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佳處愜人意——說《登飛來峰》與《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為蘇軾游廬山在西林寺題壁之作。西林即西林寺,晉江州刺史陶范所建,為廬山重要景觀之一。蘇軾《東坡志林》第7條《記游廬山》說:“往來山南北十余日,以為勝絕”,“最后與總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絕云”,即指此詩。他先后寫了7首廬山記游詩,這是最后一首。這首詩對廬山作總體描述,作者立足西林寺,全詩景狀從平視、俯視中寫出。起句寫廬山橫面側面的山勢,平視廬山,奇勢疊出。概括精密準確,描繪細膩生動。廬山的峰嶺走向,基本如此。據南山宣律師《感通錄》:廬山有七座主要山嶺,一起向廬山之東,會合而成山峰,故姚寬的《西溪叢語》說:“因知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句,有自來矣。”承句寫廬山遠近高低的山勢,俯視廬山,變幻莫測,補足起句未盡之景。可見起、承兩句寫景不失其真,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是景語,亦是情語。過去有的注本對這兩句的注解多有穿鑿,如施元之《施注蘇詩》卷二十一,特引《華嚴經》中的話:“于一塵中,大小剎種種差別如塵數,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詣,各轉法lun”,來坐實“遠近高低各不同”句所自來。又如《冷齋夜話》記黃庭堅評此詩說:“此老于般若橫說豎說,了無剩語,非其筆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此又“搔癢不著”的贊語。似此注詩評詩,俱無足取,早有注家批駁,認為“凡此種詩,皆一時性靈所發,若必胸有釋典,而后爐錘出之,則意味索然矣。”(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三)轉、結二句作情語,以議論的筆觸,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暢寫人們習見的理念,即:人的主觀認識,各自都有局限性。寥寥14字,道盡人情事理,故此詩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競相援引。從全詩看,后聯的理念,全從前聯的景語熔鑄鋪墊出來。理念的產生,來自奇幻瑰麗的想象,而雋永深刻的理趣,自會啟發出新鮮貼切的妙語。故歷代評家咸推此詩深含哲理,評價極高,最著者如《宋詩精華錄》卷二云:“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現代《唐宋詩詞探勝》說此詩“善狀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兩者融洽無間”,非禪偈所能比擬,所評極是,似可定論。
通過兩詩對讀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兩詩在立意、謀篇、煉句上不僅相通,而且巧合。從詩題看,王詩用動詞“登”,蘇詩用動詞“題”,都用地名作賓語,構成動賓結構的短語。從體例看,兩詩都是寫景七絕。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王詩借寫景抒發壯懷,句句入扣;蘇詩借寫景暢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詩境之中。從章法看,都是前聯寫景,后聯抒情。從表達的語勢看,兩詩的情語中幾個用字幾乎雷同。如王詩轉句用“不畏”承上啟下作過渡,蘇詩轉句用“不識” 承上啟下作過渡,各自的關照都極穩妥,又如兩詩都用“只緣”導引結穴;又如王詩的“身在最高層”與蘇詩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來,兩詩的相通與巧合,達到逼肖,如出一轍。真是英雄所見極同,何其相似乃爾!世界上有這樣的奇人奇詩,豈不是愜人心意的一大佳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