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對此,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利用小木偶圖片、資料激發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狀態。
在給學生上課之初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也查閱了很多資料,看看別人是如何設計這一課的。課例很多,但在導課上他們用的都是詞語表演導入,先出示一些表情詞,讓學生依據詞語用自己豐富的表情表演,而后問最喜歡哪個詞,為什么。我想既然這么多人都用同一種方法導入,或許這樣的導入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后文的情感和情緒體驗更好地做好鋪墊。于是我也用了同樣的方法,出乎意料的是沒收到預想的效果,反而學生的興奮使課堂亂糟糟,后面的教學在學生這種還沉浸于無目的表演的興奮中無法按要求進行,他們靜不下心來體會小木偶的無奈、痛苦,更無法體會課文想要揭示的道理。此時我才明白,別人都用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表演雖然花樣新鮮,但它并不一定能使教學落到實處。于是我又認真思考,依據《教師教學用書》當中“教學建議”提到的“課前搜集一些有關小木偶資料,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木偶”,對導入重新進行了設計,結果這次學生能夠真正由興趣而去了解課文、體會道理了。于是我又開始深深地自責,同時警醒:教學要回歸本質,要務本正源,要扎實有效,決不允許“作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主運用閱讀方法結合閱讀要求自學,了解基本內容。
“教材解讀”中提到: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閱讀《去年的樹》的方法閱讀本文。由此可見,運用已掌握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因此,教學中在初讀感知部分,就讓學生能夠充分地運用已有方法自主學習,并結合閱讀提示,了解課文基本內容,讓他們真正學有所用,再次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通過學習,我發現學生能夠自主地、自覺地、有能力地學習,對此我感到很高興,想想平時總是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以致畏手畏腳,課堂教學有時太死板,發揮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通過這堂課我不禁深思:是我們對自己要求太高,還是把學生估的太低?
三、品讀對話,感悟道理——在品讀中真正明白課文所揭示道理,反省自己生活,感悟快樂真諦。
這是一篇擬人體童話,童話以“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其中對話比較多。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充分朗讀應是閱讀本文的主要手段。朗讀的語氣應因不同的語境而變化。”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抓住幾處對話以多種形式充分讀,通過抓小木偶受到一系列挫折后展現出的“笑嘻嘻”的表情的句子,以換詞體會情感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小木偶當時真正的心情,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老木匠所說的“誰要是不會笑,誰就沒辦法過快樂的日子!”以及“笑是很重要的。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使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在“感”中“讀”,在“感”中“悟”,既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也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真正把語文教學“以讀為主”落于實處,從學生實際出發,在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中真正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同時,真正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中我的學生隨著小木偶喜、隨著小木偶憂、隨著小木偶傷心痛苦,他們激動不已、他們感慨萬分,從他們的表情中、從他們的語調中,我懂得了他們內心的想法,我感受到了他們對自己的反省,所以整堂課學生積極地思考,爭先恐后地發言,不斷地舉手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