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拾穗
教學設想與目標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和圖畫所表達的情感;
3.認識課文中“穗”等8個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寫作順序,讓學生在學文的過程中,學會觀察、表達。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課文的背景材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課
教師板書課題之后,生讀,讓學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識字方法,再讓學生齊讀。設問:“讀過這個課題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帶上你的問題快去讀讀課文吧,并請你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檢查生字的識記情況。(重點對“彌”“餐”“監督”等字進行指導。先全班齊讀,再在同桌之間進行相互的檢查)
2.學生交流出讀課文的收獲。(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教師小結:原來課文描寫的是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個婦女在麥地里撿拾麥穗的情景。
教師設問:“逼真”是什么意思?學生交流。
教師引導:米勒為什么會把這樣一個情景描繪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讀過課后的背景材料會有很大的收獲的。
(三)讀背景材料,進一步理解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背景材料;交流讀后的收獲。(我知道了……)
教師小結:正是由于米勒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對農民充滿著同情,才能把拾穗的場景展示給我們,從哪里看得出這幅畫畫得逼真呢?
教師引導: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幅畫吧。
課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2.學生看圖并交流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么?這幅畫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看圖的?看到圖畫你想了些什么?
教師引導:作者看到這幅圖畫時,是怎樣描寫的呢?請同學們再去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的哪些內容是可以在圖畫上看到的?一邊讀一邊畫下來。
(四)再讀課文、品味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
2.小組交流自己畫出來的句子。
3.請一個小組的同學匯報自己畫出來的句子。(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學生即時的評價。比如:你讀書真仔細、你認真思考了、你真會讀書……)同時在課件上展示出來。
4.在學生把所有在圖畫上能夠看到的句子讀出來之后,讓學生對照圖畫,再來讀一讀這些句子。
5.讓學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寫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動作描寫,如:后背、肩膀、套袖;動作:攥、彎腰、撿拾;第三自然段的動作描寫,如:欠、攥、搜尋;第四自然段的神態描寫。)
6.體會畫面所表達的一種情感。讓學生交流看到這樣的畫面,作者想到了什么?(與學生談印象最深部分是同步進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7.進行感情朗讀。
8.讓學生看著圖畫簡單復述一下圖畫所傳達的信息。
9.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描寫的順序。(遠――近――遠)
教師小結并引導:我們一起欣賞了米勒的這幅作品,讓你來評價一下的話,你會說些什么?(學生充分交流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6、7自然段。談一談讀后的收獲。交流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課文內容。)
(五)總結課文、感情升華
我們一起欣賞了《拾穗》,領略了米勒畫中的收獲,請問在今天的課堂上你又有什么樣的收獲呢?(學生自由交流學習的收獲。)
在寫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兩幅作品,請同學們找一找,并且認真欣賞圖畫,試著把畫中的內容變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