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書本里的螞蟻》教案設計(通用2篇)
小學語文《書本里的螞蟻》教案設計 篇1
(一)課堂教學要求:
【教材分析】
馬克·吐溫的螞蟻,顯然是另外一種心靈的反照。這個美國作家筆下的螞蟻,另有一種針對性。他指出,在人們的頭腦中對于螞蟻,有一種現成的共識,就是十分辛勞。本文的題目,就是《辛勞的螞蟻》。但如果和世俗的共識完全一致,作者就沒有必要寫這篇文章了。對于螞蟻的辛勞。已經有了那么多的文章和寓言。作者之所以要寫螞蟻,就是因為發現了世俗之見中包含著許多謬誤。螞蟻并不像天主教學校的教科書里所寫的那樣,整日辛勞,為冬天儲存什么食糧。本文的全部趣味,與科學普及小品迥異,作者并不嚴格地遵循客觀觀察。辛勞的螞蟻借辛勤而愚蠢的螞蟻諷刺那些因愛慕虛榮而裝模作樣的欺世盜名之徒。
【教學目標】
1.體會馬克·吐溫充滿同情和寬容的幽默感。
2.領會馬克·吐溫“冀有所悟,以遷于善”的諷喻主旨。
3.學習從比較中辨析創作風格的異同。
【教學重點】
對螞蟻的可笑又可愛的特點的賞析
【教學難點】
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領悟本文與《螞蟻》一文幽默語言的不同特色。
【教學建議】
1.激情導入。在錯綜復雜的人類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偽是極其困難的,即使是偉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來掩飾內心的困惑。那么,在動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嗎?《辛勞的螞蟻》一文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2.由學生簡介作者的生平與作品。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1865年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從此一舉成名。1876年,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于1884年出版,雖然使馬克·吐溫享有盛名的是他的長篇小說,但真正能夠代表他的獨特風格,使其自成一家的,還是那些幽默隨筆和見聞雜記。馬克·吐溫的幽默隨筆既有異于純事嘲謔的游戲文字,又不同于一味嚴肅說教的勸善篇章,他能將戲謔的成分與謹嚴的主旨二者處理得恰如其分,因此,他的這些文章至今仍為廣大讀者所喜愛。
3. 檢查并鞏固重點字詞的音形。讓學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認為重點的字詞,通過標音、注釋來解決疑難、重點字詞。
4. 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概括
(1)人有“人性”,馬克·吐溫認為螞蟻亦有“蟻性”。馬克·吐溫筆下的螞蟻具有怎樣的“蟻性”?從文中找出描寫“蟻性”的關鍵詞語并進行歸納。
明確:馬克·吐溫筆下的螞蟻并非題目和課后寓言所說的“辛勞”“會未雨綢繆”“備不時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詞,總是干一些“毫無用處”“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癡呆”般地重復工作,是“愛慕虛榮” ,“迷惑”世人,“蒙混”了許多年代的“欺世盜名”之徒。
(2)在文中作者為了刻畫螞蟻的“真實面目”毫不吝惜筆墨,他都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力糾世人對螞蟻的“過譽”?請從文中找出幾個語言細節加以分析。
①細節一:“我好像始終沒發現一個活螞蟻比一個死了的更具有細微理性”。
②細節二:“它捕獲到一件東西……拖著它那毫無價值的捕獲物攀到了頂巔”,“它做這樣聰明的事……又朝一個新的方向走去”。
③細節三:“小螞蟻——覺察到我在觀察……隨便任何其他笨螞蟻誰愛要的給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鐘內所從事的勞動……只是為了要讓自己當著人們露一手兒”。
4細節四:“這時候它拭去腦門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來休息”“它們揪住蚱蜢腿相反的兩頭……其重量足以讓它們進行一番娛樂”。
5.形象與思想內涵的認識提升
通過對“螞蟻”生活細節的賞析,螞蟻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經被“顛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螞蟻視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敵人”嗎?我們能否從作者的字里行間品出另外的一種情感呢?
明確:①馬克·吐溫筆下的螞蟻,雖然笨拙智障,但對待工作卻十分認真,執著、投入、頑強,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是另一種值得欣賞的“蟻性”。②螞蟻的愚蠢行為是有害的,但害處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嚴重,對周圍環境影響不大,能博人一笑卻難以引人悲傷,因而螞蟻的結局是喜劇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調味品。③螞蟻愚蠢,但絕不邪惡,如兩只螞蟻合作搬運未果,雖然“上火”“打架”,但沒有產生邪惡,很快又言歸于好,從而顯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馬克·吐溫筆下的螞蟻并不僅僅可笑、可悲、可憐,還有可愛、可欣賞、可敬佩的成分,實際上體現了包括馬克·吐溫和你我在內的人類共同的弱點,這種弱點,不僅僅可笑,而且可愛。
6.思維能力的延伸鍛煉
(1)比較閱讀南帆先生的《螞蟻》與本文,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別,說明了什么?
明確:在《螞蟻》中,作者從把螞蟻看成是神經質般的可笑和對其“英雄氣概”的調侃,轉為對螞蟻生命價值的悲憫,再提升到對包括人在內的世間萬物生命規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熱情逐漸變得冷峻,體現了作者對世界在某種程度上的冷眼旁觀。
本文中作者以螞蟻的笨拙智障和執著真誠形成反差,構成荒謬,前者為情感明線,后者為潛流,隱含著作者對世間萬物的同情和寬容之心。
(2)假設讓你來寫類似的文章,你更喜歡哪一種風格,為什么?
①喜歡《螞蟻》的風格,因為它好比佛家參禪,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實質,逐步領悟到世間生命的規律,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②喜歡本文的風格,因為能夠與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夠進行換位思考,從而既縮短人與愚蠢的距離,又能獲得審美的愉悅,好像在欣賞精彩的小品,會讓人聯想到周圍的人和自己類似的可笑可愛的經歷,從而獲得心靈的解放。
7.作業
“閱讀練習·探究”三。
(二)教學課件(積件)要求:
1.課文中提及過的圖片:比如螞蟻家族的活動場景的影像等。
課件使用目的: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談感悟引入對課文的理解。
2.配樂朗誦課文中描寫螞蟻的精彩片段
課件使用目的: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生動形象的描寫,理解螞蟻的可笑又可愛的特點,激起學習興趣。
3.作者馬克·吐溫的簡介
課件使用目的:了解名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教學資料要求:
1.螞蟻家族的活動場景的影像
2.作者簡介。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的筆名。12歲那年,父親去世,他輟學去印刷所當學徒。1851年開始學習寫作幽默小品,1865年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從此一舉成名。1876年,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于1884年出版,海明威認為:“全部美國文學起源于馬克·吐溫的一本叫做《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書……這是我們所有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書。”雖然使馬克·吐溫享有盛名的是他的長篇小說,但真正能夠代表他的獨特風格,使其自成一家的,還是那些幽默隨筆和見聞雜記。作者寫這些雜記,有時回憶所及,忽然引述一則故事,有時觸景生情,偶爾抒發一些感想,而所說的故事或近似寓言,或類乎紀實。馬克·吐溫的幽默隨筆既有異于純事嘲謔的游戲文字,又不同于一味嚴肅說教的勸善篇章,他能將戲謔的成分與謹嚴的主旨二者處理得恰如其分,因此,他的這些文章至今仍為廣大讀者所喜愛。
3.相關資料
譯者后記
葉冬心
……《漫談理發師》《辛勞的螞蟻》《奇特的旅游》諸稿,說明馬克·吐溫具有精細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他同時代的幽默作家難以與其比擬的。……
當然,所有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它們通篇橫溢著幽默趣味。馬克·吐溫寫幽默文章,從來不是勉強湊趣,一味地逗人笑樂,更不是肆意戲謔,無的放矢。他將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一一看在眼里,最后骨鯁在喉,不得不傾吐為快,而寫成文章,也只是希望一切會由于他的諷刺而有所改善。因此他的幽默在風趣中顯出嚴肅,在詼諧中不偏離正經,夸大但不狂放,尖銳但絕不流于刻毒,他總是對自己諷刺的人物滿懷同情,完全體現了“冀有所悟,以遷于善”的諷刺的主旨。
(選自《馬克·吐溫幽默小品選》,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小學語文《書本里的螞蟻》教案設計 篇2
《書本里的螞蟻》是一篇精致淺顯的童話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很受孩子們的喜歡。大班下學期,孩子的閱讀興趣不斷的加深,閱讀經驗不斷的積累,很多孩子開始關注身邊常見的漢字,也有不少孩子已經能夠認識不少的漢字,所以,選擇這內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個故事講述了一段離奇的經歷,這經歷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我根據我們孩子的能力設計了這次閱讀活動。
活動開始,我指導孩子們對封面的閱讀,提問:小螞蟻怎么會到書本里?讓孩子們帶著問題進入故事。在教學中我有序地引領幼兒進行閱讀,利用圖書引導幼兒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逐頁閱讀,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采用逐幅重點閱讀、兩幅連閱和四幅連閱的方式,引導幼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閱讀。在學習第7—10頁,幼兒交流后,提問:如果你是第100頁、第50頁、第200頁的字,你想做什么字?幼兒你一個我一個說了很多字。由此再問:這么多漢字,每天都住一個老地方,你感覺怎么樣?突然間來了一個會走路的字,你感覺怎么樣?這樣一來,幼兒不禁也想做一個會走路的字,去串串門了。這樣的閱讀方式讓幼兒感受到了故事的情節變化。在最后的環節,讓幼兒完整欣賞故事時,幼兒都能自己講述,更加激發了幼兒對繪本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