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教學反思
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篇課文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學生基礎也不好,那么如何引導他們順利的配合我,并且了解課文內容,充實好自己,是我所要思考的。整體來說,整節課上下來孩子們表現有明顯的進步,我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在學生情感培養上,我過于關注課堂上所謂的“正軌”,卻常常忽略開發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很多問題都是一掃而過,然后都是由老師來總結,沒有讓學生發揮主動意識,沒有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導致了不少學生形成了懶惰心態,沒有課堂的緊張意識,依賴老師,而不積極去思考。所以學生朗讀不到位,并且課堂也不夠活躍,學生沒有很好的融入到故事當中。同時在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在對學生的回答上,老師也沒有很在意其中的“韻味”,比如學生出現了說大黑騾子是畜生,我沒有糾正應該是“牲口”會更貼切;也比如說彭德懷和戰士們殊死拼搏,作為老師的我也沒有強調“殊死拼搏”是用在敵人身上。這些情況都會誤導學生,造成不好的延續。這都是源于教師自身沒有養成高度的專業意識,以及沒有糾正學生小錯誤的習慣,導致在課堂上學生說錯了,老師都沒有發現。因此學會養成關注學生的細節,不管是生活細節還是學習細節,這都是學生的成長過程所體現的,我必須要學習,因為細節決定成敗。這節課還有一個較大的遺憾是,我依然沒有較好的引導后進生融入到這個課堂,主要是沒有引導好后進生定位自己,所以也讓學生漸漸對課堂失去了興趣。
通過這一次開放周的“洗禮”、在講授了《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一課后,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也因為老師們的指導,也看到了自己許許多多的不足之處。我知道自己仍然需要不斷地充實,學習更多的東西,需求總在改變,自己若是滿足于現狀,“進步”又該從何而來。這一次開放周的學習,將是我邁下成長之路的奠基石。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原來也曾經教過,但印象不深,只覺得很平淡。經過今天課堂上的思維碰撞,孩子們的感悟,我發現課文寫得真好。
小組合作學習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幾個問題:1、彭總喜歡大黑騾子嗎?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2、他喜歡大黑騾子,為什么還要殺它?3、同樣一道命令,彭將軍卻下了三次,這其中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重點學習彭德懷下令殺掉大黑騾子的句子時,經過前面兩個問題的充分交流,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的氛圍中。
小組交流匯報時,他們抓住了四個關鍵詞語——“平靜”、“不耐煩”、“怒吼”、“發火”中隱含的深刻的感情。許瞿穎說:“平靜的表面下是彭德懷內心的不平靜。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波翻浪涌,可他怕警衛員們難受,只得忍著內心的痛苦,平靜地下命令。”陳甜說:“不耐煩并不是對警衛員的不耐煩,而是這時候他心里很痛苦。”田亞杰說:“怒吼是他內心雖然不舍得,但是多耽擱一分鐘,可能會多一個戰士倒下去。”……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理解后再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