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在網絡運行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條件下,體現學生在對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各種信息的瀏覽、比較、感悟、加工的同時進朗讀、精思、吸納、交流的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領悟桂山水的特點及作者的寫作特色,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設計特色】
情境生動,信息豐富,平等交流,自主探索,以讀促寫。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伴著音樂利用播放祖國風景名勝的圖片,揭題后,讓學生登錄桂林網站,了解桂林的歷史、特點。
設計意圖:在詩情畫意的情境中,學生初步感悟到祖國河山的壯美,了解到桂林山水歷史悠久,聞名天下,為后面的學習、朗讀、理解打下良好基礎。
二、觀看網絡視頻,整體感知課文
1、圍繞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讓學生看網絡視頻,聽課文朗讀。然后學生再自讀課文,邊讀邊想,確定符合自己學習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學生在看、聽、讀、想中,領略了桂林山水的美,欣賞了課文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激發起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學習目標的交流與確定,使學生學有方向,學有收獲,學習更主動。
2、理清課文結構,找出中心句:
圍繞中心句讓學生上網搜集、瀏覽相關資料,再口頭綜述所看到的資料、景象。
設計意圖:對語文的學習必須建立在一個整體感悟的基礎上,不能把課文內容弄得支離破碎。所以,學生抓住中心句,知道了學習的重點,也可以圍繞中心句收集信息,瀏覽資料,準確理解課文。歸納、描述所瀏覽的資料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可進行創新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指導學習第二段
1、學生先看圖、讀書、質疑,利用電子郵件進行討論:
在此基礎上,找出并理解描寫漓江水的特點的句子。再讓學生用關聯詞把漓江水的特點用一句話概括出來。最后讓學生感情描述漓江水的特點,朗讀課文中的感嘆句和有關句子。
設計意圖:在這一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是半扶半放,通過讓學生自讀、質疑、討論,讓學生充分理解漓江水的特點。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描述,對桂林山水喜愛和贊美的感情被充分激發,與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溝通和共鳴,從而使感情朗讀課文做到投入而聲情并茂。這里著重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感情朗讀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2、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自由發表對桂林水的看法,再在感情朗讀中體會、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容量大的優勢,讓學生快速瀏覽,暢所欲言,加深對漓江水的感性認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靈氣與悟性。以感情朗讀、平等交流作為主要手段,體現師生平等互動的關系。
四、自主學習第三段
師生總結第二段的學習方法,并按此方法自學第三段,不明白的地方可舉手或發送電子郵件向老師、同學請教。學完,自主匯報學習體會。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學習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后,給學生思維以導向,使他們積極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體現。
五、以讀促寫,完成課堂小練筆
學生通過上網調閱祖國各地風景名勝的資料,抓住特點,認真觀察,恰當展開聯想,并學習運用《桂林山水》一課中的寫作方法,仿寫一小段話。寫完后,用電子郵件的形式傳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