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說課設計
⑵ 提出預習要求:
① 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
②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③ 課文可分幾段?依據是什么?
⑶ 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
⑷ 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根據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3、舉一反三學課文,品詞賞句悟感情:
⑴ 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關系?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⑵ 精讀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a 用“。。。”圈出寫漓江水的特點的詞語。
b 用“~~~”劃出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
② 檢查思考題板書:水:靜清綠
③ 檢查思考題,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a 小黑板出示句子,讀讀比比它們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b 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組句子,體會漓江水奇異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c 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漓江的水寫得這般奇麗?
④ 教師設計—組舉—反三的句子訓練,投影出示句子:
a 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 教室里真安靜啊,安靜得( )。
⑶ 課文第一句還寫了大海、西湖,它們美在哪兒?
這一段寫漓江的水,為什么還要寫大海、西湖?
教師小結: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⑷ 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感受了漓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么方法學習的?討論后板書:讀──找──品──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悟學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⑸ 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借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⑹ 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⑺ 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于朗讀訓練。再次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4、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⑴ 復習閱讀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