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會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5個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
進入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初讀釋義,感受韻律之美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指名背一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秋夜景色的古詩。(板書:3、古詩兩首)
2、出示《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從題目看,這兩首詩分別寫了哪里的景色?(洞庭湖的景色,峨眉山的月亮。)讀讀題目,說說題目的意思。(提醒學生注意:峨眉山月/歌 的節奏,歌是一種文體,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設計意圖】從孩子熟悉的古詩入手,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知道這兩首古詩都是寫秋夜景色的,但是所寫地方不同。
3、初讀《望洞庭》,讀出韻律美。
(1)出示插圖,指導看圖。同學們見過洞庭湖嗎?讓我們來看看美麗的洞庭湖。師指圖介紹,這就是洞庭湖,它地處湖南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水天相接,湖中有一小島便是君山,它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此時,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正站在岳陽樓上欣賞著月色下的洞庭湖,他看到了什么美景?(引導學生看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2)劉禹錫把他看到的美景寫成了這首《望洞庭》,師配樂范讀古詩。
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指名讀,糾正讀音,提醒學生注意“和”與“磨”的讀音。
分析生字“螺”的音、形、義。螺可組什么詞?(田螺、螺螄等),田螺是什么顏色?(因此文中說“青螺”。)
古詩的朗讀跟一般的文章不一樣,要讀出古詩的節奏,誰來讀出古詩的節奏?指名讀,出示: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生自由練讀,讀出古詩的節奏。指名讀,指導讀出節奏,同桌互讀。
(3)自學古詩,理解詩句意思。
借助工具書或聯系詩句,弄懂詩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然后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檢查自學情況,說說你弄懂了哪些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兩相和: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
鏡未磨:未打磨的銅鏡。(師可適時講解,銅鏡是古代用銅這種金屬做的鏡子,必須經過打磨,光可鑒人方可照人,未經打磨的銅鏡是照不清楚的。)
遙望:遠遠望去。
詩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4)一邊看圖,一邊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再讀古詩,讀出古詩的韻味。小組賽讀,配樂齊讀。
小結學法,出示:
①看圖讀詩,圖文結合。
②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③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④想象畫面,讀出韻味。
4、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插圖,指導看圖。同學們猜猜,這圖上的山是什么山?(峨眉山)峨眉山位于現在的四川省峨眉山市,在李白的故鄉。李白25歲從故鄉的峨眉山出發,經過平羌江、清溪、三峽、到達渝州,(在圖上標示路線,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一路上,故鄉的月亮一直如影隨形地陪伴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