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是多少》教學設計與反思
三、交流本課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知道了哪些知識?
四、課外活動
用小方格測量樹葉的大小。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標準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10~1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掌握圖形面積公式和方法
2、使學生通過分一分、移一移、數一數、估一估等方法數出或算出一個規則、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技能目標:掌握面積計算方法,為今后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做比較充分的只是和思想準備。
方法目標:1、使學生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2、使學生體會等積變形,感受轉化的策略。
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分割與移動的轉化方法
難點: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圖的面積
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一份2、小組內準備各種規則與不規則圖形一份3、剪刀、水彩筆等學習工具
教學反思:
《面積是多少》一課是第一單元后的一節數學活動課,旨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等積變形、圖形轉化的思想,為學生學習多邊形面積作好準備。但我在備課過程中覺得最后一種策略——估一估,學生能使用的方法比較單一。因此我把這一活動作了相應調整,把它放在學生學習了多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后,把一個不規則圖形看作一個類似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進行估計,這樣教學的效果更好,也更實用。
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它定為學習了規則圖形后研究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在教學時,我注意處理以下幾個方面:
1.策略的產生源于需要(不同的問題形成不同的策略)
本課教學一共有4個版塊:“分一分”、“移一移”、“數一數”和“估一估”,到底在什么時候需要采用何種方法。我對教學的定位: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分一分”中把一個復雜的不規則圖形面積通過分割能轉化成幾個簡單的規則圖形然后相加,大家能看得清清楚楚;在第二個環節中既可以運用“分一分”,還能運用“移一移”的方法,而且移一移這種方法能使半格的圖形拼成全格,還能拼成一個規則圖形,因此比“分一分”更有效;第三個環節既不能分一分,又不能移一移,還不能像規則圖形那樣計算,只能用數方格的方法解決問題。
通過這幾個層次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要解決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是多少這個問題,以上幾種方法是基本的,也是實用,但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或者用一種方法檢驗另一種方法。雖然一堂課教學內容并不多,只解決了6個問題,但學生通過學習學到的是真真切切的本領、實實在在的方法。
2、方法的思考源于學生
在解決牧場的池塘平面圖面積是多少這個問題時,為了解決整格和不整格的問題,學生想到了很多計數方法:如整格用√,不整格打;整格和不整格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分別給整格和不整格標上數字等方法。雖然最后的結果出現了很多種,但同學們通過實踐學會完成了分類計算的方法。當我們一起反思這種方法是否科學時,有的同學就大膽的提出:這種方法把大半格只缺一點就全格的格子當半格看真是不合理。這樣就又給了學生再次分類、計數的機會,進而讓學生用自己認為合理的方法數一數面積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