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案例及反思
因此,我們對于生命教育的理解絕不應該僅僅是純物化的淺層次的“生命高于一切”。我們這些為人師者,在幫助學生養成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同時,也別忘記引導他們領略生命的美好和高尚,讓他們知道:這世上,生命是很重要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認識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的價值才是生命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當閱讀教學遭遇生命教育時,就應該“退避三舍”嗎?
再次仔細閱讀《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深層次地探究一下文中的具體情境,也許我們不難發現:當時船長知道,如果他只顧自己的話,船上的60人將會葬身魚腹;而如果把船上的60人救走,走向另一個世界的可能只有他自己。只剩短短的二十分鐘了,時間不等人啊!60條生命與一條生命相比較,前者遠遠大于后者!所以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犧牲自己,拯救他人。最后,雖然船長的生命不復存在了,但是他對于生命的深層理解,以及他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忠于職守的高貴品質,卻使他的生命得到了升華,使他的生命變得美麗異常而震撼人心,也使他的生命變成了永恒!
“事情總是這樣,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義,哪里就會有悲壯的舍己救人”。是啊!船長犧牲了自己,卻拯救了船上的60人。可是,對于他的英雄壯舉,為什么會有很多讀者產生質疑呢?別忘了,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雨果,法國十九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些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可能為了突出主要人物高大偉岸的英雄形象,而忽略了一些細節上的具體交待(如當時小艇已經來不及劃回來救船長了,跳海游泳會遭遇惡魚等)。如今當我們重溫這跨國界跨世紀的經典文學著作時,難道可以打著生命教育的旗號,那么輕易地全盤否定船長的英雄氣節和他對于生命意義的深層解讀?甚至可以否定文本原有的意義構想和價值取向?在生命教育面前,閱讀教學真的脆弱到如此不堪一擊?
3、閱讀教學和生命教育的關系難道是“水火不容”嗎?
進行了以上兩方面的思考,突然發現:當閱讀教學遭遇生命教育時,假如兼顧了閱讀教學,好像就不能很好地進行生命教育;倘若關注了生命教育,仿佛又丟棄了閱讀教學的本來要義。不知不覺間,閱讀教學和生命教育被人為地對立了起來,相互之間成了非此即彼的排斥關系。難道這就是強調生命教育的初衷嗎?顯然不是,是我們自己的理解和操作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