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獻璧》教學實錄
讓心靈在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徜徉——《和氏獻璧》教學實錄
《和氏獻璧》是一則歷史故事,故事情節簡單明了。但是作為一篇從濃重的歷史背景中走來的一篇文章,在學習時,如果單從文字訓練的角度去設計,就無法借助此文本去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民族情結,就無法打通學生與民族文化的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期待通過資料的閱讀與整理,能從一個比較獨特的角度去審視文本,去個性化的解讀文本。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他們認知水平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課堂既有因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帶來的溫度,又有深刻把握文本和適當拓寬學習領域而帶來的廣度與深度。努力讓這節課能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與豐滿學生的情懷有機的結合,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設計思路:
1.以在古代社會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玉”引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在閱讀、教師的講述中感受具有傳奇色彩的中國“玉文化”。
2.讀文質疑,了解學生的認知缺口,確定教學的重點。
3.略講一二自然段,每一段以一個核心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習活動力求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和諧統一,對學生既能進行規范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又能借助對玉匠和武王性格特點、工作作風的挖掘,為后文引領學生深入體會卞和驚天地泣鬼神的“哭”做好情感鋪墊,也為學生嘗試著把人物的命運放入所處的時代進行理解、分析打下基礎。
4.充分挖掘卞和的“哭”的內涵,還原作為“堅貞之士”的卞和較為豐滿的形象。借助反復地有感情朗讀,體會卞和的心碎、期望、無奈能揉雜在一起的矛盾而復雜的情緒。
5.以他到底哭什么引出“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學生反復讀,借助語感的作用,嘗試著從表面上理解意思,并引導他們到文中去尋找與它意思的句子,使得“古文”能以一種比較自然的狀態走進學生的眼睛。同時也借助這一開放度很大問題,引導學生對卞和“獻的是什么”多元解讀,鼓勵學生結合問題,談出自己對事件或問題的獨特看法,反對貼標簽與說空話。(努力使貢獻的是什么,不再是一句口號,一個標準的答案。)
6.以和氏璧的珍貴凸現卞和的貢獻。
7.以國王的“謚號”為引子,,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去書中尋找灑落在字里行間的證據,來探究“厲王”“武王”“文王”不同的統治風格。最后在回歸文本,把卞和的命運投放到歷史中,感受小人物的卑微與偉大。
教學時間:兩課時
一、由學生熟識的字引入教學
教學實錄:
觸摸玉的神韻
師:聽說咱們班的同學識字量很大,我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生:愿意!
師板書“王”字
生:王!
師:這個字對你們來說真是——(教師做“易如反掌”的動作)
生:易如反掌。
師板書珍、珠等字。
學生很快就讀出來。
師板書“琳”字,問:知道“琳”指的是什么嗎?
生茫然地搖搖頭。
師:“琳”在古代是一種美玉。張老師這里還有一個你們沒有學過的字,板書“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