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學設計和反思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閱讀結果以及可以運用的閱讀方法:(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3)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可以這樣進行解讀:(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該用略讀的方法,形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通過比較快的閱讀,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寫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匯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從閱讀方法考慮,通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關于教學活動展開
教例刪繁就簡,通過三個頗有空間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過程: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為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同,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能力,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能力。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了,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著說著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著說著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后老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內容,目的是為幫助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該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內容;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并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扎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