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克隆之謎
2、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這是科學家們的巨大貢獻,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作業:作文《假如我是克隆專家》
板書: 克隆之謎
克隆是什么 神話 動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誕生 了不起 愛科學
↓
造福人類 食物 畜牧 生態 醫學 學科學
↓
誘人前景
課前思考1:
同意黃老師的見解,就《克隆之謎》而言,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抓住要點,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本說明文中心突出、科學性強、條理清晰,建議板書修改為:
植物
奇 無性繁殖 低等動物
克隆之謎 高等動物
培育
妙 造福人類 挽救
培植
課后反思1:
第一教時教學中,除了要落實對生字新詞的掌握,對課文的讀通讀順外,還應引導學生在頭腦中一步步構建起克隆的含義。根據劉老師的板書,我的初讀課文教學,就是按“克隆是什么——動植物的克隆——克隆技術給人類的造福”的順序,逐層深入、步步推進來介紹克隆的。這樣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學生一節課下來,已經對克隆有了一定的了解。
課后反思1:
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先理解“克隆”。自由讀1、2小節,選用一個詞概括、再用一句話解釋、然后用一個例子說明,層層深入、又深入淺出地理解了作者的說明方法的運用。再扣住題眼“謎”和文眼“奇妙”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好課文奠定下好的心理基礎。
課前思考2:
課文以“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作結,那么,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呢?這是一個有著很大張馳力的問題,可以以此為統領,引導學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術的“奇和妙”。奇之一:《西游記》中孫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奇之二: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便能培育后代,這是先天的。奇之三:細菌等單細胞微生物“經過二十分鐘時間,就可以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個、八個……”繁殖之快,數量之多。奇之四:有性繁殖的高等動物也能克隆。上述“奇”可以看作是“自然狀態下的繁殖”,是克隆技術“淺層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紹的克隆技術對人類的造福,則是克隆技術被人類“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課后反思2:
在看阿張的教學設計時,我總想著一個問題:克隆技術作為一個涉及到人倫關系的生物科技,從它一問世起,便備受關注,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便是人可不可以克隆。這也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體現。由此,我想可不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跳出文本,也來辯一辯,也許在辯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沉睡著的智慧”。不把語文課上成劃句號的課,已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此課而言,這個理念尤顯重要。所以后期的學習同樣值得我們共同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