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離不開與課文情境一致的充滿人文情懷的語文實踐活動,唯此方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正是實現這種統一的中介和載體。
【設計特色】
模擬旅游,還原生活,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構共建。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如果有人來到南通,問我們這里有哪些風景優美的地方,你準備怎么介紹?
(愛國主義教育可從愛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開始)
美麗的家鄉僅是我們祖國秀麗河山的一角,在祖國的大地上有許多名山大川。
(板書:名山大川)
你們去過哪些名山大川?沒去過聽說過的也行。
你們聽說過桂林嗎?(指地圖)桂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你們中有人去過嗎?桂林山水比你們剛才說的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獨特的美。
所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書:甲)是第一位的,超過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二、描述,帶入情境
1、桂林山水這么美,你們想去游覽一番嗎?那現在就讓我們作一次假想旅行。我們坐上飛機,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你們看──
2、出示圖畫(插圖或放大插圖)。
3、現在老師給你們作導游,來介紹桂林山水。
三、范讀課文
四、自學課文、理清層次
概括出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
學生討論后板書:
山水 山 水 山水
總————→ 分———→總
五、講讀課文
講讀課文第二小節。
1、理解“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那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啟發想象:
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著我們,老師和你們一起乘著小船,輕輕地搖蕩在漓江上,這就叫“蕩舟漓江”。我們瞇著眼,看著這圖畫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靜;體會一下“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是什么情景。
一起輕輕地哼唱《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曲子,看哪些同學仿佛真的到了漓江。
聽著音樂觀察、想象片刻。
(音樂、圖畫加上教師的語言描述,促使學生多種感官興奮,音樂的旋律豐富了視覺的感受,教師的語言又支配著學生想象的所在,從而把學生帶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體驗到漓江的寧靜 )
你們還記得表示水流的聲音的詞嗎?
(潺潺、淙淙、嘩嘩、叮咚叮咚)
聽一聽,你們聽見了漓江水流動的嘩嘩的聲音嗎?聽到叮咚叮咚的流水聲嗎?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們看見了漓江水在流動嗎?
聽不到,看不到,好靜啊!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你只覺得船在向前移。
2、你們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
3、現在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該多綠啊!(引導看圖)書上打了個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綠色的玉石,這塊玉石上有斑點嗎?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無瑕”,指點:“瑕”是玉上的斑點。
4、老師、學生輪讀這三句話,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
5、讀了以后更覺漓江美,文章也寫得美,所以我們愛讀。如果還是這些內容,老師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會怎么樣呢?你們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