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在心間生長——《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教學片段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施新課程目標呢?我想就周老師的教學片段,說點自己的想法。
周老師的教學片段,凸現其新的知識觀、學生觀,這正是他能落實三維目標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各科課程皆是從三個維度來厘定課程目標的,那么要區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本質特征,只能是“知識與能力”目標,也就是說“知識與能力”是一門學科中對學生而言最有價值的知識點,也是學科中最基礎的目標,失去它,也就失去了其學科獨立存在的價值。對我們語文教學而言,“字詞句篇,聽說讀寫”仍是我們教學的“抓手”,同時也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依托。舍此“抓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兒,關鍵的問題是你如何看待知識能力的取向。課改前曾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確定性,把知識技能視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東西,由此導致“內容本位”“教師中心”的課程體系。而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看成是凝固不變的東西,而是合理承認它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于人們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并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因而知識技能獲得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從而形成“探究本位”“學生中心”的課程體系。
周老師深諳此道,在每個教學片段開始,他都選擇了一個足以統領整體的知識點: “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課本”是全詩的“意象”所指,“綠色”是全詩的“詩眼”。這兩個知識點如果放在課改前,是“確定”而不容更改的,教師只要“告訴”,學生也無需思考。而在這兒,周老師卻把它作為僅供學生進行反思、質疑、批判、創造的“抓手”,目的是要讓學生自我開掘,發現“自己的課本”、尋找“心中的色彩”,力求在學生心理圖式和文本圖式之間架起一座互為融通的橋梁,以便和文本平等對話創造條件。于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自然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也可以觀照自己的主觀感受:“因為綠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還可以整理加工自己的語文積累:“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白色的”或索性是走入自己內心“認為大自然是彩色的”。教師的啟發引領、聯想推演,讓學生探究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自然。
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原來知識的意義被重新建構:“同一個大自然,各人的體會卻可以不一樣”,這是因為“現實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關系”所致;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別人的態度來反觀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別人,用作者的詩情來體悟人生;也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的閱讀心境一下子與文本的語境打通、連接甚而同化。對話的平臺已經建起,對話的語流必將暢通無阻。當老師帶領大家“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去體會他心中綠色大自然”時,詩中的聲音、色彩,定是自己能感受得到的聲音、色彩;詩中的早晨、黃昏,定是自己曾經走過的早晨、黃昏;詩中滿懷的豪情、寬廣的胸襟,定是自己正在揚起的理想風采。“綠色”雖然還是“綠色”,“課本”雖然還是“課本”,但“山已不是原來那座山,水也不是原來那個水”。“綠色”“課本”已經有了新的更深的含義,這是師生共同艱苦跋涉,奮力思考而得到的新義。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在這一意義的追索中得到了升華,同時,它又激勵著學生進入一個更新的閱讀期待,激勵著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對話平臺,俯瞰一個更加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