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自然之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2篇)
《9自然之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幼龜、偵察、躊躇不前、若無其事、魚貫而出、爭先恐后、愚不可及”等詞語。
2.能用聯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和串講字意的方法理解關鍵詞句的意思。
3. 隨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4.通過對文本空白處——食肉鳥怎樣兇猛地啄噬幼龜的場面的想象,內化語言,感受自然之道,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教學重點:
1、體會“我和同伴”看到“眼前的一幕”所引發出來的蘊意;
2、通過對文本空白處——食肉鳥怎樣兇猛地啄噬幼龜的場面的想象,內化語言,感受自然之道,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教學難點: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
學生:課前搜集太平洋綠龜的圖片或生活習性等資料
一、揭題釋題
1、揭題: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來,一起讀好課題,齊讀課題。
2、出示課件:這個“道”字在字典中有這么幾種意項。我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想一想,這里“自然之道”中的“道”該選哪個意項?(指答)
3、 過渡:那么“自然之道”就是指——自然的規律。課文圍繞“自然之道”向我們講
了一件什么事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
二、檢查預習情況,關注學法的滲透。
1、課前我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那么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大家都認識了嗎?老師來檢查一下。逐一出示三組詞:
a、幼龜 筑巢 蠢事 頹喪 偵察 啄 加拉巴哥島
[指讀,范讀并正音:頹喪,加拉巴哥島。啄,寫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里面還有一點。]
b、氣喘吁吁 愚不可及 響徹云霄 躊躇不前 魚貫而出 若無其事 (齊讀)
c、食肉鳥 嘲鶇 海鷗 鰹鳥(齊讀,你們發現這四個詞之間有什么關系?)
2、同學們,這些生字新詞,大家都已經會讀了,很好。你們看,這篇課文的新詞比較多,我們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不理解的詞呀?那你是用什么方法學懂了哪個詞的?(交流后,隨機板:查工具書 聯系上下文)
3、滲透學法:其實理解詞語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板:串講字意)。比如說:若無其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若”就是好象,“無”就是沒有。連起來就是說好象沒有這件事。你們看,把字面上的意思串聯起來,這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方法。
4、 概括大意:課文向我們講了一件什么事呢?為了幫助大家說得更清楚、更完整,老師給你們提供了一些詞語。你能用上這幾個詞來簡單地說一說嗎?(指說)[點擊詞變紅色:幼龜 偵察 嘲鶇 魚貫而出 食肉鳥]
三、品讀幼龜被啄時的小心、謹慎,對大海與生命的渴望之情。
1、這個故事蘊涵了怎樣的自然之道呢?課文中,向導就提到了這個“自然之道”。老師請一個同學來讀,大家聽聽他是否讀正確了。(出示第4小節,指讀。)
2、讀得很正確,這里有一句話,說——“我和同學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那“我們”看到的又是怎樣的一幕呢?請從文中快速找到。
3、指名反饋,相機出示第3小節中的2、3句話。
(1)引導:現在,請大家自己再認真地讀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讀著讀著,你都看到了什么?
(2)交流,穿插追問:你有沒有清楚地看到這是一只這樣的幼龜?你從哪些字詞看出?[“探”:a、你能給它換個意思相近的詞嗎?(伸)那“探”與“伸”有什么不一樣呢?對,它還有左右張望的意思,它在張望(或看到)什么?“欲出又止”,“欲”是為了什么?“止”又是為了什么?既然那么害怕,那幼龜為什么還要探出巢穴來呢?]
b、指導朗讀:是啊,這是一只多么小心、謹慎,多么無助的幼龜啊!誰來讀好它(指讀)。
c、它為什么要這么小心、謹慎呢?既然它害怕嘲鶇會吃了它,那為什么還要探出頭從巢穴中爬出來呢?(指答)
d、小結:是的,幼龜對回到大海的渴望,對生命的渴望是如此地強烈!來,帶上我們的理解,一起讀好這一幕。(齊讀)
4、看到了這一幕,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關注學生把話表達完整、清楚。)是啊,我和同伴們也有這樣的感受。(引讀第4小節,同時出示第4小節。)
5、明晰海龜的“自然之道”。
(1)點擊出示句子: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
(2)比較:這里的“極不情愿”和“不情愿”有什么不一樣?
(3)向導為什么極不情愿?[揭示“自然之道”。]
(4)“自然之道”到底是怎樣的?(指導學生聯系課文說清海龜的自然之道。)對,這就是海龜的自然之道,它們犧牲一個,保全集體,這就是它們的生存法則。對此,向導十分清楚地知道,難怪他才會——(引讀)“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向導既然知道這是海龜的自然之道,為什么還要抱起小龜向大海走去呢?(指名回答)對,正是迫于我們的指責,向導十分無奈,他只好——(引讀)“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
四、研讀幼龜受害的后果,感悟自然之道的含義。
1、過渡:是的,同學們,自然之道就是自然之道,它不會因為我們的好心而改變。那我們的好心究竟造成了什么后果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第5—8小節,找到相關的句子,用“——”劃出來,等會兒我們一起來交流。
2、反饋交流后,出示相關的5個句子。
(1)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
(2)那只幼龜被向導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于是爭先恐后地結伴而出。
(3)黃昏的海島,陽光仍很明媚。從龜巢到海邊的一大段沙灘,無遮無攔,成百上千的幼龜結隊而出,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他們可以飽餐一頓了。
(4)這時,數十只幼龜已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
(5)不一會兒,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
3、課文沒有直接描寫食肉鳥怎樣兇猛地啄噬幼龜的場面,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這些語言文字的背后,看到當時的情景。現在,就請大家深入地、反復地研讀這些句子,你從哪些關鍵詞看到了怎樣的情景?你可以在句子中做做記號,寫寫批注。
(1)交流:你通過哪個關鍵詞看到了怎樣的情景?誰愿意與我們交流一下。[講到一處,指導讀好一處。]
a、如:①“魚貫而出”,談理解。②課文中還有兩處地方也寫到了很多幼龜從巢中爬出來,你找到哪些詞句了?(適機點擊:結伴而出、結隊而出)③齊讀三個句子。 ④同學們,你們想一想,這三個句子都在寫很多只幼龜從巢中爬出來,那么這三個詞意思一樣嗎?能不能調換順序呢?(交流)⑤是啊,越來越多的幼龜爭先恐后地爬出來,它們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大海去啊!指導讀好句子。
b、如“數十只”。 “數十只”是多少只?(幾十只)。那么在這件事情中,僅僅是數十只幼龜成為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嗎?你從哪里看出來?(這時)文中不是寫到“我和同伴們”、還有向導,他們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龜放進棒球帽,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在拼命搶救嗎?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呢?(感受食肉鳥的兇殘、貪婪,數量多,速度快。沙灘無遮無攔,任憑食肉鳥吃個痛快。)
c、如:無遮無攔、飽餐一頓——(幼龜們完全暴露在沙灘上,十分危險,讓食肉鳥吃了個痛快。)(有感情地讀句子)
d、如:響徹云霄——為什么會發出這么響亮的聲音?我們仿佛聽見它們在說——(指答)是啊,這些聲音在我們聽來卻是如此地刺耳。(讀句子)
(2)同學們,黃昏的海島,陽光仍然明媚,這么美麗的海島,這么美妙的時刻,應該是幼龜們安心地回到大海去的最好時機啊!可是現在,你們看,(出示課文插圖)這就是發生在沙灘上的那一幕,請你們看看插圖,再結合你們閱讀體會的在頭腦勾畫的情景,選擇你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幕寫下來吧!
a、發揮想象,激qing寫話。
b、交流,追問:面對這一幅幅畫面,這一幕幕場景,你想用怎樣的一個詞來形容呢?(指答)
4、體會:“悲嘆”、“愧疚、悔恨”之情。
(1)是的,面對此情此景,[出示句子:“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不會受到傷害。”]
(2)點擊“悲嘆”:這里的“悲嘆”,你能用串講字意的方法來理解它嗎?(指答)就是——悲傷地嘆息。
(3)好,下面讓我們也著向導一起發出悲嘆:引讀——“悲嘆”句子。
(4)此刻,你就是我們中的一員,你們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交流)
五、回歸“道”,提升文本理解。
1、是的,正是因為我們的好心,卻干了這么一件——[出示句子: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也正是因為我們的好心,讓那些原本滿懷著對生命的無限渴望,滿懷著對大海無限向往的幼龜,那些剛出生后不久的小生命,竟然慘遭毒手,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這就是我們違背了(板:違背 傷害)——[點課題:自然之道]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同學們,自然萬物,都有著它自己生存的方式和規律,只有遵循了“自然之道”, (板:遵循 保護)才能使我們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就會造成我們無法想象的嚴重后果。這也正是這篇課文所傳遞給我們慘痛的教訓。
附板:
9、自然之道
人 查工具書
遵循 違背 聯系上下文
保護↘ ↙傷害 串講字意
海龜
《9自然之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
執教者:山東 蘇婷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而《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島旅游,看到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向導勸阻,讓其把幼龜抱向大海。后來,成群的幼龜得到外面安全的錯誤信息魚貫而出,結果成了食肉鳥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過以上事例告訴我們了解和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反而容易干壞事。也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與自然和諧相處。
學習本課,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疑促讀,讀中感悟,在探究、體驗中受到啟迪。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會寫課文中的詞語,指導不易寫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得到啟迪。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方法,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運用質疑探究、前后聯系和情感體驗等多種方法理解內容。
3.學習本課,能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產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
談話導入:剛才我們一起游覽了青島的海底世界,今天我們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個龜島去看看,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之道》。學生齊讀課題。
1.了解題目意思,初識“自然之道”。
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學生理解,教師點撥。
2. 檢查課前預習情況,依據學情重點指導。
(1)學生聽寫詞語,教師依據學情糾正出現的錯誤,著力指導難寫的字。
(2)學生能發現各組詞語的特點并分類;教師評價。
【設計意圖:初識“自然之道”,從題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處對“道”的理解僅僅是對題目的淺層次理解。檢查預習,了解學情,針對學情進行重點指導,以學定教;其次,掃清字詞障礙,為理解內容做準備;發現詞語特點并分類,進行詞語積累的歸類訓練,同時也為概括主要內容做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自主質疑。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教師巡視指導。
2.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生自主概括——教師進行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概括(學會一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自主質疑。學生結合預習和課文內容質疑,教師篩選出重點問題,深入探究。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對文章內容進行歸納。通過對概括方法的引導與提煉,學生學會用簡短的幾句話說清主要內容,掌握概括內容的一種方法。之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沖突,引發質疑,找出質疑點,以點突破。這樣設計旨在找準教學的起點,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疑促讀,探究體驗,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體驗感悟。
本部分緊緊圍繞有價值的問題,結合四年級學生實際,一步步進行深入探究。
1.學習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體會我們救幼龜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內容。
(1)抓住有關詞句,理解我們和向導救幼龜的原因。
學生能抓住重點詞句,讀懂我們救幼龜的原因。
(2)抓住重點詞“探”和“若無其事”等理解詞義;結合詞語,讀懂向導口中“自然之道”的含義,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和體驗。
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師小結:總結內容,歸納方法。
【設計意圖:充分預設學生質疑點,借助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會通過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詞語并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學段的特點;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情感。】
2.學習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慘烈,突出對幼龜的“傷害”,體會愚不可及等。
(1)教師創設情境,默讀課文5-8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幼龜受到的傷害及人們的愚不可及。
(2)結合有關重點句子理解體會、想象表達。教師指導配樂朗讀,讀中感悟。
想象當時的情景,進行寫話練習,通過“語言表達”豐富原文畫面,以寫促悟。
(3)感情朗讀,觸動學生情弦。
【設計意圖:本環節著重突出以讀促悟,讀中悟情,以寫促悟,寫中生情。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理解內容,受到震憾,觸動心靈,提高朗讀能力。利用寫話練習,實現寫中動情、感受“害”的慘烈場面,提高運用詞語的表達能力,也為深入探究原因、領悟道理做好鋪墊。】
3.探究“救”了一只,卻“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復揣摩,觸動學生“心靈”。
為什么這樣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龜,卻害了更多的幼龜呢?
(1)探究原因: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學生在文章關鍵處反復揣摩,由淺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體會出人們的愚不可及,領悟道理。
(2)引導學生抓住“悲嘆”等,角色體驗朗讀。到底是為何而悲、為何而嘆?體會愚蠢,得到啟迪。
4.教師小結:正如大家所言,人類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違背自然規律,否則,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堅持已見,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也容易辦“壞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深層探究自然之道,引發思考。在表達交流中,解決疑問,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啟示,在入境體驗與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義,觸動心靈,受到啟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推薦閱讀:剛才我們解決了大家的疑問,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內容?推薦閱讀內容。
2.探究寫作: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等,看有什么新發現?把新發現寫下來。
【設計意圖:課前準備,由家鄉青島引出海底世界的神秘迷人,激發了探究興趣;課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龜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們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啟迪;課后拓展,再引導學生進入大自然,進行新的發現和探究。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全面規劃和構思,注重了與生活的聯系,體現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