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目標:1.能直接在方格圖上,數出相關圖形的面積。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將較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并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面積。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策略、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利用分割的方法,將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
形,并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面積。
教學過程:
一、新課學習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8頁,看情境圖,分組討論:地毯上藍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本組是怎樣算出地毯上藍色部分的面積的?)
3.師生共同小結
(1)本圖形是對稱的
(2)藍色部分的面積=大正方形—白色圖形
(3)數方格得面積(全數)
(4)“化整為零”,縮小范圍,從而簡便地數出面積
(5)大面積—小面積=藍色面積
二、鞏固反饋:
做練一練第1題
先獨立完成,再全班講評
方法:1、直接數格子(不滿1個算半格)
2、圖形所圍部分的基本圖形—空白部分
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討論
教后反思: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新課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數學學科的學習價值在于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诖,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后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于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傊瑐鹘y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