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克隆之謎
課后反思:
今天上完了《克隆之謎》這一課,發現學生對于“克隆”這項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當講到克隆可以為人類帶來種種好處與幸福時,我順勢讓學生以“如果我會克隆,我最想克隆——”為起句,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樣可以為作業小練筆《假如我是克隆專家》積累一定的素材。有些同學說得非常好:“我會“克隆”,我要用這先進的技術克隆出許多奇花異草,把地球上荒涼的沙漠變成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小鳥的天堂,讓整個沙漠都充滿生機。”“如果我會“克隆”,我會克隆出我至親的外公,讓他永遠活下去,不離開我;如果我會“克隆”,我會克隆出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湯普森和阿炳,讓他們再多創作一些天籟之音;如果我會“克隆”,我會克隆出許多醫術精湛的醫生,把世界上所有的病人都治好。”學生似乎沉浸于克隆的世界里。
課前思考:
"克隆"一詞,雖然學生并不陌生,但是畢竟離學生教遠.如何讓學生接受和理解其中的含義,例如“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但同時,語文課又不能上成科學課,這是這篇課文應該注意的地方。
我的看法是抓住文章后面的問題2來展開:說說克隆這項技術“奇妙”在哪里,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抓住“奇妙”展開教學。問題就解決了。
課后反思:
科學性的文章雖然學生比較喜歡,但是畢竟是小學生,他們知識有限,因此要上好這樣的課,老師在上課時一定要補充課外的知識,以幫助他們的理解。我為他們補充的知識有:
植物的無性繁殖:例如家里的盆栽“綠蘿”、“吊蘭”等植物,只要折根枝條即可成活;
低等動物的無性繁殖:電視廣告“舒服佳”肥皂,在顯微鏡下細菌的成長畫面,無須其他條件,速度極快;
這些無性繁殖的事例都離學生生活教近,他們都能懂,所以,何謂無性繁殖,學生一定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