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如丹》教學設想--說課稿
至此,文章的前因后果,作者的運思過程,已大致分明。較之作家深厚的文化背景,精湛的藝術修養,以及創作時豐富復雜的心理情感活動,這里的解讀未免顯得過于粗陋,所以我制定了3個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理解重點詞語并能實際運用。
2.正確、流利、有感情熟讀課文,了解作者拍照經過,及作者由此帶來的感悟,體會天地與人世相通之處。 3.培養學生積累佳句、片段、體會語言的韻味。鼓勵背誦優美段落。
結合學生認知特點有了如下教學結構:激發興趣——質疑導向——探究體驗——感悟理解 ——拓展延伸。 經過實踐,發現通過本課文學習,對學生是頗為受益的。
課一開始我親切與學生談話交流引入秋天的環境,在談話中,老師為大家請來秋的使者,出示楓葉照片,請學生交流積累的描寫楓葉的古詩。隨即,問學生“讀了這些詩句,仿佛讓你看到什么?”給學生創設了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輕松的進入主題,又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始終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板書課題后,我再點題,讓學生初步知道“丹”指楓葉的紅色。
解題后,引導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邊讀邊感悟,自己初讀課文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并把有疑問的地方劃下來。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后,從學生的表情中我看到學生都讀得那么投入。隨之,進行初讀的感知交流,學生們紛紛表示體會到語言的優美,借此進行板書“美”。
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全班同學交流有疑問的地方,隨學生的問題,師生共同篩選如下幾個問題:為什么照片起名“秋之生命”、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為什么自然和人世處處相通。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同時根據學生的疑問,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然后統計后發現,全班學生對于第2個問題 “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普遍讀不懂,所以先引領學生再次走入文中,默讀,找一找楓葉和生命有什么聯系?楓葉的生命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不動筆墨不讀書”,為進一步理解楓葉生命的過程,讓學生拿出筆,用“——”劃出課文中做批注。有些學生圈點出重點詞語;有的學生劃下句子并寫了自己的理解。隨后,我期待著學生的多元感悟,學生們在讀讀——說說——感悟中收獲著自己的思維火花,有的學生抓住了“蟬鳴蛙噪、暴風驟雨、郁悶、熾熱”這些詞語,體會到夏天楓葉生長環境的重重考驗。而我就懷著欣喜的心情感悟著學生的感悟,及時給予評價,使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悅感。
學生們盡情感悟交流之后,我播放優美的季節畫面,讓學生欣賞綠的世界、丹的天地,體會散文的優美意境,配合鋼琴曲,我朗讀了2-5自然段,學生看的投入,我的情緒也由此迅速地傳染給了給他們,畫面結束后,學生們的閱讀熱情高漲,紛紛誦讀。此刻學生讀說的訓練環節已經對人與自然的相通之處有了獨特的感悟和理解,學生質疑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學生感悟人生與自然,我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由什么事情得到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從而進入下一部分課文的學習之中。這一部分的學習,重點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作者面對“掛滿一樹、鋪滿一地”的紅艷艷的美麗的楓樹,卻遲遲不肯拍照,總是覺得缺少了什么,而且在作者眼中,楓樹就像一個“凄苦的老人在垂頭無語”。我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學生恍然明白,原來年近六十的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候,已經把楓樹看成自己,他認為自己已經走如生命的秋天,所以心情如此凄涼和悲傷。這個教學難點解決之后,我又隨即抓住作者拍照時的變化,也就是小姑娘莉貝卡的出現的一剎那,讓學生細讀十一自然段,找到描寫莉貝卡動作的“蹦”、 “跑”、“檢”、“跳躍”、“哼”詞語,體會到莉貝卡的活潑和生動,也就是如此快的一瞬間,莉貝卡如同一片新生的綠葉,出現在作者的鏡頭之中,讓作者感受到強烈的生命力,仿佛生命得到了延續,秋天新的生命誕生了。由此,就可以讓學生明白“秋之生命”的深刻含義。又一個難點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