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學反思
我引導學生學習了《望月》一課,課后采訪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感受,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現狀,作如下反思:
一、文本與資料攜手:
月兒雖美,傳遞了人們的情感,但要讓五年級的學生細細體會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讓學生觀賞美麗的月色圖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出示關于詩、散文的閱讀理解方法,課外描寫月的詩句和散文,難點句子的理解,也有學生關于月的平時作文,課上給學生十分鐘時間閱讀資料,讓資料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幫助。課堂上聽到了學生朗讀教材的聲音和對圖片的贊美聲,也看到了學生在紙質教材上寫寫劃劃。
二、閱讀與表達相伴:
《望月》是一篇清逸空靈的美文,學生一遍遍地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齊聲讀、表演讀,反反復復地品味著,情之所至,拿起筆在文字旁邊的空白處,錄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誰說月亮無情?在小外甥的眼睛里,她是溫情的母親,輕撫著他的小臉,呼喚他從香甜的夢中醒來,去欣賞無邊的月色。月缺是詩,月圓是畫,月圓像眼睛,仿佛月亮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著頑皮的眼神和可愛的心思,喜歡偷看美麗的人間,喜歡和小外甥那樣的小人兒,同游同戲同交心;月缺是牙齒不齊的老爺爺咬剩的缺口的月餅,是害羞的半遮掩的少女的臉……月是畫家的靈思,更是詩人的情懷!小外甥的想象多么獨特而富有童趣!學生的朗讀與表達更讓我明白他們入情入境,和小外甥和月亮心心相印!
三、預設與生成共存:
在交流月色美這一部分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后再集體品讀。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小節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說不出好在哪里。經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體會母親、祖母的溫柔慈祥,體會安詳的意思。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并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講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是怎樣的剪影為什么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果然讀得投入、動情。在交流幻想美這一環節,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朗讀課文,找到描寫小外甥的幻想的句子,讀出他說話時的神態、語氣,最后讓學生放飛想象,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本以為學生需要引導才能體會,沒想到學生一下子就說,我點擊文字鏈接的圖片,原來圓圓的月亮遠看的確像眼睛,甚至還美美地讀了小外甥的三處想象,真是意想不到的順利啊。在討論你覺得月亮像什么時,學生思索片刻后很快就說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圓圓的月亮像大月餅,云層封鎖月亮像被缺牙的老太太咬了一口……
可以這樣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并沒有產生對小外甥的崇拜,他們覺得自己并不比小外甥差,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了一篇與課文一樣,有著優美月色、浩瀚古詩、鮮活幻想的屬于他們自己的《望月》,解讀文本,超越文本的境界,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