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設計與反思
簡介蒙古包的結構和搭建。
過渡:來到草原免不了要嘗嘗草原美食,好客的蒙古族人會準備什么好吃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簡介蒙古族飲食)
過渡:再去看看蒙古族人一天的勞作。
(課件出示四幅圖片)請學生把這些圖片進行組合,描述一下蒙古族人一天的生產、生活。
過渡: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
簡介蒙古族人的“走場”、“勒勒車”和祭敖包、那達慕大會。
過渡:模擬旅游暫告一段落,現在我們做幾個智力游戲,一個字后面有一道題目,我們要依靠集體智慧才可能完成這個游戲,各小組自己選擇題目。
(三)智力游戲
(各小組挑好題目后,把相關問題的圖片資料發給各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圍繞各自的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并參與各小組討論,小組探究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和補充。)
五個智力游戲是:
①蒙古族服裝有哪些?這與草原的區域特征有什么聯系?
②蒙古族飲食主要吃什么以及烹調方法?這與草原有什么聯系?
③蒙古包與草原有什么聯系?
(注意補充現在蒙古族也有定居的)
④蒙古族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這與草原有什么聯系?
(注意提醒蒙古族也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
⑤蒙古族有哪些風俗和文體活動?這與草原有什么聯系?
(通過講述馬頭琴的傳說,體會牧民與草原的情緣。通過蒙古族舞蹈表演,思考蒙古族舞蹈與草原的聯系,加深理解蒙古族的生產、生活與草原的密切聯系。)
小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蒙古族的生產、生活與草原有著密切的聯系。
老師還有一個智力游戲,看誰能解決,我們江南水鄉的女孩大多是大眼睛,水靈靈的,而蒙古族人的眼睛大多小小的、眼睫毛密密的,(課件)為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小眼睛、密睫毛是蒙古人在長期適應當地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體格特征,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四)拓展
除了內蒙古草原外,世界上還有很多草原,今天,老師還要帶大家去世界各地的草原轉轉,哪位同學能最先認出這些草原是哪個國家的?(課件)
1.(課件邊播放澳大利亞圖片展,邊讓學生猜)
澳大利亞畜牧業中養得最多的是羊,大家聽到的背景音樂是澳大利亞的一首民歌《剪羊毛》,它的羊毛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號稱“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這些羊可不是土生土長,而是從歐洲帶來的,從此迅速繁殖開來,今天澳大利亞的羊比人還多,澳大利亞人為什么會養這么多的羊?對比中、澳剪羊毛、放牧的不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機械化程度高是澳大利亞牧場的一大特點,這個特點是以國家工業化為基礎的,工業提供的機械解決了澳大利亞勞動力少的實際情況,雖然我國內蒙古草原機械化程度相對低,但我們有人多的優勢,這些發展特點是由不同的社會環境導致的。
2.(邊播放潘帕斯草原錄像邊提示相關信息讓學生猜)
相關信息:這個國家有著輝煌的足球傳統,號稱“最擅長在綠茵場上跳探戈的球隊”,曾培養了像馬拉多納等一大批足球明星。
踢足球、跳探戈、吃牛肉是阿根廷人三大愛好,他們利用潘帕斯草原發展畜牧業,不過它養得最多的不是羊,而是牛,再利用沿海的港口優勢,出口牛肉居世界第一位,號稱“馱在牛背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