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精選13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1、生自讀古詩提出學習目標
。ń處熛鄼C指導學生明確把古詩讀通順,畫出詩的節奏。在熟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心境。能抓住重點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義等。)
2.展示學習成果
。ㄒ孕〗M為單位進行基礎知識展示)
a.生字詞展示
指名匯報生字:莫、臘、渾,開展我會組詞并說一句話的活動,小組合作流利地朗讀古詩。
b.學文悟情展示
學生按節奏讀古詩,
。1)悟文本
生1:我知道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意思是:不要笑農家臘酒渾濁,豐收之年,他們全以豐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生2:我知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過一座座青山,經過一條條溪水,突然看見柳色蔥郁、鮮花明媚,又是一座村莊。
。2)悟寫法
我知道是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是抑的寫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揚的寫法。
。ㄒ螅簺]有展示的同學可做補充、答疑、記錄)
c、創作性展示
1.展示個性感受
。▽W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讀詩感受,可以使自己懂得的'道理或者是語文學習上的收獲等或者聯想起詩人陸游寫的其它詩予以展示。)
2、學生自由展示心得體會。
三、知識拓展,深化感情
1、口語訓練:結合你的生活事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母杏X?
2、生齊背此詩
四、板書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臘”“渾”“豚”三個生字,會寫“莫”“臘”“渾”“疑”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積累古詩名句。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了解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體會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詩,導入新詩。
1、同學們,我們一起跟隨著蘇軾游覽了廬山,了解到蘇軾眼里的廬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宋朝詩人陸游一起來《游山西村》。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1、請大家自由朗讀《游山西村》,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隨機糾正字音和詩句朗讀。
(1)指名朗讀古詩,注意評點字音的準確和詩句朗讀的味道。
(2)(點擊課件)認讀生字,學生提出書寫注意事項。
臘là 渾hún 豚 tún 疑yí
。3)老師指導詩句朗讀的味道,學生試讀,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ǔ鍪菊n件)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借助注釋,了解詩意。
1、請大家結合注釋,猜猜這首詩的意思。同桌之間可以互相講講。
2、全班交流古詩的大概意思。
3、思考:你讀出來了陸游的心情沒有?
三、品讀古詩,體會感情。
品讀古詩,體會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體會陸游快樂的心情。
1、體會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陸游快樂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
(1)請大家默讀詩句,想想農家人招待游客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個字是什么?(足)理解“足”的意思。
。2)農家僅僅是“足”雞豚嗎?還“足”什么?
。3)一個“足”字可以看出什么?
(4)想象畫面,感情朗讀1、2句。
“豐足”之年,農家人殺雞宰豬,熱情招待外來游客,陸游在這里喝著酒、吃著肉,他快樂嗎?
2、體會陸游的快樂心情。(陸游快樂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
陸游的快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1)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重點體會:
①理解“莫笑”,從農家人熱情地招待可以體會到快樂。
、凇吧街厮畯汀焙汀傲祷鳌钡挠瓮媲榫皩Ρ瓤闯隹鞓贰!耙蔁o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對比看出快樂。
。2)拓展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囊馑。
(3)想象畫面,感情朗讀3、4句。
同學們,陸游到山西村游玩,農民熱情款待他,詩中一個“足”字可以看出當地農民的'好客、純樸的性格。當陸游結束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樂的,他由衷感激農民的熱情好客,他無比留戀農村的純樸生活,其實,“足”也可以概括陸游的心情,那就是——“滿足”。
四、配樂朗誦,背誦古詩。
游山西村
人好 豐足
足
景好 滿足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5、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生字。
教師讀詩,學生邊聽邊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生字。
二、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2、個別讀。
3、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檢查反饋。
1、檢查背誦情況:個人感情背誦、組內背誦小組競賽等不同形式。
2、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3、檢查對重點字、句的理解情況。
六、作業布置
1、繼續讀詩,用喜歡的方式感悟詩境。
2、搜集有關作者陸游的生平資料。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4
學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
姓名:王軍寧 類別:教學設計
課程簡介:田園是一種耕作方式,棲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戀的一種宗教儀式。田園是生長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讓我們穿過陶淵明、陸游他們那些猶如畦壟般整齊的詩行,去尋找我們在都市的鋼筋叢林中久違了的輕風流水、桃紅柳綠、蟬鳴蛙唱、晨露月華,找尋我們在喧囂之后的心靈歸依。
課程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歸園田居》《游山西村》
學生根據詩歌的內容制作的課件或者繪畫;適合這兩首詩歌朗讀的背景音樂;powerpoint.
課程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歸園田居》《游山西村》這兩首田園詩;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還要學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形象。
2、 過程與方法:
。ㄒ唬 課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陸游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ǘ┱n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好提煉與升華的工作。
3、 情感與態度:
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精神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程實施:
一、 課前的指導
1、 熟讀《歸園田居》《游山西村》兩首詩,并搜集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2、 有能力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根據自己的特長或用電腦制作或者親自畫出與詩歌相符的圖片。
4、 找到適合的背景音樂。
二、 導入 :
先聽一首老歌《鄉間的小路》,聽聽這首歌里都唱出了鄉間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樣的心情?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
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
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鋤頭在肩上
牧童的歌聲在蕩漾
喔喔喔喔他們唱
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
笑意寫在臉上
哼一曲鄉居小唱
任思緒在晚風中飛揚
多少落寞惆悵
都隨晚風飄散
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
三、 朗讀《歸園田居》(個人自由讀、師生范讀,最好能談談那樣讀的理由)
思考:
1、陶淵明算得上中國山水田園詩的鼻祖,你覺得他的這首詩和這首劉文正的老歌有無異曲同工之妙呢?又有著哪些不同?
2、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他快樂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你們還了解陶淵明的哪些情況?
3、請各組同學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詩圖片,并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圖文,其他同學評析優劣。
四、 教師小結:
1、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痹娙伺谴髟滦燎诟,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
五、學生來介紹陸游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介紹補充以下內容: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六、聽錄音朗讀后學生自由朗讀。
思考:
1、 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的?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2、 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全班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1、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2、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七、配樂詩朗誦(可以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音樂自己選擇)
八、在朗誦基礎上,進行比較欣賞閱讀。
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可以從詩的語言、詩的結構、詩的內容、詩人的背景等方面來談)
九、拓展討論:
你認為身處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與田園的約會?
十、課程小結:
“春無鳥聲,夏無蟬聲,秋無蟲聲,冬無雷聲,因為四季都有馬達轟鳴!边@句話深深道出了都市的無奈,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鳥都重返田園,但請我們在心底常常憶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鏵、鋤頭、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鄉間的小路》,常常吟詠《歸園田居》,也許它會洗去煩躁、郁悶,讓我們的心靈保持一種寧靜與曠達。
作者郵箱: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意,感悟詩境,體會詩中深刻哲理。
2、體會詩歌表達的凝練,用詞準確,體會陸游詩歌的風格與特色。
教學流程:
一、初讀詩句,體會古詩韻味。
1、同學們平時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能說說“山”“柳”開頭的成語嗎?
當中有兩個耳熟能詳、千古流傳的成語都出于同一首詩!景鍟荷街厮畯、柳暗花明】
2、在這首詩中,有一座座連綿的山,有一條條交錯的河,有密密層層的柳,有明艷的花。這之間,幾間農舍若隱若現!編熯呌煤喒P畫描述邊板畫,指出山、水、柳、花四景物】
3、知道這么美的景色在什么地方嗎?【板書:山西村】這樣美麗的.景色被誰發現了?板書:陸游
4、初讀詩句,學習生字詞。
指名讀,師生合作讀,配樂讀,齊讀。
讀準生字:莫臘渾豚疑理解:豚
二、了解背景,學習查找資料。
1、查找資料
現在我們和陸游一起游山西村,板書:游山西村
古詩難讀難懂,讀古詩不論誰都要做一件事:查找資料
如果讓你查找,和這首古詩必有關系,必須要查的,你認為要查什么?學生交流
2、關注信息
篩選信息是學習古詩很重要的一步。這個信息告訴你什么?
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臘酒味道怎樣?
小結: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對等下理解、學習、感悟詩歌有幫助。學習古詩特別需要--借助資料
三、讀詩入境,贊民風民情。
1、了解詩意。讓我們一起去山西村,走進農莊,走進農家,看看他們在干什么?(招待客人)
出示: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2、想像動詞。大家注意到“留”這個動詞了嗎?從剛進村,直到最后挽留,這是個好長的過程,大家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這過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間會有哪些活動?
。▽W生們饒有興趣地想象并紛紛走上講臺板書其中的動詞:殺、端、舉、碰、喝、聊、談……)
生:殺雞宰羊燒菜扛豬敲鑼打鼓端酒……
就一個“留”字讓我們想象到整個接待的過程,如果把這些活動全部記錄,豈不更能表現當時熱鬧的情景?
。ㄉ翰恍,詩歌是最精煉的,這個“留”字可以代表、包涵這么多的動詞。)
師:對呀,詩歌的語言是濃縮的,跳躍的,正因為如此讀詩就要善于想象,還原當時的生活情景。
3、【看圖】想象說話:
莫笑臘酒渾:讓你想到什么?
豐年足雞豚:你又會想到什么?
留客:農家人會怎么挽留?
帶著想象再讀這兩句古詩。
4、聯系背景,體會陸游收到款待以后的獨特心境。
此時,陸游罷官免職在家,面對這樣的農家人,他會怎么樣?他覺得這群農家人怎樣?
他會怎么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讀詩句
5、指導朗讀:“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熱情的接待場面、勤勞的村民、農家的幸福快樂)
四、品詞析句,悟人生哲理。
1、將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與“山清水秀疑無路,柳綠花紅又一村。”進行比較,體會詩句的意境及表達的準確。
同學們,這可是美麗的江南啊,風景如畫,山清水秀,我有點納悶,詩人怎么不說“山清水秀疑無路”,而卻說“山重水復疑無路”,還有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說,柳是綠的,花是紅的,可作者偏不說“柳綠花紅又一村”,而卻說“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為什么以用“明”呢?
2、結合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心情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3、片斷描寫,體會心情。
、僖蛔街刂丿B疊,一條條水縱橫交錯,走著走著,我,我的心里。
②柳蔭深深,前路迷茫,穿過柳蔭深處,啊,鮮花明麗紅艷,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個村莊,我想那村莊(村莊會是什么樣的?陸游雖然未見,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繪。)我的心中。
拿起筆展開想像,寫下當中的情景吧
小結:此時,詩人的心情有變化嗎?怎么變的?你能讀出這樣的對比、變化嗎?
讀出對比,“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陸游?(不怕失敗堅持到底)
4、聯系背景,體會道理。
五、適度拓展,賞詩人情懷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六、聯系實際,升華人生道理。
千百年過去了,這經典名句依然在我們耳邊回蕩,當我們______的時候,我們相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誰沒有困難,生活中誰沒有挫折,誰沒有失敗,但只要牢牢記住這千古流傳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來!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6
師:上課。同學們,面對陌生的老師上課,大家最擔心的是什么?
生:提問。
師:既然大家都這樣怕提問,那么今天我們上一節無提問的課好不好?
生:好。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兩首田園詩,《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這一節課雖然不提問,但是卻有任務,有對話。第一個任務,請我們班聲音最大的女生給我們讀一下《歸園田居》。
(學生讀《歸園田居》)
師:(夸張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個音讀得不準,“荷”應讀“賀”音。同學們,讀詩的最高境界是吟誦,它和朗讀有區別,要做到音停氣不停,韻腳有拖音。聽老師來范讀一遍。
。ɡ蠋熓痉兑髯x《歸園田居》)
師:(陶醉地)讀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無窮。ㄉΓ。下面請同學們學著吟讀一遍。
。▽W生吟讀《歸園田居》,讀完后都很響地咂著嘴巴。)
師: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表達詩人的感情,“愿無違”三個字要重讀,讀出拖音來。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師:這一遍讀得很有詩意。下面請大家試著吟讀《游山西村》。
。▽W生自由地吟讀《游山西村》)
師:這一次我想聽男中音來吟讀這一首詩。
(一位學生吟讀《游山西村》,)
師:好,渾厚的男中音。讀得不錯,但我怎么感覺金戈鐵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讀得再慢一些,再輕一些,重現出山村月下的寧靜情趣,用延長時值的拖音體現詩中那種閑適、恬靜的意境。
(老師范讀最后一句,學生齊讀全詩。)
師:大家學會了吟詩,下面我們再來譯詩。在譯之前,先做個預備工作,請大家先把兩首詩的翻譯讀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韻。
。▽W生各自讀譯文)
師:大家說哪一首詩更難一些?(《游山西村》)。好,我們只譯《游山西村》。首先我們來了解詩的內容,請大家關注詩的最后一句“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為什么詩人說還想再游山西村呢?(板書 再來游)
生:因為山西村好玩。
師:奇怪,這里沒有過山車,又不能沖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這里究竟發現了什么?
生:我覺得詩人在山西村發現了“美”。
師:美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詩人眼中的美。首聯美在人情、頷聯美在風景、頸聯美在風俗(板書情意真、風景秀、民風淳、再來游)。有了這個認識,我們再來以詩譯詩。把每聯的十四個字縮成七個字,盡量用詩中的詞語,用上老師板書的詞,也像一首詩的樣子。
(生討論,派代表上臺填詩: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環水繞風景秀,簫鼓迎春民風淳,月夜拄杖再來游。)
師:我把它稱為:以詩譯詩法。
看來大家理解得不錯。下面我們開始背詩。在背詩之前我給大家介紹一套記憶的方法——信箱聯想記憶法。請看投影,這十個詞一分鐘你記得住嗎?
。▽W生開始記憶,一分鐘有幾個同學表示能記住。)
師:老師教你一種方法,不但一分鐘內每個人都能記住,而且還可以倒著背,并且幾天都不忘。咱們班平時記得最慢的是誰?(AAA)請站起來,剛才你記住了嗎?(沒有)一分鐘后我相信你也能記住。請坐。我先教你一套人體信箱:頭發、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腳。這十個部分是我們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們把它們當做信箱,借用它們幫我們記憶。怎樣用呢?把面條裝在頭發信箱里,怎樣裝呢?用聯想,面條象頭發一樣柔軟。他很傷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著一枝鮮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傷疤。地理老師的心里裝著一幅活地圖。他的背上背著一個書包。我的手上充滿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開冰箱發現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樣,我們把它想得合理一點,豬腳,F在我們一起來說一遍。
生:面條、墨水、山坡、鮮花、傷疤、地圖、書包、力量、水桶、冰箱。
師:能不能倒著背呢?試一次。
生:冰箱、水桶、力量、書包、地圖、傷疤、鮮花、山坡、墨水、面條。
師:AAA,能背嗎?試一次。
生:面條、墨水、山坡、鮮花、傷疤、地圖、書包、力量、水桶、冰箱。
師:鼓掌。(走上前去摸頭,握手)這個信箱還可以用到詩歌的背誦中去。以《歸園田居》為例,每句中找出一個關鍵字詞來。種豆、稀、晨、月、道、衣、愿。進行聯想。
腦袋上種豆子長出頭發來。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噴嚏。我的牙齒象月亮一樣潔白。脖子連接大腦和身體,國道連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著一件新襯衣。岳飛的背上刺著“精忠報國”的宏愿。大家試著背一次。
。▽W生齊背《歸園田居》,背書熱情很高。)
師:看來過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堅持鍛煉,聯想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下面我們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背《游山西村》。從中我們挑出關鍵詞:笑、客、山、村、鼓、衣、月、門。
大家分別把它們裝進信箱。
生:學生分別進行默想或小聲地說。大約不到一分鐘。
師:大家齊背《游山西村》。
學生齊背,興趣高昂。老師板書:背詩有訣竅,信箱是法寶。
師:看來大家都是神童,下面進行拓詩。把一句詩拓展成一段話。老師先來作一個示范。
我辭了官職,終于來到了我向往的山林,這里山朗氣清,景色怡人,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開墾了一塊豆田,也許我太喜歡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兒卻很茂盛。下面同學們四個人一個小組,從第一首詩中找出一句進行拓展。
師:下面請同學們交流。
生:早晨起來,簡單地梳洗了一下,提著酒葫蘆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間雜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頂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去。
生:一路上露水沾濕了我的褲子,這條田埂很狹窄,但雜草卻很深,草中的蟲子不停地鳴叫。
生:衣服打濕了沒有關系,只要我現在做的事不是違背我歸隱的意愿就行了。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今天我們學詩一共四個環節,這也是我們學詩的一個好方法:吟詩、譯詩、背詩、拓詩。我用四句話來概括這個學習學詩的方法:音停氣不停,韻腳有拖音。以詩譯詩法,偶句把韻押。背詩有訣竅,信箱是法寶。拓展詩意境,巧學效率高。下面我們一遍聯想,記住這首詩。下課。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7
一、 說教材
教材簡析
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游山西村》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古詩兩首》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因為這一課包含有兩首古詩,需要兩課時進行教學,所以,我在這兒,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只能簡單談談《題西林壁》這一首古詩的說課。
大家都知道《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游廬山的感受。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現在,我再來說說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這里,我需要說明的是,在語文課程標準里邊兒明確指出,關于識字寫字的教學,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階段,有些漢字只要求會認,不要求會寫,而且對識字寫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證一個最基本的底線,上不封頂。)
2.體會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3、重點難點
本詩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時所拍攝的視頻或圖片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有關蘇軾的資料,預習課文。
二、 說教法、學法
先說教法:閱讀感悟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
三、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課
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的奧秘,認識萬物的聯系,《題西林壁》就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的產物,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赐瑢W們通過讀與悟、通過觀察與思考,能夠收獲什么,能夠發現什么?(我覺得,老師的導語特別重要,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初讀感知。
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古詩,讀通讀正確,然后抽查讀的情況,請同學簡單談談初讀感受和自已的發現,并提出不好認和不好寫的字。教師在上課之前的備課,既要備教師的教,更要備學生的學生,這一點特別重要。教師不光要關注自己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這一環節的設計,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了生成的依據。這里的生成是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成的。
3、理解詩題。
。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的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2)結合注釋理解題目的意思。
4、理解詩意。
。1)先自讀自悟,這首詩大致寫的是什么。再分組合作學習,并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組合作學習之前,老師必須引導同學們復習、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方法。(那么,在這兒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一個環節呢?因為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學生沒有正確的方法,那么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通過討論,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迅速總結出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初讀感知→查閱資料→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明理→熟讀成誦。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系上下文,既要聯系課文插圖,又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這樣,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步驟和方法后各自試著讀詩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后與組內同學互相探討。(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啟發、出示課件、小結等,并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我認為,朗讀,既是理解內容的方法,又是體會感情的方法,更是積累語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還是在全班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或者是在品讀感情的過程中,教師都要重視讀的過程。
5.品讀領悟
啟發談話領悟意境:同學們,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為什么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學們讀了這首詩,你發現了什么呢?逐步引導同學明白:原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什么呢?——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6、誦讀鞏固
1.反復練習誦讀古詩。
2.指名朗讀或背誦,讀后評價。
說板書
橫→嶺
側→峰
遠—近—高—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各不同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同時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8
一、教 學 目 的
1、知 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 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 學 過 程
。ㄒ唬┳髡呒氨尘昂喗椋
愛國詩人陸游在政治斗爭中,屢受統治集團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但他堅持抗金主張,始終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陸游由于支持張俊北伐失敗被罷官還鄉。居山陰(今紹興)鏡湖之三山村。這道詩作于次年春。詩中生動地描寫了農村淳樸的習俗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表現出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真摯的情感。
。ǘ├斫庠姷囊饩常
1、“莫笑農家臘灑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農家熱情、淳樸、熱情好客,以豐饌款待客人的情況!白汶u豚”,形容菜肴很豐盛!白恪,“足夠”。“豚”,小豬,這里泛指豬。
2、“山重水復疑無踟,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聯描繪了山水復雜紆曲的美麗風光,表現了游者的驚喜和豪興。這兩句寫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實感受。重重疊疊的山嶺,彎彎曲曲的流水,遠遠望去好象前面已經無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爛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現了一帶村莊。
兩句后來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絕處逢生的情境。它給人以堅持不懈、生意不絕的啟示,引導人們從一個狹小的圈子奔向一個開闊、明朗、優美的嶄新天地,所以被人們傳誦不衰。
3、“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前一聯寫村外風光,這一聯轉為寫村中所見所聞。春社日將臨,農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豐年,擊鼓弄簫、載歌載舞,熱鬧異常;農家的穿載簡潔樸素,還保留著古代的風俗習尚。這二句勾勒出一幅純真明快的農村風俗畫。
4、“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币馑际钦f,從今以后,假如你們允許我在空閑的時候趁著晚上的月色前來訪問的話,那么,我會隨時在夜間拄著杖叩啟你們的家門的。這里,不僅說明了陸游與當地農民相處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詩人對山西村和山西農民無限喜愛的真摯情感。
。ㄈ┍痴b這首詩。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5、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6、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板書課題
2、提出學習目標
。1)把古詩讀通順,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畫出詩的節奏,并讀一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心境。
。3)能抓住重點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義。
。4)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ńo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ㄒ唬┗A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會讀、寫生字詞。
莫、臘、渾
2、我會組詞并說一句話。如:臘、渾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古詩。
4、我會完成課后思考題及每課一練。
。ǘ⿲W文悟情展示
1、我會讀。
生:我會按節奏讀古詩。
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讀。
2、我會悟
。1)悟文本
生1:我知道"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意思是:不要笑農家臘酒渾濁,豐收之年,他們全以豐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生2:我知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過一座座青山,經過一條條溪水,突然看見柳色蔥郁、鮮花明媚,又是一座村莊。
。2)悟寫法
我知道是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是抑的寫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揚的寫法。
(要求:沒有展示的同學可做補充、答疑、記錄)
。ㄈ﹦撟餍哉故
1.展示個性感受
生:我知道前兩句詩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生:我知道后兩句詩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生:學了這首詩,從中使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不怕困難,勇于開拓進取,就一定會有希望的。
2、 我會讀詩人陸游寫的其它詩。
3、展示心得體會。
三、激發知識沖突(約5分鐘)
怎樣巧用對偶語言?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結合你的生活事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母杏X?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10
一、導入 。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跟《錢塘湖春行》—樣,也是記游的。誦讀全詩兩遍后,說說它在記游上跟《錢塘湖春行》有何異同。(異:詩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蹤用了概括的寫法。同:也寫了游中可見;也用抒情作結。)
問: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什么?(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講: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
問: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講:詩人這樣來寫山西村,又是為下文“古風”一語張本的,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
問:第五、六句寫游山西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
問: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閑,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么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
再問:這殲結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閑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愿望而已。)
補充問:這個結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游之念。)
三、總結。
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游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詩中“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
[附錄]
僅供教師參考。
古人作詩有所謂“脫化”之法,即在前人詩句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陸詩“山重”一聯也是脫化前人詩句的結果,例如:
“遙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轉處,忽與前山通!
——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王安石《江上》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陸游的知識及相關寫作背景。理解詩句的含義;賞析詩歌中蘊含哲理的名句;體味詩歌優美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朗讀、合作探究;讀說結合,想象畫面,體會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含義;領悟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體味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分析詩句,領悟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方法:
朗讀,自主探究、合作互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各種題材、不同風格的古代詩歌異彩紛呈,芬芳四溢,它們猶如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使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朵清新而又迷人的田園之花吧!板書課題:《游山西村》
知詩人,解詩題: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存詩9300多首,是中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傳世。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陸游由于支持張浚北伐失敗被罷官還鄉。居住在山陰鏡湖之三山村。“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這首詩作于次年春。
聽范讀,想畫面:
學生活動:認真聽,自由朗讀;
分組合作,結合注釋,想象畫面,能準確、流利地描述各詩句的內容。
明確:
不要笑話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味薄,豐收之年他們款待客人菜肴豐足。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釋詩句,明詩意:
1、教師板書,總結詩句含義:
首聯:熱情好客
頷聯:山村美景
(對偶)頸聯:淳樸民風
。▽ε迹┪猜摚菏銓懺竿
2、引導,分析詩歌中的表達方式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風景美,民俗美,人情更美
喜悅、贊頌、熱愛、留戀(情景交融)
入意境,悟哲理:
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既生動地寫出了江南農村山水環繞、絢麗明媚的自然風光。又在寫景中蘊含哲理:身處困境之時,只要你堅定信念,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就會迎來一個充滿光明和希望的嶄新境界。(景中寓理)
小結:
《游山西村》是一首記游的七言律詩。本詩緊扣“游”字,按照“敘事—寫景—抒情”的順序,生動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表達了對古樸淳厚的鄉村民俗的留戀和熱愛之情。
再拓展,作比較: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huán)來就菊花。
注釋:
1、過:拜訪,探訪,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準備。
4、雞黍:指燒雞和黃米飯。
5、合:環繞。
6、郭:指村外。
7、斜:(xiá)
8、軒:窗戶。
9、場圃:農家的小院。(場:打谷場。圃:菜園。)
10、話桑麻:談論莊稼。
11、就:赴。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ū容^閱讀,學生分組探討學習)
明確:
《過故人莊》以親切的語言,如話家常,寫詩人到農家做客的情景,描繪了恬靜秀美的田園風光,歌頌了淳樸誠摯的友情,表達出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比較兩首田園詩:
1、相同之處:都是律詩;都先寫做客原因,再寫路途見聞,最后寫重游之愿;都表達了對優美田園風光的熱愛。
2、不同之處:《游山西村》中,“拄杖無時夜叩門”,表明詩人重游的時間不確定;而《過故人莊》中,“待到重陽日”,表明重游時間是確定的。
《游山西村》側重表達了詩人對農村古樸民風的留戀;《過故人莊》更側重于表達對深厚友情的贊美。
課堂練習:
1、一般來說,格律詩的聯和聯需要運用對偶的修辭方法;找出《游山西村》一詩的韻腳,標記出來。此詩所押的韻是。
2、既寫景又蘊含哲理的詩句是
3、贊賞農民朋友熱情好客的詩句是
4、表現村民淳樸風俗的詩句是
5、表明留戀田園風光和古樸民俗的詩句是
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游山西村》。
2、搜集幾首田園詩,摘抄下來,積累知識。
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田園四時雜興》(其一)、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等等。
3、閱讀并摘抄陸游的詩,體會他的愛國情懷和創作風格。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ㄆ哐月稍姡
首聯:熱情好客
頷聯:山村美景{對偶}
頸聯:淳樸民風{對偶}
尾聯:抒寫愿望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課時安排
兩課時。課前準備
。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查找有關資
料,給詩歌插配有關的圖畫。老師準備錄音機、課件、微機或投
影儀。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歸園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學設計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導入 新課
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體感知明確學習目標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正音、劃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并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研讀與賞析 o教師出示學生繪制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l曰I學生思考并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
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
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
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語言“自然、通俗”。齊背課文
《游山西村》陸游導入 新課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整體感知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b.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全班討論、交流明確: a.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
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b.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
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競背課文
抽查背誦
■研讀賞析
齊背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游山西村》中,哪兩句詩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鄙轿鞔迳江h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拓展延伸《歸園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鄉間生活,抒發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處?
明確:《歸田園居》(其三)流露出了歸隱田園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側重于對農家純樸風俗的留戀。我們還學習過哪些反映鄉間生活的古代詩歌?
孟浩然《過故人莊》、辛棄疾《西江月》……■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這兩首詩歌。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
《使至塞上》 王維導入 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明確: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
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自由朗讀,限時背誦檢查背誦■研讀賞析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b.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自己畫的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
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b.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
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
純簡凈!伴L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
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
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齊讀背誦
《渡荊門送別》李 白■導入 新課
初一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 b.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學生討論交流 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自由背誦課文抽查背誦研讀賞析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出示學生設計的圖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對照賞析,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a.“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 b.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窍纫运忻髟氯鐖A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辈恢苯诱f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深。齊讀背誦■延伸作業 閱讀《歸園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適、岑參的著名邊塞詩,并點評賞析。從四首詩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
四年級語文上冊《游山西村》教案 篇13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陸游
資料
山重水復疑無路,想象
柳暗花明又一村。道理
名師名言:
給孩子上一堂課,想孩子一輩子!州
“留”下你的笑靨如夏花
——聽林莘老師《游山西村》所感
林志芳
都說“見過林莘的,決忘不了她的笑”。這次在“千課萬人”的講臺上,那笑依然明媚,一如夏花。
這次她帶來的是古詩教學《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本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如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
詩人運用凝練的筆觸,全篇圍繞著一個“游”字鋪展,層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可惜進入教材時,編者只截了前兩聯。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開頭似是平淡,細品卻意蘊豐富。怎么讓學生去體會當時主人盛情留客的熱情,怎么讓學生去感受農家豐收后歡暢?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膾炙人口的名聯,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如何讓學生去品味那“有如彈丸脫手”的語言,又如何引導學生去參悟詩中蘊含的哲理呢?且看林莘。
第一聯:著一個“留”字,意境全出。
入詩朗讀之后,林老師用一句“讓我們一起去山西村,走進農莊,走進農家,看看他們在干什么?”自然地引出了“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苯又妥プ∫粋“留”,借助插圖,巧妙引導學生想象。
師:“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中,大家注意到“留”這個動詞了嗎?從剛進村,直到最后挽留,這是個好長的過程,大家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這過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間會有哪些活動?
。▽W生們饒有興趣地想象并紛紛走上講臺板書其中的動詞:殺、端、舉、碰、喝、聊、談……)
師:就一個“留”字讓我們想象到整個接待的過程,如果把這些活動全部記錄,豈不更能表現當時熱鬧的情景?
生:不行,詩歌是最精煉的,這個“留”字可以代表、包涵這么多的動詞。
師:對呀,詩歌的語言是濃縮的`,跳躍的,正因為如此讀詩就要善于想象,還原當時的生活情景。
接下來,林老師又牢牢抓住“莫笑、臘酒渾”,“豐年、足雞豚”,“留客”等關鍵字詞通過角色扮演、師生對話,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真切地感受到了當時熱鬧的場景。
“留”字的教學就像一個巧妙的支點,由此,課堂變活,詩歌變活。畫面還原了,情境再現了。法國作家福樓拜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當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動詞!闭Z文教學又何嘗不是要找準這“一個”?
第二聯:對比賞詞,品悟詩理。
這一聯的教學,仍然是從品詞入手。
師:同學們,這可是美麗的江南啊,風景如畫,山清水秀,我有點納悶,詩人怎么不說“山清水秀疑無路”,而卻說“山重水復疑無路”,還有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說,柳是綠的,花是紅的,可作者偏不說“柳綠花紅又一村”,而卻說“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為什么以用“明”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品評之后,是拓展寫話,學生在充分的進入情境之后在聯系陸游當時的境遇,這才驚喜地發現:原來,這詩中言說的不僅僅是游山西村的經歷,記錄的不僅僅是賓客言歡的故事,它更含著詩人的心境,蘊著深刻的哲理。
課末的拓展誦讀,將杜甫、王維、李白的詩與這一聯相比照,既是對詩人情懷的升華解讀,又是對這一名句的內化鞏固。
兩聯賞過之后,黑板上除了形象的板畫、經典的詩句,還留下了三個關鍵詞:“資料”、“想象”、“道理”。這三個關鍵詞無疑濃縮著目標與方法,是我們探究教者的智慧與理念的路。
先說“資料”,林老師帶著學生賞讀古詩,始終不忘提醒學生學會查找資料,運用資料,既得傳統詩學“知人論世”的精髓,又為古詩的鑒賞注入了現代因素。
再言“想象”,這實在是詩歌鑒賞不二的法則,古詩本就是詩人曾經鮮活的生命呈現,傳遞的是他們彼時的歡笑或者嘆息。只有想象,才能使文字由冰冷的符號還原為鮮活的畫面、生動的故事。
至于“道理”。宋詩與唐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唐詩多言事抒情而宋詩多以事說理。教者對詩中哲理的解讀品悟,應該是對《游山西村》這一文本真正“秘妙”的自覺皈依。
總之,在《游山西村》一課,“得言”“得意”“得味”“得法”,不啻為古詩教學的優秀范例。
曾經很多次看林莘的課,總覺得目不暇及。我也曾經抱著《二十四詩品》,試圖想為林莘的課堂教學風格做點概括,卻發現那光彩流溢的課堂很難被確切的描述。后來,勉強找到八個字:“纖膿適度,綺麗自然”。大概是這樣吧?——不肥不瘦、不偏不倚,綺麗精彩、自然大氣。
見到林莘總是慨嘆,嘆得最多的是她永遠神采奕奕,永遠笑靨如花。想來,無論《鯨》《為人民服務》還是《凡卡》《東施效顰》再到今天的《游山西村》,她從來不在課品中重復自己,一直在變,一直在走、一直在挑戰、一直在創新。若問她那課堂為何如此燦爛、若問她那生命為何如此燦爛,根由就在此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