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學習重點
幾(jī)乎 幾(jǐ)何 乘(chénɡ)風破浪 乘(chénɡ)法 千乘(shènɡ)之國
《長城》
●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這句話用詞準確精當,承上啟下,過渡自然。“站、踏、扶”這三個動詞是說作者已經身臨其境來到長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說作者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多少”表示無數,飽含作者無限的感慨;“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突出了長城之長,與開頭“一萬三千多里”相呼應;“才”在這里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之情。
●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答:因為長城不僅長,而且高大堅固、設計巧妙,它氣魄雄偉、巍峨壯觀。而這樣偉大的建筑卻是由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非常不發達的年代,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肩膀建造成的,這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所以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頤和園》
● 這是一篇寫景的游記。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先寫進了頤和園大門,來到(長廊)看到的景物;又寫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的亭臺樓閣;再寫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寫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橋、小島和十七孔橋。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
● 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這句話是運用動態的描寫,反襯出昆明湖水的靜。一個“滑”字,我們不但體會到了昆明湖的靜,更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 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
“聳立”可以使我們感受到佛香閣的高!耙慌排拧笔刮覀兏惺艿脚旁频钫嫉孛娣e之大。
●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從“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間接地寫出了佛香閣很高。
這段話作者先描寫(樹從、屋頂和宮墻);再寫正前面的(昆明湖、游船和畫舫);最后寫向東向東遠眺時所看到的(城樓、白塔)。
《秦兵馬俑》
勻稱(chèn) 身著(zhuó)短甲 撒(s。╅_四蹄
課文著重介紹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兩方面的內容。這兩部分是通過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話,即“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這句話連接起來的。這句話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園地五》
描寫我國風景名勝的對聯:
一徑竹陰云滿地,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