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與說明
(采用歸類識字的方法,扎實生字基礎。)
3.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根據學生提問,整理問題并板書:為什么著急?能趕回去?
(1)齊景公為什么這么著急?危在旦夕什么意思?
(2)齊景公不能趕回去見晏嬰最后一面。有依據嗎?事實呢?老師查到了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
(從學生的疑問入手,引發問題意識,學生探究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關注矛盾點,引發質疑
1.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同學們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呢?為什么晏嬰病重齊景公這么著急?
生補充資料
老師課前也查閱了一些資料。出示晏嬰圖片。喏!這就是晏嬰。
(課件引入資料:晏嬰是齊國的三朝宰相,輔政長達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輔佐著齊景公,使齊國達到“興盛”,卻過著清貧的生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臣。)想想,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晏子使楚》一文里憑著聰明才智回擊楚國人、捍衛國格的晏子就是他。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2.從哪兒能夠看出來?請同學們再來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語句。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了起來。” 你關注了齊景公的動作。“霍地站起來”是怎么站起來?(突然地、猛然地)誰來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這個動作?為什么要這樣表現?能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2)第三自然段
對比句子: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馬,火速回去!
準備車馬,駕馬,火速回去。
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我們從他高聲喊的動作以及他的語言中也能體會到齊景公對晏嬰情深義重。誰來讀讀這句話?齊景公是一國之君,他說的話一言九鼎,應該怎么讀?
3.齊景公為火速趕回做了如此充分的準備,我們跟結果來對照一下。此時有沒有產生什么問題?
指名讀第四、五自然段 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學們,此時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會嫌騶子駕車慢、馬不努力向前呢?因為齊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們聯系上文看看,導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燒一樣,可是他覺得騶子和馬也和他的心情一樣嗎?所以他不信任騶子和馬,最后棄車徒步跑開了。他放棄的是什么?(正確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著急的時候?結果怎樣?原因是什么呢?
剛才同學們解釋了課題,欲速則不達就是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學習完了課文,誰再來談談對這個課題的理解?
(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
四、總結拓展
1.學完了課文之后,你從中收獲了什么?在這個短短小的故事中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2.剛才我們學習了這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