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室”與“掃天下”》 教學反思
《“掃一室”與“掃天下”》 教學反思
新教師培訓是我們新教師起好步、開好頭、少走彎路的學習平臺。我們的培訓有實踐匯報課這么一個環節,我們容桂鎮上11個新語文教師,商定由我作代表來上這節課。當時大家建議我上《一枚金幣》,但我考慮到自己的教學進度,就選了《“掃一室”與“掃天下”》這篇課文。 《“掃一室”與“掃天下”》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十一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講的是東漢時代,有個青年陳蕃,志存高遠,喜好讀書,但生活很懶散,連自己的書房也很少收拾打掃。他父親的朋友告誡他:連一間小小的書房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 在張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發現了自己這堂課的以下不足: 第一,目標不夠清晰。反映在有些目標條例是可以合并的,而且不應該自作主張的設立:基礎性目標、發展性目標和道德情感目標,這種設法是不符合教學實際的,所以更改為。1、能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作者用詞的精確,理解課文內容,積累詞匯。2、熟讀課文,討論交流,領悟“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特別含義。3、復述課文,感悟反問句的意思,將反問句改成陳述句。4、通過學習,受到“任何遠大的目標都要從小事著手”的教育。 第二、復習課文過長。復習課文作為引入新課的一個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過長的話就不恰當了。讓學生復述課文,第一個已經復述得非常好了,就可以不要再找其他學生重復復述了。 第三、手勢語欠缺。整堂課下來,極少有自己的手勢語,這對于一個語文教師來說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得在這個方面努力,學好并用好手勢語,增加語文課的生動性,增強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第四、激勵學生不夠。學生回答正確甚至精彩的時候,非常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贊揚,所以,我們在教學當中,及時表揚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光有表揚好不夠,還得抓住表揚點,將激勵做到實處。 第五、拓展延伸需改進。在讓學生談完自己的遠大理想的時候,我忘記了讓他們談自己的想法和行動計劃,這個時候引導他們將生活小事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懂得從小事做起的道理,德育滲透的效果也許會更好。 總之,還有很多需要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歷練,逐步提高。 《“掃一室”與“掃天下”》教學反思《“掃一室”與“掃天下”》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十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的是東漢時代,有個青年陳蕃,志存高遠,喜好讀書,但生活很懶散,連自己的書房也很少收拾打掃。他父親的朋友告誡他:連一間小小的書房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說明了凡事要從小事做起,不可忽視小事的道理。這個故事還警示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掃一室”,才能“掃天下”。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學生能以讀文為基礎,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聯系自身實際感悟這一道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開課伊始我采用由一滴水和一粒米引出兩組驚人數字的小資料引入。一滴水和70年,一粒米和274年,讓學生感到驚訝萬分和不可思議,然后我馬上讓學生思考你覺得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嗎?為什么小小的一滴水、一粒米會變面這樣兩組驚人的數字呢?讓學生先體會到大與小之間的關系,為學習本課作了一個鋪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趣,自然地引出了本課。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引導學生細讀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從文中哪些句子體會到陳蕃生活懶散?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陳蕃說的話,認識他的思想根源:清掃小小的一間屋子是不必花心思,是舉手之勞,日常之事,因而他還有點糊涂的得意。在理解課文第五自然段,我以讀代講,出示句子:你連一間小小的屋子都不掃,又怎么去掃天下呢?我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出句子的反問語氣,感悟反問句表達意思的力度及意思。最后,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收獲,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1、整節課各個環節中始終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從開課時讓學生說出、寫出自己心目中的“小事”、“大事”到聯系自身實際談談自己對“大、小事”的感受等。旨在讓學生與課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移情于課文,并將課文內涵及時內化升華。2、采用了探究式閱讀的學習方式。以“你認為陳蕃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引領全文,指引學生有目的地精讀課文,并對重點語句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體現了以人為本,以讀為主的新課改理念。3、采用靈活多樣的對話方式進行互動學習。學生在與文本進行對話后對文章大意有了各自獨特的感受,這時為他們創設交流的平臺,在平等的討論,激烈的辯論中大家各抒己見,一方面對文章進行梳理,深化對文章的感悟,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4、拓展閱讀,將學習延伸到課外。在讀完主題課文后及時地推薦學生閱讀有關的文章及名言警句,擴大閱讀量,豐富知識背景,同時培養良好的閱讀意識及習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