飛上云端,高聳的山越下,只有玉門關孤立其中,顯得十分孤獨而寂寞。前兩行,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環境的荒涼,為后文刻畫人物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環境。這冷清寂寞的城中會有誰呢?心情又如何呢?(三)、齊讀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解詞。課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為生。何須:有什么必要。意即沒有必要。

  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傲庇钟小敖z(思)長”之特點。

  度:越過2、談談自己對這兩行詩的理解。

  3、征人有怨嗎?怨什么?(怨柳不發芽)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罢哿北愠蔀橘泟e或送別的代稱。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生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唐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師:在這荒涼的玉門關外,在這寂寞的夜里,春風不到,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強烈的。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課件出示:讀詩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從這些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他們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著戰爭盡早結束,盼望著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戍邊戰士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

  如此殘酷的.戰爭,如此荒涼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戰士們怎能不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來。

  4、為什么又何須怨呢?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ㄔ篃o用?犊瘔。戰士們盡管思念家鄉和親人,鄉愁難禁,但為國戍邊,責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壯,正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也是盛唐的聲音。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讀這首詩!

  四、朗讀背誦,拓展積累。

  1、自由朗讀。

  2、指名背誦。

  3、齊背。

  4、抄寫這首詩。課件展示:這首詩被人們廣為流傳,更以書法的形式寫成條幅、刻成石碑。讓我們欣賞欣賞。同時用自己喜歡的字體抄寫這首詩,還可以默寫。

  五、推薦閱讀王翰《涼州詞》。

  六、課外練筆:假如你是一名久戍邊關的戰士,你想說些什么?寫下來。

  板書:涼州詞

  王之渙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古詩的學習,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體會詩的韻律美,感受中國古代詩詞的美好。

  3.認識4個生字,會寫6個字。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ㄒ唬┙虒W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翰的資料。

  2.準備三至五首題為《涼州詞》的詩對比、拓展學習。

 。ǘ┙虒W過程

  1.識字與寫字

  要求認識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讀音是平舌音“cu ”。

  要求會寫的生字中要注意“葡”“臥”字的寫法。另外,“葡萄”“琵琶”兩個

  詞語在構詞方式上比較特殊,可以讓學生再舉出一些類似的詞語,但不必和學生

  講構詞的方法。

  2.閱讀教學

  學習這首古詩的主要任務在于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理解詩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解決問題。在了解邊塞詩的風格的同時,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體建議如下:

 。1)通過查工具書、閱讀書后注釋等,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進而體會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過程中,可以配樂讀詩,可以給詩配畫,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上網查找資料,還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意境等,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感悟。

  (3)要調動學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用多種形式理解詩意。

  3.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這道題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的方法。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背誦的方法。

 。2)“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詞語,進行詞語的積累?梢砸龑W生認識這類詞語的特點,但不必講構詞的方法。

  (3)“討論交流”。這道題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學習理解詩意的學習情境。學生可以根據詩的前兩句,展開想象,畫一畫邊關將士在一起舉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據詩的后兩句,想象將士們在一起互相勸酒的語言,寫一段對話;還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互相解答。

 。4)“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這里列出了三個句子?梢砸龑W生進行比較,會發現這三句詩都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在戰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爭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帶給人們無盡的災難。

 。5)“積累”。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積累另一首《涼州詞》。這也是一首邊塞詩,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渙。這首詩寫了出塞遠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壯蒼涼,表

  現了詩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詩歌第一、二句勾勒出涼州蒼茫遼闊而又寂寞荒涼的景象。接著,第三句筆鋒一轉,寫出了戍邊士兵處境的孤危和思鄉的情緒。在這時,忽然傳來羌笛聲。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殺行客兒”的《折楊柳》曲。唐代盛行折楊柳送別的風俗,因此楊柳容易引起離別的傷感!昂雾氃箺盍,按字面解釋,是不必怨楊柳的意

  思,而實際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邊士兵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詩歌以“春風不度

  玉門關”句結尾。玉門關這荒涼孤寂的塞外,連春風都不會吹到,還有誰來關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詩人對戍邊士兵的無限同情。

  4.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于詩意的理解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意見。例如:“欲飲琵琶馬上催”一句中的“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聯想到“出發”,以為這是在催促將士們馬上出發去打仗。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在這里,“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教師在教學時對這句詩的

  理解應予以關注。

  5.相關資料

  涼州詞:樂府舊題。

  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猶如“光明夜照”,故稱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10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F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保ā渡衷娫挕罚┲袊糯姼柘騺碛小芭d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賞析】

  涼州(今甘肅武威)位于河西走廊。這首詩描寫了黃河上游遼闊荒涼的景象。此詩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包S河遠上白云間”一句指遙望黃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間!扒嫉选笔俏饔驑菲鳎霸箺盍笔侵盖嫉崖曌喑霭г沟摹墩蹢盍芬磺。

  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這與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視覺方向相反,強調的重點也不同。李詩強調氣勢,王詩強調源流之高遠。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單,兀然獨立于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里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折楊柳》之曲也的確無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誰呢?詩人沒說,倒是同題的另一首詩微露怨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輕輕地怨怨"春風"算了!短圃娬暋穮且菀辉u:“滿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短瀑t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包S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包S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耙黄笔翘圃娏曈谜Z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肮鲁恰弊鳛楣诺湓姼枵Z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皸盍迸c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逗鬂h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趣聞】

  傳說清代的紀曉嵐曾機智敏捷,擺脫了一次窘境。

  紀曉嵐是乾隆皇帝時的大紅人,學問大。應對敏捷,乾隆帝喜歡他。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題字,他就寫王之渙的這一首《涼州詞》?墒沁@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寫漏了。

  乾隆帝發現了,不說什么,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長短句:“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足以體現紀曉嵐的才智。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過程

  1初步感知送別詩。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流傳至今仍廣為傳誦的唐朝名詩——《芙蓉樓送辛漸》。

  指名讀題。了解題目的意思和正確讀法。

  (2)從題目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說到送別詩,你還知道有哪些?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贈汪倫》……

  (3)看看這些詩的題目,你發現了什么?

  2讀準字音,讀好句尾字調。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送別詩。

  (2)這首詩連同題目、朝代、作者只有38個字,卻構思新穎,含蓄雋永,請你好好兒讀上幾遍。

  (3)指名讀詩歌,注意“王昌齡”“冰心”的正確讀音。[讀得正確;讀得字正腔圓;讀得有味道]

  (4)同學們,詩歌的朗誦,讀好句尾詞語是相當重要的。請你讀讀,特別注意把最后一個字的字調讀到位

  3了解要素,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1)這首詩雖然短小,卻把事件的幾個要素都點了出來,你能找到嗎?請你快速圈出來。

  (2)按順序一起說:

  4教學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好好讀讀一、二兩句,說說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秋天的雨會帶給人什么感覺?[是啊,雨帶給人惆悵、凄涼]板書:寒

  “楚山孤”,楚山會覺得孤獨寂寞嗎?這楚山之所以“孤獨寂寞”,正是詩人心中的真實寫照,覺得那楚山也帶上了重重的心事。板書:孤

  (3)指導朗讀:一場“寒雨”一片“楚山”,悄然傳遞了縷縷情思,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離別情愁,同學們又該怎樣讀這兩句呢?[讀出了這份離別時的惆悵;讀出了詩人的哀傷;讀出了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

  5教學三、四兩句,感受高潔的情懷。

  送別友人哀傷通過是人之常情,但請同學們看這兩句。(出示后兩句詩)

  (1)指名讀。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心志。

  (3)課件出示寫作背景:

  (4)小練筆:詩人想向親友表達什么?

  (5)感情吟讀:讓我們再一起來聽一聽詩人的心聲,感受詩人玉潔冰清的節操。

  6配樂《陽關三疊》,吟誦古詩。

  7認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的七絕名作之一。

  8同學們,只要我們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們懂得堅持,只要我們學會珍惜,我們的離別將不再是悲傷。

  板書設計:

  平明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山孤

  冰心玉壺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12

  課前準備:

  1、課件;

  2、在黑板上寫好《涼州詞》一詩。

  3、印有王之渙詩作的紙張。

  課前預熱:

  1、同學們,第一次來到你們學校上課就有一種親切感,知道為什么嗎?來,請你猜一猜。(陳老師在諸暨讀過三年書,這三年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教師這個神圣的崗位。我視諸暨為第二故鄉,所以來到諸暨,看到你們,感到特別的親切!)

  2、今天咱們學的是古詩,誰先來給我們背幾首助助興?指名。

  3、能讓陳老師開個頭嗎?看誰能接下去,好嗎?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你發現沒有,這些詩都是反映什么的?(戰爭)是啊,唐詩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是反映邊疆地區自然風光和邊地軍民生活的,這些詩我們稱之為邊塞詩。(出示課件:邊塞詩)

  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內蒙古一帶。唐朝與周邊外族政權先后發生過許多戰爭,如與吐蕃,東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戰爭,成了唐代邊塞詩反映的內容,許多詩人或從軍邊塞,參與軍幕,或去邊塞(如幽薊一帶)旅行,詩人常常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知道戰士們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而又無可奈何!詩人將種種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于是就有了許多千古絕唱。

  教學預設:

  一、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涼州詞》,就是這樣一首。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

 。ㄕn件中的flash陳老師是網上下載的。其中有兩處錯誤,一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渡”,課件中加了三點水,二是王之渙的渙,它寫成了提手旁。無法更改,陳老師在這里說明一下,表示抱歉。)

  1、初讀古詩。

  師:這首詩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鸛雀樓》的作者――王之渙。王之渙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一曲《登鸛雀樓》,一首《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于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2、朗讀。

  (1)這首詩有兩個子難認,跟老師讀一遍。

  (2)誰愿意為大家朗讀這首詩千古絕唱?(指名二位學生讀、然后齊讀)

  二、感悟詩意

  過渡語: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讓我們先來看前面兩句詩: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ㄒ唬S河遠上白云間

  1、讀一讀: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第一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如果讓你來讀,你覺得該怎么讀?

  誰來讀一下?(指多個學生讀)

  誰能讀得氣勢更大一點。

  (師:讀得不夠,我們仿佛覺得黃河像是一條潺潺的小溪。師:讀得不錯,黃河有上百里了;師:哦,有千里之勢了。

  師:誰能讀出黃河洶涌咆哮,奔騰萬里的氣勢來!

  好!讓我們像這位同學那樣讀!

  2、看一看:想看看黃河嗎?

  播放黃河課件。

  3、想一想:讀了詩,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4、說一說(描寫黃河的詩):

  你知道其他描寫黃河的詩嗎?如:

 。1)、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啊#ㄔ诠糯,“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2)、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3)、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4)、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也有描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的年紀比王之渙要小13歲,我想,他一定是學了王之渙的這首詩,才有這樣的想象吧。)

  5、讀一讀:

  師:為了讀出這句詩的氣勢,我們最好能夠站起來讀,愿意的,請站起來!好,讓我們鼓足氣勢,齊聲朗讀這一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ǘ⒁黄鲁侨f仞山

  過渡:放眼望去,黃河奔流著,遠遠地好像與白云相接。詩人將目光移到近處,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示圖片)

  1、釋“仞”:仞是什么意思?誰來念一下材料中的內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讓學生知道玉門關的大概位置。課件出示中國地圖〖標明涼州、黃河、玉門關〗,這些地方在我國荒涼的西北地區。)

  想看看玉門關嗎?出示課件:

  玉門關故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66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必經之路。)

  3、落實之一:孤

  再讀讀該句,你有什么感受?

 。1)預設:你覺得本句中哪個字讓你感受最深?為什么?

  孤單單的一座城。(僅僅只是城孤單單嗎?哪里可以看出戍邊戰士的心情?)

  (2)看荒漠圖景,感受玉門關的荒涼與寂寞:

  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么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

  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孤單和渺小。

  4、落實之二:片

  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單薄,猶如樹葉一片)

 。1)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薄;

 。2)在“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廣闊背景下更顯得單薄和孤單。

  5、回讀該兩句。

  小結過渡:那奔騰的河水似乎從天際云空直瀉而下,氣勢雄偉,意境開闊。在蒼茫遼闊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嶺之中只有玉門關孤立其中,顯得十分孤獨而寂寞。(過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緒滿腹,相思滿懷。何以解憂?唯有羌笛――)

  再讀詩句。

 。ㄈ、“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兩句詩中,哪些字詞你較難理解?

  1、解詞。這兩句詩理解較難。首先我們解決一些難理解的詞語。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為生。

  ▲何須:有什么必要。意即沒有必要。度:越過

  2、怨楊柳,即埋怨。埋怨楊柳什么?(不發芽)

  3、為什么沒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楊柳不發芽呢?――“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不到,這里就沒有春天,楊柳自然不會發芽。(如果學生一時難以回答,兩句詩連起來讀一遍)

  4、為什么戰士們如此盼望楊柳發芽,春天的到來呢?(春天早點到來,跟戰士們又有什么關系呢?)

  一是久處荒涼,盼望充滿生機的春天;二是楊柳發芽了,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過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嗎?出示征戍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師: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懂嗎?“還者十無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見,戰士們不僅僅只是埋怨楊柳不發芽,他們還埋怨什么呢?

 、俾裨钩。讀出這種埋怨的情感來――

 、谧l責和憎恨。

 、勐裨钩⒂杏脝?沒用。所以戰士們只能無可奈何地埋怨楊柳,讀――(所以戰士們埋怨楊柳是怎樣一種情感?無可奈何。

  因此,“春風”的另一種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關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師:他們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望著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戍邊戰士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

  在唐代邊塞詩中,有許多描寫戰爭的,陳老師摘錄了一小部分,咱們來看看:

  出示課件:誦讀有關描寫戰爭的詩句。配上相關的解釋?梢暂p聲地跟教師老師一起讀。(配哀傷的樂曲)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王昌齡《塞下曲》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如此殘酷的戰爭,如此荒涼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戰士們怎能不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來!

  7、感悟“楊柳”的另一種含義。

  如果詩歌僅止于此,就沒有多大特色。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還有它的特別之處,那就是一語雙關。楊柳,在這里又指《折楊柳》曲子。

  師:羌笛何須怨楊柳,其實,楊柳在這里又有另外一層意思。你想知道嗎?戰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楊柳》曲子。課件出示:折柳送別的習俗。并出示跟楊柳有關的一些詩句。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原來古人有個習慣,即是常用諧音來寓意!傲迸c“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謂的楊和柳其實是一種植物)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折柳”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播放《陽關三疊》)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唐 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 柳永《雨霖鈴》

  師:在這荒涼的玉門關外,在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憶起與親人朋友的話別,無限愁思猶如大海波濤,洶涌而來。俗話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滿腔的愁緒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傷感的《折楊柳》曲子。――讀(教師指后兩句詩)

  8、整體讀古詩。

  師:茫茫的戈壁,孤獨的邊塞,凄切的羌笛,無窮的痛苦。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詩人發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讀――“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ㄋ模簝傻赜H情笛聲傳

  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1、征人思親人(配悲傷的樂曲):

  如果他是已經結婚的戰士,他有什么心里話要對妻子傾訴?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將如何對母親說?如果他已經有了孩子,他又會對孩子怎么說?請你任選一種角色,說說戰士的心里話。

  親人們能聽到他的訴說嗎?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聲里,回憶那依依惜別的情景!

  2、親人思征人(配傷感的樂曲):

  課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遠在家鄉的親人也一定在思念著長年在外的戰士。此刻,他的妻子遙望著遠方,會怎樣思念著他?年邁的母親坐在昏黃的油燈下又怎樣惦記著他?他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牽著父親的手,又有什么話想對爸爸說?請你任選一種或幾種角色,寫下來。

 。ㄈ绻丝蹋憔褪悄切∧泻,你最想對爸爸說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記兒子,孩子相信父親的情景。

 。ㄟm時穿插:“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年輕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傷心欲絕,丈夫卻只能在邊關頻頻回頭望著家鄉而不能回家!

  三、結課升華――擁抱和平。

  連年的戰爭,長年的戍邊,毀掉了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戰爭帶給人們多少苦難。∽屛覀兎磳馉帲S護和平,讓天下所有的家庭擁有幸福的生活!

  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出示課件)

 。ū咎谜n在諸暨實驗小學和紹興縣實驗小學公開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場好些師生落淚。其實,對課的鉆研真的很不夠,上的課也少。課上的少,積累就少,課也就更上不好。熟能生巧,我想真應該多上上課。)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古詩的學習,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體會詩的韻律美,感受中國古代詩詞的美好。

  3.認識4個生字,會寫6個字。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翰的資料。

  2.準備三至五首題為《涼州詞》的詩對比、拓展學習。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要求認識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讀音是平舌音“cu ”。

  要求會寫的生字中要注意“葡”“臥”字的寫法。另外,“葡萄”“琵琶”兩個

  詞語在構詞方式上比較特殊,可以讓學生再舉出一些類似的詞語,但不必和學生

  講構詞的方法。

  2.閱讀教學

  學習這首古詩的主要任務在于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理解詩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解決問題。在了解邊塞詩的風格的同時,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體建議如下:

  (1)通過查工具書、閱讀書后注釋等,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進而體會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過程中,可以配樂讀詩,可以給詩配畫,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上網查找資料,還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意境等,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感悟。

  (3)要調動學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用多種形式理解詩意。

  3.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這道題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的方法。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背誦的方法。

  (2)“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詞語,進行詞語的積累?梢砸龑W生認識這類詞語的特點,但不必講構詞的方法。

  (3)“討論交流”。這道題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學習理解詩意的學習情境。學生可以根據詩的前兩句,展開想象,畫一畫邊關將士在一起舉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據詩的后兩句,想象將士們在一起互相勸酒的語言,寫一段對話;還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互相解答。

  (4)“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這里列出了三個句子?梢砸龑W生進行比較,會發現這三句詩都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在戰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爭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帶給人們無盡的災難。

  (5)“積累”。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積累另一首《涼州詞》。這也是一首邊塞詩,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渙。這首詩寫了出塞遠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壯蒼涼,表

  現了詩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詩歌第一、二句勾勒出涼州蒼茫遼闊而又寂寞荒涼的景象。接著,第三句筆鋒一轉,寫出了戍邊士兵處境的孤危和思鄉的情緒。在這時,忽然傳來羌笛聲。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殺行客兒”的《折楊柳》曲。唐代盛行折楊柳送別的風俗,因此楊柳容易引起離別的傷感。“何須怨楊柳”,按字面解釋,是不必怨楊柳的意

  思,而實際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邊士兵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詩歌以“春風不度

  玉門關”句結尾。玉門關這荒涼孤寂的塞外,連春風都不會吹到,還有誰來關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詩人對戍邊士兵的無限同情。

  4.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于詩意的理解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意見。例如:“欲飲琵琶馬上催”一句中的“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聯想到“出發”,以為這是在催促將士們馬上出發去打仗。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在這里,“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教師在教學時對這句詩的

  理解應予以關注。

  5.相關資料

  涼州詞:樂府舊題。

  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猶如“光明夜照”,故稱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1、認識2個字。

  2、正確流利的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和主食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他多才多藝,詩話書樂無不精通,詩畫作品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安史之亂以后,由于王維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墜入空門,作品的風格也充滿了空靈的色彩,后任因此稱他為詩佛。

  2、引出詩題

  傍晚,王維來到鹿柴附近,在空曠的山林中看不見一個人影,只偶爾聽得見山中回蕩著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余暉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綠的青苔上。這空山的沉寂,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詩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筆寫下了《鹿柴》。(教師范讀古詩)

  二、讀古詩

  1、由讀古詩,讀完后同桌合作識字。

  2、反饋識字情況,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齊讀古詩。

  三、品讀古詩

  1、結合教學掛圖、注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講古詩,相機指導朗讀。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

  3、嘗試背誦古詩。

  4、教師小結反襯法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用聲音來表現寂靜,用光亮來表現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寫寂靜、直接描寫幽暗效果更好,你們可以將這一手法運用到寫話中。

  板書設計:

  鹿柴

  空山人語響寂靜

  深林返景幽暗

《涼州詞》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一類生字,認識3個二類生字,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誦讀古詩,感受古代詩韻律美。

  3.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感悟、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教學準備:音樂背景,課件。

  基礎知識:

  區別字:

  琵( )琴( )葡( )戰( )

  琶( )瑟( )萄( )站( )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涼州詞:樂府舊題。作者王翰,字子羽, 唐并州晉陽人, 睿宗景云元年進士及第, 直言諫諍, 被貶為道州司馬, 現存詩篇不多, 但都屬絕妙之作。

  二、學習生字、新詞。

  三、配樂朗讀詩。

  1.范讀。

  2.練習讀。

  3.指名讀。

  4.齊讀。

  四、聽音樂,讀古詩,想象詩的意境,了解詩意。

  五、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六、作業:

  1.寫生字、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搜集長城資料。

  4.完成課后練習。

  (1)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

  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詞語的特點。

  這是連綿詞,不能拆開來理解,單個漢字沒有意義。(澎湃、玫瑰、螞蟻、玻璃、叮嚀)

  (2)討論交流。

  學生可以根據前兩句,展開想象,畫一畫邊關將士在一起舉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據詩的后兩句,想象將士們在一起互相勸酒的語言,寫一段話;還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互相解答。

  (3)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

  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會發現三句詩都是渲染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在戰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爭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帶給人們無盡的災難。

《涼州詞》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涼州詞》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涼州詞》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二首》中的一首詩,古詩前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 《涼州詞》教學設計(北師大版六上)

    教學目標:1、學認2個生字,練習寫好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教學重難點:品讀悟詩情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樂曲、課件、邊塞詩等。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母親河。...

  • 《小小新聞發布會》教案(精選2篇)

    訓練內容: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練習4口語交際課《小小新聞發布會》訓練目的:1、發展學生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 《我愛故鄉的楊梅 》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楊梅的特點。2、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教學重、難點: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

  • 夸父追日- 教案(精選17篇)

    這次公開課我講的是三年級語文下冊《夸父追日》。這篇課文是本冊的最后一篇,時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2.交流從故事中得到的收獲。3.培養學生的獨立預讀能力。...

  • 《觀察中的發現》教案(通用2篇)

    東莞市長安鎮上角小學沈嘉賢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2、指導學生互動交流,認真傾聽他人的說話,培養學生敢于交際,樂于交際的情感。...

  • 《花瓣飄香 》教案(通用15篇)

    同學們,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有一位同學寫了一首獻給媽媽的小詩,作為三八婦女節的禮物送給了媽媽。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和詩句。請全體男生讀,女生做評委。(點評)讀出對媽媽的感恩、對媽媽的愛。...

  • 《21.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1、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4、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窘虒W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 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札記(精選12篇)

    學完《我們的民族小學》后,我要求學生們仿照文中對課間歡樂情景的描寫,當堂作文,以《課間十分鐘》為題,描寫一下課間十分鐘操場上的情景。講完要求之后,學生們開始作文。...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 欧美成人第一页 | 天天干天天av |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影院 | 国产成人自拍小视频 | 夜夜骑天天射 | 日漫美女 |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 | 欧美乱大交xxxxx古装 | 日本高清色倩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激情毛片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久久av篠田 | 亚洲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码四码 | 欧美性猛片xxxxx免费中国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老师 |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九一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 | 午夜在线不卡精品国产 |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亚洲资源站 | 国产高清在线露脸一区 | 中国少妇xxxⅹ性xxxx | 成人第一页 | 97国产在线播放 | 三级视频兔费看 | 国产欧美日韩网站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 a天堂中文在线观看 | 欧美大黑BBBBBBBBB | 少妇无码一晚三次 | 国产又黄又猛又粗又爽的A片漫 |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 久热在线| 手机看片毛片日韩免费观看 |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 中国杭州少妇xxxx做受 | 处女毛片 | 久久综合激情网 | 欧美人善z0zo性伦交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