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1、語文教學具有審美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挖掘語文的審美因素,把學生帶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策略。
2、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抓緊語言文字,感悟形象,體會感情,學習表達,塑造心靈,陶冶情操。
3、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課程資源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內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第12冊第19課《秦兵馬俑》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聯系課文內容領會“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的作用。
c、理解“兵馬俑規模宏大、個性鮮明”的特點。
2、情感目標: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祖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標:
a、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b、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c、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質疑釋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的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文章不僅采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而且展開了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從而把秦兵馬俑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因此,作者是如何寫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高超的制作技術,怎樣表現兵馬俑眾多的類型和鮮明的個性,便是本篇文章的教學重點,當然類型和個性是重中之重。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質疑釋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能力,便是教學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電腦、網絡已不再陌生,反而更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傳統的教學模式壓抑著他們個性的張揚、控制著他們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期待的是開放性的課堂,充分發揮自我、大膽猜想、富于挑戰的課堂。
數字化教學平臺的設計和制作:
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和相互合作的學習能力。在《秦兵馬俑》的數字化教學平臺中設計了以下幾個部分:“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知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鮮明的個性特征;“課文閱讀”——全篇課文內容,重點詞語的跟蹤解釋,聲頻、視頻欣賞便于學生整體感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資源站點”——給學生提供查找資料的信息。“學生作品”——個性展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bbs論壇”——構建互動學習的平臺。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了解背景
1、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八大奇跡,是哪八大奇跡?
生講述世界八大奇跡。
2、介紹秦兵馬俑的發現。
生齊讀課題。
3、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數字化教學平臺上去了解一下秦兵馬俑吧!
學生一起瀏覽閱讀秦兵馬俑及有關背景資料。
4、點擊視頻觀賞秦兵馬俑錄像。
學生看錄象后談初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