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文本細讀
景中有“情”
課文開篇寫到:“深冬,釀雪的天氣。我們在紹興訪問三味書屋。”是什么吸引作者一行在這樣嚴寒的季節(jié)里來游覽這樣一處景點呢?是三味書屋別致的美景嗎?不,三味書屋只不過是一間平常的古代私塾,倘若不是因為魯迅,這個園子也許已經(jīng)剩不了幾片破碎的瓦礫了。作者的專程造訪自然也是因為魯迅,他們是虔誠地帶著一顆景仰和傾慕之心走進這所園子的。園中的景致雖不能悅目,但足以賞心了。在這里睹物思人,作者仿佛看到了這位文學大師的身影。看到年少的魯迅在“讀書、習字、對課、描繡像”。面對書桌上的“早”字,想起了魯迅當年遲到時的情景。“默默中我仿佛聽到了那嚴厲的喊聲。”作者身在三味書屋,思緒卻徜徉在百年之前,沒有聽到導游流利的介紹,也沒有和同伴高聲談論。如果不偏愛文學,不深愛魯迅,是不會迥別于一般的參觀者而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早哇!”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情感嘆,絕不僅是在贊嘆梅花,而是觸景生情,由梅花想到了魯迅,想到了魯迅勤奮的一生。“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更是作者對這位偉人中肯的評價,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去體察他原始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就會感覺到這簡短的評價里卻飽含著一種贊賞,一種向往,一種濃濃的情思。
此外,作者情感細膩,但并不張揚,他沒有振臂高喊出向魯迅學習的口號,但文章末尾的感嘆卻是飽含深情而又意味深長的。“是啊,的確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學梅花,做‘東風第一枝’。”此語自然可以警醒讀者,但作者又何嘗不是在勉勵自己呢?他要以魯迅為鏡,以魯迅的精神鞭策自己,這便是作者的真正心境和由衷之情。
景中有“法”
我們認識吳伯簫,多是從中學時的兩篇課文《記一輛紡車》和《菜園小記》開始的,后來再讀他的散文集《北極星》《忘年》等,就能感知到這位作家的散文有著獨特的風格。“質(zhì)樸、味厚”是批評家們對他文章的高度贊譽。《早》這則游記雖然篇幅短小,卻足以管窺其大家風范,作為五年級學生參悟語言表達的范本,是再實用不過了。
1.以題聚“神”。
散文因形散而求神聚,以“早”字為題,便是聚神之綱,三味書屋及后園尚有許多景致,作者在文字中只寫到梅花和書屋陳設,且穿插一段故事,無不是圍繞“早”字而選材和生發(fā)的,直接凸顯了文章的主題。
2.移步見景。
游記追求把所見之景見諸文字,使讀者也似有所見。作者雖為散文大家,但仍循章守法,嚴格按照游覽順序進行樸素的描寫,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使讀者似與之同游,身臨其境。尤其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寫法,更值得學生模仿和借鑒。由外及里,由中間到四周,最后由面到點,將目光聚焦在魯迅的桌子上。隨著作者腳步的移動,目光的游離,描寫自然而有序。
3.聯(lián)想穿插。
常見的游記多以鋪陳的文字展現(xiàn)目睹之景,耳聞之聲。而《早》這篇短文中作者不光記述了游覽的行蹤,而且由眼前之景生發(fā)聯(lián)想,不吝筆墨地展現(xiàn)了思維和意識的流動。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賞景不光用耳、鼻、眼,更要用心。正是這些游走于現(xiàn)實之外的聯(lián)想之筆使文章更加有聲有色,頓添幾分生氣。由書屋想到“子曰、詩云、咿咿呀呀”的讀書聲,由魯迅的書桌想到其當年讀書學習的身影,看見三味書屋的空無一人,耳旁似乎又響起了書塾先生的叫喊。作者的聯(lián)想使得原本寂寥的書屋仿佛有了生氣,跳動的思維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那些人和事仿佛又鮮活如新,歷歷在目。靜物剎那間靈動起來,文章也就有了深度,意境頓覺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