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于是很自然地產生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欲望。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山峰奇、秀、險的特點。文章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交相輝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玩賞、無瑕、擴散、攀登、泰山、駱駝、屏障、波瀾壯闊、峰巒雄偉、紅葉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色彩明麗、危峰兀立、連綿不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學情分析:
本篇文章 語言優美,層次清晰,是一篇指導寫作的優秀范例。學生一定會比較喜歡。學習的難度在于詞語的理解,寫法的借鑒,教學中要緊扣這一難點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語言積累的基礎上,學會仿寫。
教法與學法:媒體演示,讀寫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學法: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畫面,走進文字的語言情境來讀悟結合,從讀學寫。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析題引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叫《桂林山水》,(板書:桂林山水)一看到這個“林”字,你就會想到什么多?(樹多)。
那么,顧名思義,“桂林”是什么樹多呢? (桂樹多)
桂樹成林,“桂林”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發著一種芬芳。你們知道它位于哪個省或者是自治區嗎?(廣西壯族自治區)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1、檢查預習:詞語掌握得怎么樣?
(指名讀兩組詞語,第一組為地名,第二組為形容詞,讀后讓學生兩組詞搭配起來學。)
大海 波瀾壯闊
西湖 水平如鏡
泰山 峰巒雄偉
香山 紅葉似火
2.理解詞語: “波瀾壯闊”(理解詞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滾,一浪接著一浪,非常壯觀,有氣勢。
我們知道有的詞語是極富有情意的,你能讀出這個短語背后的情意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同法理解“峰巒雄偉”
(邊做動作邊說:巒,就是一座挨著一座,連綿起伏的山。)你能讀出它的氣勢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讀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為什么這樣分?(第一自然段是總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總結。) 這樣就理清楚了課文的結構。(邊引領學生小結邊板書)
設計意圖: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教學要求,重點落在理清課文結構上。有意識地請三位學生讀四段課文,一箭雙雕,既理清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又發現了課文重點,下面過渡到精讀階段也就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