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 8 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讀懂詞句的意思,積累佳句。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
3.引導學生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天山景物的特點,感受天山的美景,體會作者的寫法。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言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前兩課我們隨著作者的介紹,領略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奇妙無比的浙江雙龍洞。今天我們將隨著作者的介紹,去美麗的北國——新疆的天山盡情地游覽一番。
(板書課題,齊讀。)從課題上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寫的是什么季節的天山景色?(夏天)
簡介天山:天山是我國西北邊疆的一條大山脈,連綿幾千里,橫亙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之間,把廣闊的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天山終年積雪,盛夏,戈壁灘上雖然炎暑逼人,但一進入天山,便涼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可相機出示地圖。)
設計意圖:由于這組課文都是游記寫景的文章,所以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用復習舊知識直接點題,借助地圖對學生不熟悉的天山的地理位置及特點作個簡要介紹很有必要,能更有益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文章似乎是個向導,帶著你游覽,能看出導游線路嗎?簡單寫下作者的游覽線路。
(進入天山→天山腳下→原始森林→天山深處)
4.教師指導:隨著導游線路觀看圖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
三、細讀品味,感受美景
1.再讀課文,想想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些什么特點?畫出有關的詞句。
2.選擇你最喜歡的景物,仔細品讀課文,說說哪些語段、詞句寫得好?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組里閱讀交流,說出感受。
集體交流,品評。相機出示課件,結合畫面,指導讀好課文各個部分。(可配樂)
第二自然段:寫“雪水”的部分,著重抓住比喻句,體會雪水的清澈與靈動。
第三自然段:寫“森林”的部分,著重抓住比喻句,體會樹的翠綠、繁密與幽靜。
第四自然段:寫“野花”的部分,著重抓住比喻句,體會野花的多和美。
設計意圖:對于略讀課文,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特別是對于寫景類型的文章,學生不難體會到所描寫的景物及特點,難在作者是怎樣把這美景描寫下來的,所以要引導學生品評詞句。這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四、總結全文,體會寫法
1.你們隨作者游覽了天山,有怎樣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對,你們和作者一樣,喜歡上了天山,也為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壯美而驚嘆。
2.作者是怎樣將這種美景描繪下來的呢?
學生回顧全文,交流。
3.教師小結:作者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個不同的方面:從高到低,由遠及近,運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繪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匯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天山的無限生機,另一方面解釋了為什么盛夏季節進入天山會有秋天般的涼爽的原因。
五、激發興趣,課外延伸
同學們,你們是否喜歡讀這樣的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