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說課稿(通用2篇)
《跳水》說課稿 篇1
《跳水》說課稿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小學生的認識過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基本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
《跳水》記敘了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劃分為四段,本應該分兩課時教學,但今天我把它用一節課上完.而本節課著重理解課文第三,第四段的內容和事物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②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重點是理解事物的發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系而產生,發展,變化的.難點是理解船長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運用板書,激趣引學;課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我是這樣設計的: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人物的聯系.
讀片斷.具體分析課文.
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具體的操作時這樣的: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人物間的聯系.
這一環節,我主要是讓學生粗讀課文,了解這篇文章出現了哪些人物 然后再教學生一個新的閱讀方法,畫示意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讓學生知道人物間的聯系,從而整體感知課文.
二,讀片斷,具體分析課文.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其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學習課文的第三,四段.
(一)學習第一段.這一段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整體朗讀,了解故事是發生在什么地方,起因是什么
(二)學習第二段(2,3自然段).學習第二段,我是通過讓學生找出猴子的動作或孩子的神態來完成學習目標的.找出猴子的動作,可以看出猴子是一只調皮的猴子,而且越來越放肆了,從而引出孩子的心情也越來越氣了,緊接著就發展到孩子去追猴子想把帽子搶回來.
(三)學習第三段(4,5自然段).這段是這篇課文高潮部分.學習這一部分,我是分兩步進行的:
第一步:讓學生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在小組里進行學習.繼續找出猴子的動作,是要學生感知猴子的越來越放肆讓孩子覺得越來越沒有面子,越來越生氣了.而從孩子的心理變化又能讓學生切身的體會到孩子當時的心情,從而理解到孩子為什么會走上桅桿頂端的橫木上.
第二步我緊接著向學生提問: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處境十分危險 讓學生帶著問題粗讀課文,自己動腦筋找出答案,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然后抓住描寫孩子走上橫木的動詞:"放開,走上,搖晃,發抖"以及描寫水手表情變化的詞語:"嚇呆了,大叫一聲"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這兩組描寫孩子所處位置的復句,讓學生品味,使學生知道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情節達到高潮.
(四)學習最后一段(7,8自然段).指導學生小結出學習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讀閱讀法,進行學法遷移,學習課文第四段.通過"三讀",使學生知道:在危急的時刻,船長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這樣做.
根據兒童心理學有關理論:"小學生的感知覺和有意注意還正在發展,情緒性仍很明顯,學習過程中,常受到當時情緒和興趣的影響……"為了增強直觀性,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處的險境及孩子與猴子之間的聯系,在以上兩個環節的教學程序中,我運用板書,多媒體課件等電教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使學生學會讀書."粗讀"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內容;精讀是能用"點,圈,勾"等記號畫出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 關鍵詞語,知道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險處境;"品讀"是進行品詞,品句,深入理解課文,使學生體會到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體會到船長的沉著, 機智,果斷.注意進行學法的小結,遷移,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變"學會"為"會學".
三,議方法,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人的創造力主要是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等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問.依據這一理論,我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老師問:除了船長的這個方法,你還有其他更好地辦法嗎 讓學生暢所欲言,但暫不論辦法可否.再組織學生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里,同樣有危險,船長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 你的辦法和船長的辦法相比,哪一個的辦法好 采用小組討論的辦法,讓學生各抒己見.它既為每個學生參與學習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引起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在和諧,熱烈氣氛的學習活動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得到積極發展,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教師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有關語句,進行種種假設,推理,分析,比較得出:船長果斷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兒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辦法,采用啟發,對比,議論,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揮主體作用,體現"主體轉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精神,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單向信息傳遞的束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
《跳水》說課稿
朝陽區實驗小學 祁輝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下午好!我是來自朝陽區實驗小學的祁輝,編號是0903129.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課改試驗教材第十冊第22課《跳水》.
下面我將從教材理解,教學目標,學習方式,教學流程,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闡釋我的教學設計.
對教材我是這樣理解的:
《跳水》這篇充滿戲劇性的作品,不愧為大作家的手筆,寥寥數百字,卻展示出了極大的魅力.不僅故事的張弛,情節的跌宕,給讀者帶來了豐富的意象,那命懸一線的驚悚,使故事有著抓人的魔力,更讓讀者受益匪淺的是,船長身上散發出來的個人魅力.
"跳水"——讓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顯出船長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槍逼使孩子跳水,又顯示了他的剛毅和果斷.超人的智慧,源自豐富的生活經驗,源自對生命的呵護,更源自一個父親的偉大情懷.托爾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詮釋了信心,勇氣,機智和責任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預料,人生境況也是百味多樣,而船長這位人物形象,將智慧元素推向了極致.
這是一篇情節簡單而巧妙,內涵豐富而又含蓄的小說.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構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險象環生,高潮部分產生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們釋懷放松的同時,也進入了深深的思考.課文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賦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豐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通過自讀課文,學生初步讀懂了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劃分段落,對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課前對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介紹,也使學生產生了閱讀期待,對本課的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對于學生來說,本文情節生動,一波三折,故事性較強,學生愛讀.事件的發展過程學生也能夠讀明白,但事件中情節間的內在聯系,船長不同于其他人的沉著鎮定,機智果斷,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理解,同時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語文課程標準》中談到"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充分發揮不同形式的"讀"對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時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在努力營造和諧,自主,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中,提供給學生個性學習和閱讀的"自我發展"時間和空間,鼓勵,啟發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引領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課時通過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課外資料,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第二課時將著重細讀課文,感悟人物形象.
依據文本,學情和理念,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
1.能體會課文情境的發展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船長的沉著鎮靜,機智果斷.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物品質,能正確表達.
本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層次:
1.瀏覽課文,理清脈絡.本環節旨在訓練學生瀏覽,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2.品讀課文,體驗情境."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是課標對第三學段閱讀的要求,本環節通過品讀,體驗,加強學生的語感訓練.
3.誦讀課文,分析人物.訓練學生把握敘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4. 再讀課文,暢談感受.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達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升華,并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
"讀"貫穿課堂的始終,因此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誦讀感悟.朗讀是感受,體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我們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緊扣作品語言,讓學生感知形象美,意蘊美,思想美,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下面,我將從這四個層次說明教學過程:
瀏覽課文,理清脈絡.
讓學生采用接龍的方式,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事物產生變化時的內在聯系.首先教師給出首尾兩個情節描寫的短語,然后讓學生依據提示進行填空.參考答案如下:水手逗猴子-→猴子(戲孩子)-→(孩子陷絕境)-→(絕境得逃生)-→逃生靠船長
二,品讀課文,體驗情境.
朗讀1---2段,畫批詞語,理解這些詞語對情節發展起到的鋪墊作用.抓住"風平浪靜"體會:因風平浪靜而無事生非,因風平浪靜而獲救.抓住"放肆"體會猴子的肆無忌憚.抓住"爬上桅桿"引出后文.
接下來進入第二環節.默讀3---8段,讓學生簡單畫批,抓住表示孩子情緒變化的詞語,想一想猴子是如何使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絕境的 提煉出(哭笑不得——臉紅了——氣急了——氣極了——醒悟)等表示神態和心態的詞語.
接著重點理解兩個同音字"急"和"極"的意思,(急:生氣;極:到達極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字能否調換位置 其目的是感受孩子心態的變化,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精當.然后分孩子,猴子,人們的表現,進行 5,6自然段的分層朗讀,感受孩子身處險境的原因.第二步是抓住重點詞語,感知孩子身陷的是絕境.抓住"嚇呆了"讓學生展開想象,描述出水手當時的神態, 如:水手們目瞪口呆,傻傻地看著孩子等,以突出孩子境地之險.然后進行關聯詞語填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會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轉身走回來.這兩組關聯詞語,一個是條件關系,一個是假設關系,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從表達效果上進一步明白:這兩句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孩子無論失足與否,他面臨的結局都將是死亡.充分體會孩子不僅身陷險境,更是身陷絕境.通過朗讀體會.然后進行詞語拓展,調出學生已有的詞語積累,來形容當時的情景.
再由學生自主選擇朗讀方式朗讀第七段,進一步體會孩子的危險處境.如:學生個體讀的方法,語速的快,慢,重音的安排,來體現他個性的理解.或學生合作讀的形式,如男女生合作讀,齊讀的編排,展現理解后的表達.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源于這篇小說的寫作特色.作者在險象環生這個情節上做了極力的鋪陳,因此我們的教學也應在此做足文章.
三,誦讀課文,分析人物.
1.展開想象,"想方設法"解救孩子,體會船長辦法的唯一性.設想解救孩子的方法還有哪些 可能有鋪墊子,上去救助等方法,但不能體現快速,有效,明白船長方法的唯一性.
2. 分析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首先抓住描寫船長的語句,感受他的品質.抓住"立刻","同時喊","原本"等詞語體會他做出判斷的時間短,速度快.其次進行角色置換,指導朗讀.第一層次從朗讀的方法進行指導,感受人物形象.通過教師的兩次范讀,對比朗讀效果的不同."跳到水里,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 然后假設你就是孩子的父親,你怎樣向孩子喊話 (指導學生朗讀"一!二!"時要短促,有力,不容置疑,體會船長的心情,感受他的機智果斷.)
體驗需要入境,入境需要造境,創設恰當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形成更深刻的體驗,同時也為學生更好地表達體驗提供良好的語境.
最后理解四十秒鐘的長短.我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處理.首先借助生活體驗到四十秒的時間很短.然后回歸文本,體會破折號的用法.表示意思的轉折.最后理解對于誰來說,四十秒時間太長了.讓學生體會作為父親,船長當時的心態是怎樣的.
這"四十秒"的體驗,是學生積極參與的引爆點,也是學生深度體驗的起始點.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四,再讀課文,暢談感受.(從兩個角度,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1.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發 學生可以從船長,水手,孩子,故事內容的角度談自己受到的啟示.
2.瀏覽全文,體會寫作方法和特色.讓學生不僅明確寫作的順序,知道作者抓住言行刻畫人物的方法,還能體會到小說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為主要人物的出場作鋪墊,而寫主要人物的筆墨不多,寥寥數語,化險為夷.這樣寫,使人感到真實,自然.
這就是
結束語:
本課設計將讀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采取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他們"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時,我也注重了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體驗,在與文本對話的實踐活動中,感悟人物品質.使學生的心境始終沉浸在作品人物所引起的體驗過程中.
另外,我根據事情的發生,發展來進行教學設計,本節課重點突出事情的發展和高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帶領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引領學生關注作者的寫作特點.
我的說課即將結束,但這個故事仍將延續回蕩.因為它在傳播著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讓我和我的學生,聽到一個與我們民族同一旋律的回響.
感謝專家,評委,老師們的傾聽,懇請提出寶貴意見.
《跳水》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跳水》是人教版六年制語文第十冊第三組課文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學習這組課文,要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人物的感情,認真思考,讀出自己的見解;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學習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跳水》一課講述了發生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教材的編排意圖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學習船長在危急中,冷靜,機智和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和了解作者記敘一件事情經過的方法.
本篇課文情節驚險,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圖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在學習字詞,初步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入第二課時的學習.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了解事件的發展過程,學習船長遇事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在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積累用來形容情況危急或處境危險的詞語.
(三)重點,難點
在通過分析,比較孩子,水手及船長在同一件事發展過程中不同的表現,在了解事情發展變化的基礎上,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說教法
依據課標要求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充分體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過程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創設情境 2.語言點撥 3.抓重點詞句 4,朗讀感悟等等.
三,說學法:
1,抓重點詞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氣極了","驚呆了","40分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對這些詞句的未盡之意進行表象理解,體會孩子,水手們的心情.這是在鞏固和運用以前的讀書方法.
2,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這是在本組課文中學習運用的一種新的讀書方法.本課教學中采用了指名讀,自由讀,默讀,齊讀,范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書感悟,說出自己的見解.比如:"故事中你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 "引導學生從幾個不同的角色身上去體會.
3,自覺運用和積累詞語:比如第一自然段,寫了哪兩個角色之類間發生的事 發生了什么事 強調用詞來概括其主要內容和感受.在學習"孩子處境危險"時,用提示句"當時的情形真是 呀!"引導學生用上"千鈞一發,萬分危急,迫在眉睫"等詞語.
4,合作與交流
四,說程序
(一)情境導入 整知感知
為激發學習興趣中,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內容相符的動畫短片,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情理
整體感知后,引導學生按事物的發展順序去把握課文中本質的東西.
講讀一,二段時,在弄懂段意的基礎上,重點抓住"取樂,放肆,哭笑不得"這些重點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使學生知道水手取樂猴子是故事的起因.
三,四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體會文中角色特點,在匯報中重點抓住孩子情緒變化和危險情境以及尋求解救辦法三方面去深入理解課文.
①孩子情緒變化的探究
以孩子的情緒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懂得孩子情緒變化原因有三方面:猴子的放肆,水手的過分,孩子的不冷靜,從中告訴學生做事要冷靜要考慮后果,開玩笑要注意分寸.
②抓重點語句體會險境
利用幻燈出示驚險語句,先讓學生自主感悟孩子的險境.然后通過指導朗讀,填讀形容危急情況的詞語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入情入境,達到講解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③尋求挽救辦法
人的創造力主要是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依據這一理論,我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讓學生暢所欲言得出辦法后,發現均不很得當,從而得出:船長果斷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兒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辦法.
五,六自然段集中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教學這部分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通過體會船長心情來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使學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然后通過分析跳水的好處,為什么用槍逼孩子跳水 來學習船長在危急中,冷靜,機智和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總結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精讀全文后,結合板書理清課文敘述順序,學習作者表達方法,最后以"從文中角色中獲得哪些有益啟示 "結合教學,使學生既對本課知識有及時的整理,又感到意猶未盡,為下節課教學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