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四品味詩境
1、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想象詩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
(2)詩人漸漸遠去,沿岸山重水復,月亮或隱或現,此時的月亮已不再像故鄉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詩人感到?(惆悵迷惘)
⑶再次品題:峨眉山月歌。升華主題
“暗生 思月懷鄉之情”、 “思君/不見/下渝洲。”
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鐘情于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五誦讀師生評讀
1、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秋:暗襯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讀:惆悵)
2、小組、男女生賽讀
3、練習背誦。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鄉的月,在游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弦。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晚年時,—位四川和尚要去長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詩:“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末又說:“一振高名滿京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意思是勸蜀僧晏到長安以后,不要貪戀虛榮,還是早返故鄉為好。李白至老還惦記著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的眷戀。
四、作業
1、默寫《峨眉山月歌》。溪 3、完成補充習題第二題2、3;3、搜集寫月的詩句
秋月流 向三峽
(思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