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說課稿
三.說教學過程:
(—)賽詩激趣,讀通文
1.大家知道大詩人李白嗎?能不能背幾首他寫的詩?四年級學生都能很清楚的說出李白被稱為詩仙,是偉大的詩人。老師讓學生背誦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寫的詩。學生依次背誦了《贈汪倫》《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
2.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詩名就叫《峨眉山月歌》。
3.齊讀課題。
4.自讀課文,出示要求并檢查。
要求:(1)拼讀字音:峨、羌、君、渝
(2)查字典或結合理解詞語。
半輪 影 流 夜發 向 思 君 下
(3)讀通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4)不理解的注上記號。
【設計意圖】通過比賽背詩、自主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理解詩意,讀出韻
1. 解題。
師:歌是什么意思?詩人歌詠什么呢?(板書:歌 月)
(歌是歌詠的意思。是在歌詠峨眉山的月亮。)
交流峨眉山的資料,師放圖片。
2.師過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地,這樣的景象多么令人難忘啊!大詩人李白在這首詩的第一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秋夜月色圖,讓我們共同去體會一下吧!
(1)圈畫詩中地名。這首詩一共28個字,可是卻有五個地名。這在萬首唐詩絕句中是僅見的,誰能找到告訴大家?
(2)提示:除了地名,還剩下16個字,他們的意思是老師告訴大家呢?還是你動腦筋思考思考呢?請默讀古詩,思考詩句的意思。
逐句理解。
老師問:第一句詩,你讀懂了什么?
看課本上的插圖。請學生看圖想象秋天的月亮。最后老師采用講解的辦法告訴學生半輪秋是倒置。
老師接著問第二句話誰懂?老師想在細處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動,這是為什么?,老師要引導學生知道卻原來是詩人站在流動的船上。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師給大家提示要注意三個字:“發”、“下”、“君”。這幾個字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師在黑板上相機板書:思君不見。
(3)小組交流詩句的意思。
(4)全班說說詩的整體意思。教師相機指導。
3.讀詩。
(1)師問剛才讀過的一首詩的節奏是什么?押什么韻呢?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2)根據平仄的特點指導學生讀出韻味。
(3)聽媒體讀、配樂讀、表演讀。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讓學生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
三、感悟意境,讀出情
1.從詩眼中感悟意境。
師:同學們,用心品讀詩,詩中哪個字寫出了詩人的情感?(板書 思 君)
學生找后,指名朗讀。
2.從寫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紹:《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輕時初離四川所寫。為謀求政治出路,實現政治理想,胸懷“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當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潔的明月,俯視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時,感懷萬千,寫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指名朗讀。
3.從李白的詩中感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