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類的老師》——學生導學案
(四)、相關鏈接: (一)海蜇與“水母耳” 海蜇,早在5億多年前就漂浮在海洋里:是一種極古老的腔腸動物,它還是預報風暴最早、最準確的“順風耳”。因為它的“耳朵”(細柄上的小球)中有小小的聽石,風暴產生時發出的次聲波(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頻率為8赫茲—13赫茲,傳播比風暴、波浪的速度快)沖擊小小聽石“球”壁的神經感受器,于是海蜇就隱約聽到了即將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便警惕地離岸游向大海避災。人們模擬海蜇感受次聲波的器官,設計出精確的“水母耳”儀器。它由喇叭、接受次聲波的共振器和把這種振動轉變為電脈沖的轉換器以及指示器組成。將這種儀器安裝在船的前甲板上,喇叭做360°旋轉。當它接收到8赫茲—13赫茲的次聲波時,旋轉自動停止,喇叭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風暴將要來臨的方向。指示器還可以告訴人們風暴的強度。這種儀器,可提前15小時左右預報風暴。(二) 揭開雷電之謎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是18世紀電學史上的一位勇士。他曾冒著生命危險,從天空攫取閃電,揭開了雷電之謎。從前人們一直認為,天空中出現電閃雷鳴,這是大自然在顯示神威。可是,富蘭克林卻大膽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種“放電現象”。1752年7月的一天,他親自做了一個吸引雷電的風箏實驗。那天,天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富蘭克林帶著兒子來到費城的郊外。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絲綢風箏,風箏上安了一個尖細的鐵棒。風箏用麻繩系住,麻繩末端分成兩支,分別接上一把銅鑰匙和一小段絲線。他手握絲線,將風箏放到天空中。過了沒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閃電掠過,頓時大雨傾盆而下。富蘭克林覺得手有點麻,當他的手指靠近那把銅鑰匙時,一朵藍色的電火花立刻向手指射過來。他感到手臂一陣麻木,差一點被彈倒。這時,他興奮地叫了起來:“這就是電,和實驗室里的電火花完全一樣!”風箏實驗轟動了全世界。后來,富蘭克林還發明了“避雷針”,使千萬幢樓房和高塔免受雷電的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