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的故事》說課
實習感言:《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人類智慧的力量。我計劃一課時講完。上午第三節課,在四(3)班講授了這一堂課。課后,自己感覺有一點小小的進步,但整體而言,距離一位優秀語文老師差的就不是那么一點點了。
課后,經過范老師的的指導和點評,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不足。
1、沒有完全進入教師的角色。教師應該是課堂上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去主動發現,去體悟文章的真正含義。在這一點上,我有時仍會將自己當成一個授者,只是單純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有時也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
2、對教材的理解沒有達到深入的程度。因為對教材掌握的不到位,所以在課堂上,經常會被學生們牽著鼻子走,從而打亂了教學的計劃,使課堂顯得凌亂無章。在這個問題上,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將教材教法爛熟于心,抓住教學的重點,先穩住自己的陣腳,才能帶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忽略了學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漁夫的故事》這篇課文,在理解漁夫這個人物特點的時候,他除了聰明、善良這些之外,學生還提出了“貧窮”這個詞。其實,課文的第一句話就指出“漁夫家里很窮”,學生的感悟有理有據,更說明他善于觀察,而我卻在聽到這個答案之后,沒有深入地讓他們找出感悟的原因,而是一帶而過,錯過了一個讓學生更深理解課文的機會。所以,以后在上語文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課堂上不同的聲音。
4、沒有貫徹落實在“讀”中學習語文。上課之前,范老師給我作指導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定要讓學生多讀多練;在課堂上,我也多鼓勵孩子們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出來,可是還是忽略了重要的一點——讓一個學生讀,只是一個學生的理解,對重點語句應該讓全班同學都來齊讀,讓一個人的正確理解變成全班人的,這樣才能使全班學生一起進步。
5、教態上的問題,包括與學生的眼神交流,過渡語言的連貫性,與學生的互動等等。
以上,只是相對于《漁夫的故事》這堂課而言存在的一些較明顯的問題,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不斷地去總結、糾正,讓自己可以逐漸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優秀的語文教師。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課內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布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男女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
也許本故事情節受學生喜歡,也許故事內容并不復雜,再也許是學生用心去預習了。課堂上的我不但如此輕松(不太費口舌),而且有了更多的發現。發現學生的進步,發現學生的細心(會咬文嚼字了),發現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比如:只在檢查完生字詞掌握情況后還未理解故事情節前就讓全班同學(男的扮魔鬼,女的扮漁夫)分角色朗讀課文,刪去了自由朗讀、指名讀,糾正評析等環節,學生們竟能做到流利、整齊,甚至有感情。這足能說明孩子們真的預習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