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與說明
教材簡析:
《欲速則不達》是北師大第八冊第11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队賱t不達》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簡潔,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
學情簡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課篇幅短,其義顯。學生已學過《晏子使楚》及其已具有一定的課外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學生要理解課文內容并不難,但是其揭示的道理卻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借助資料,通過齊景公的動作、語言,體會齊景公對晏嬰的情深義重。
3.質疑問難、品詞析句。通過齊景公的言行,設身處地體會他的心理活動。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條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卻達不到目的。
4.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難點:
質疑問難、品詞析句。通過齊景公的言行,設身處地體會他的心理活動。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策略: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晏嬰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播放《欲速則不達》動畫。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關于“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個小故事呢。這節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以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新課。)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課文是——《欲速則不達》。學生齊說課題。
2.教師板書課題。
3.課題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
4.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
(從課題入手質疑,引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質疑
1.請同學們先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書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把不明白的地方標注出來。
2.同學們讀的都很認真。這里有幾個生詞老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驛使”、“騶子”、“馭馬”。指名領讀。從這幾個詞中你發現了什么?指名解釋這幾個詞的意思。“韁”與“僵”、“疆”比較、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