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株
【教學目標】
1. 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 聯系現實,探究寓意.
【重點難點】
1.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課時安排】
1課時.
設計方案一
【教學過程】
一. 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點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 請一位學生領讀課文《買櫝還珠》.
三. 學生討論,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解讀懂課文.
請同學上黑板寫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讓學生進行逐句翻譯,理解全文.
四. 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人物點評,多角度探究寓意.
爭辯: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對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鄭人"買櫝還珠"的舉動呢
五. 聯系現實,課外拓展.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買東西的話,作為消費者可以從這則寓言中得到什么啟示 假如你是個生產商,你又可以從中領悟些什么 推廣開去,這則寓言還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六. 學生歸納,談本節課的收獲.(從買東西一直到看一個人,都要看其本質的道理.)
七. 布置作業:發揮想象,撰寫《新買櫝還珠》.
設計方案二
一.導入
1,導語(出示《買櫝還珠》的自制教學掛圖,掛圖幽默詼諧,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
請同學們欣賞老師的這幅畫,猜一則寓言故事 (根據回答板書課題)咱們學過很多寓言了,誰還記得什么是寓言 (指答)嚴文井大師曾說過"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走過來時,卻突然變成了哲理,嚴肅認真".在《買櫝還珠》這個怪物中蘊涵了什么哲理呢,讓我們快來學習這則寓言!
2,了解作者
自讀注釋①后,問:(1),咱們曾學過韓非子的什么作品 《愚公移山》
二,讀文
注釋①中提到"櫝"指木柜,木匣,那《買櫝還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讓我們采用"五讀法"來學習這則寓言
〈一〉通讀
首先通讀課文(板書:通讀)
1,請大家大聲朗讀課文,做到"四不",不添字,不減字,不換字,不哽字.
2,在讀的過程中,你覺得哪個字音需特別注意
3,齊讀,注意讀準剛才同學說的這幾個字音.
4,老師不僅喜歡聽大家齊讀,還喜歡聽大家一個一個的讀.誰來試一下.
〈二〉解讀
1,請大家在通讀課文基礎上,再次自由讀文,利用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詞義,解讀文意(板書:解讀)可以跟你的同桌商討一下.
2,有沒有不能解決的詞句 提出來全班交流一下.
3,文中,你認為哪些詞句翻譯比較重要,提出來考一考同學.
4,誰能為同學們講講這個故事 最好加入自己的聯想和想象,盡量講的生動活潑.
5,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則故事
〈三〉評讀
出示投影:評讀
以你最喜歡的方式再次讀文,用"我認為 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概括人物形象.
(板書:評讀)
學生發言熱烈,各有見地,而且還展開了辯論,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如:
( 生1:我認為楚人是個主次不分,取舍不當的人,很可笑!因為他賣的是珠子,不是盒子,把盒子打扮的這么漂亮,結果珠子沒有賣出去,沒有達到實質的目的.
生2:我倒認為他是個很狡猾,很會蒙騙顧客的人!你想想珠子的價格有多高呀!是那個鄭人因小失大.
生3:這說明他善于包裝,精于商道,很有經濟意識,現代意識,知道"酒香還怕巷子深紅花還要綠葉扶".)
……
師小結:同學們發言真熱烈,見解真獨特!通過討論,我們看到楚人是一個精于商道,注重包裝,有藝術眼光,心靈手巧的人;鄭人既是一個大膽取舍,有獨到藝術品味,注重藝術享受的人,又是一個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只重表面,不重實質,有眼無珠,不識貨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