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1
一、談話引入
1、《西游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電視劇、動畫片可能人人看過好幾遍,書看過嗎?知道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誰嗎?能簡單說說這部小說主要講了什么?9(介紹作者、主要內容等)
2、在這部小說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談談你對孫悟空的了解。
我們大家對《西游記》很了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跟老師一起來讀讀原著,感受感受名著的魅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猴王出世》,了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出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感知
1、下面請同學自己讀讀課文,看能不能讀通讀順,碰上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桌討論。出示自學要求。
2、交流自學情況: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分哪幾部分敘述?
板書:出世──闖洞──拜王)
三、精讀課文
是呀,《西游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很大的功勞你覺得應該歸功于誰?(孫悟空)那這孫悟空到底是怎樣的一只猴子呢?請同學讀讀課文,讀了課文你覺得孫悟空是怎樣的一只猴子?要從文中找出依據并說明。
1、神奇:石猴的出世和生活。教學課文第一段。(出示:蓋自開辟以來……朝游峰洞之中) 體會神奇和小說語言的精煉。
2、勇敢:石猴探洞。體會動詞的作用。(出示:連呼三聲……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誰最先跳出來,可見石猴是……?(勇敢膽大)你還看出了什么?體會表示動作的詞。(本領大,身手不凡、機智、靈巧、敏捷等)
3、無私:水簾洞是個好地方,石猴卻沒有獨占,能與眾猴分享。
石猴跳入沒中,看到水簾洞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氣。”)指名讀。用一個詞來概括,真可以說是……(天造地設)。
老師還特地從原文中找到寫“水簾洞”的一段話,咱們一起來看看。(出示:翠蘚堆藍……渾然像個人家。)
4、聰明:眾猴進入水簾洞后猴性大發,戲耍玩鬧,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腦后,可此時的石猴卻相當清醒,只見……(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為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石猴的聰慧、機敏。他不僅有過人的勇氣與本領,還很有心計,天生就是做首領的材料。)
的確,這石猴不僅勇敢膽大,還為眾猴找到如此安身之處,眾猴怎能不拜他為王呢?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最后幾句話。齊讀: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遂稱美猴王。理解“拱伏無違”,從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
5、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
四、總結擴展
1、讀到這里,我們了解了猴王出世的全過程,不知同學有何話說?(人物精神、語言魅力、神奇等方面)
2、《西游記》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誰能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官封弼馬溫、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參果、過火焰山……)
是呀,這么多的故事,我們都可以去讀讀,看看名著是怎么表達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咱們也可以開一個《西游記》故事會。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2
一、課前交流
同學們,你們看過《西游記》么?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交流感受。(引出孫悟空)這節課我們要到文字中去感受一下孫悟空的風采,看看文字大師吳承恩是怎樣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滿光鮮的美猴王的形象。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讀讀議議,感受猴王形象,了解成王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
2.出示自讀提示:石猴是從哪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有關語句。
3.交流:
(1)石猴是從哪來的?誰能用書中的話來告訴大家。(學生交流第一段中的語句)這只猴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潑可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活無憂……)你能通過“讀”,來表現出他的性格特點么?(指導朗讀: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石猴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呢?有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學生描述。了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猴王的過程,你又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石猴?默讀2——4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寫寫批注,留下讀書的痕跡。
a 學生暢所欲言:活潑可愛、無私無畏、勇敢機靈、別有心機、善良無私、本領高強等。
b 再讀課文,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中可以看出他的這些個性、品質特點?
c 預設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里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何不拜我為王?”等語句。
指導朗讀:
⑴ 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① 讀到這里,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情景?
② 眼前的孫悟空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無畏,毛遂自薦,聰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 想象當時的情景讀一讀。
⑵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① 通過石猴的語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讀出猴王的個性特點。
三、學習語言表達。
1. 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刻畫出這只活潑可愛、神通廣大、豐滿光鮮的石猴的?請從“怎么寫”的角度談談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隨機指導朗讀。交流語言表達的方法:排比、對比、擬人、三字短句、對子、語言、動作的描寫。
2.師:這就是名著的魅力,經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讀到這里你又讀到了一只怎樣的時候?(自信、敢作敢為、心中有數)
四、總結提升。
同學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讀西游記,心中就有一千個孫悟空的形象,這只既可愛又聰明的猴子又經歷了哪些磨難才修成正果的,你還能從它身上學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從原著中找到答案。下課。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性格特點。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了解石猴從出世到稱王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讀語言,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動畫片《西游記》第一集猴王出世的短片和原著《西游記》一本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師生談話,引入新課。
1、師問:同學們,喜歡看《西游記》嗎?其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喜歡他?
2、《西游記》中這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如何成為猴王的?用自己的話描述一番。
3、生說完后,播放動畫片《西游記》猴王出世的短片。
4、導語:一直以來,我們是在看〈西游記〉,今天我們要來讀〈西游記〉。看到的是別人對《西游記》的理解,讀完之后,你一定會對《西游記》,對孫悟空有自己的理解。這節課我們就來讀原著《西游記》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板書課題并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看《西游記》可謂無數次,讀《西游記》倒是第一回,抓住這一點,引起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期待,為自主讀文作了很好的心理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大聲讀課文兩遍,將課文讀通讀順。(師指導讀得吃力的學生)
2、師生交流課文中難讀難懂的詞語,主要有以下詞語:
滾瓜涌濺、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石碣、鐫刻、天造地設、
力倦神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拱伏無違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參考:課文主要講了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的故事。
(設計意圖:雖然語言優美但是難懂的白話文更應該大聲地讀出來,這樣更有助于將課文讀通讀順。整體感知課文后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訓練概括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認為每篇課文都應該有這一項訓練。同時也檢測學生是否大體讀懂課文,為如何進行下一步教學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讀懂課文。
1、導語:本文語言精煉,有韻律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讀給你的同桌聽,并聯系你的生活積累,大膽推想這些句子的意思。(教師指導個別吃力的學生讀好句子,鼓勵學生們大膽去推想句子的意思。)
2、組織交流,引導品悟語言。
(1)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讀,指名讀,讀正確。
b、這個句子在寫法上很有特色,你發現了嗎?請再讀一讀。
(語言簡練,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
a、讀句子,圈出動詞。結合理解“伸頭縮頸、抓耳撓腮”。
b、采用對比的寫法。
c、朗讀句子。
d、模仿寫話。
(3)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a、石猴跳是怎樣跳進水簾洞?體會石猴進洞動作的輕巧。
b、朗讀體會。
3、將自己喜歡的句子下課后抄到積累本上。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讀懂課文。本文是白話文,不要求字字知其意,讓學生聯系生活積累大膽去推想能使學生快速讀懂課文。再者,推想是新課標提出的第三學段所要達到的一項閱讀目標,這一課,正好訓練了這一能力。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品悟本文的語言美,培養閱讀白話文的語感,積累優美的語言。)
二、分析石猴形象,交流原著和動畫片的不一樣。
1、我們了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相信大家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用四字詞語說說。
(活潑可愛、勇敢無畏,毛遂自薦,聰明伶俐,身手不凡……)
2、課文和我們看到的動畫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如:石猴救小猴子這一情節課文中沒有,群猴跳進水簾洞后占灶爭床這一情節動畫片中沒有,石猴稱王這一情節動畫片和課文不一樣……)
3、動畫片是導演根據原著,帶著自己的理解來拍攝的。那么,假如要你來拍猴王出世,你會怎么拍,側重點在哪?(學生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拿出一個方案)
4、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有了大量的讀作鋪墊,體會猴王形象可謂是水到渠成。讓學生用上四字詞語概括,既檢測了學生的詞語積累,又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理解。原著和動畫片進行比較,使學生得出每個人對作品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再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拍猴王出世,進一步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推薦讀《西游記》原著,激發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
出示《西游記》原著:同學們,這就是《西游記》原著,作者吳承恩,課余時間一定得好好讀讀這本書,讀完之后,你對《西游記》,對孫悟空、唐僧等人都會有新的感受和理解的。讀的過程中,別忘了把喜歡的詞句積累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引領學生走進原著《西游記》,去閱讀,去感悟,去理解,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所以這一環節必不可少。)
板書設計:
14、猴王出世
活潑可愛
勇敢無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薦
聰明伶俐
——尋源稱王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聰明,勇敢的特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漢語有區別,因此,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而《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燦爛的瑰寶,是學習祖國語言的典范.教學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讀書的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激發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
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
1,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已查找資料,自學課文,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并靠自己弄懂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通過朗讀,加深對古典文學的認識.
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繼續練習引導學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石猴"勇敢頑強,一心想著大家的品質,從中受到教育.
2,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像力.
教法,學法
-教師教法
導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合作交流與讀,議,想結合
重點,難點
重點: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品質.
難點:讀通讀懂句子,培養閱讀古典小說的語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談話引入.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板書課題.)你們知道猴王是誰嗎 (孫悟空)你們喜歡孫悟空嗎 為什么
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你們是從哪里了解到這么多的 (電視劇《西游記》)
那你們讀過吳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記》嗎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來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設計意圖】
學生對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課題簡潔,省時,能更快的把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導語: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初步讀了課文,你覺得這篇課文與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有何不同 (語言上不同,難讀,不好懂)
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再次學習課文.老師相信這點困難一定難不倒你們,你們一定能做得很好.(出示自學要求)
1,出示自學要求:
(1)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找出自己讀不懂得詞語,句子,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解決.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
【設計意圖】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本來讀通課文及理解生詞,都是可以在預習時完成的.但基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首次接觸古代的白話文,難度過大,所以課上在讀通,讀懂課文上要多花一些時間,多下一些功夫.
2,小組內檢查自學情況.
導語:剛才,同學們學習得都特別認真!下面讓我們在小組內檢查一下自學的效果吧!
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文,糾正錯誤讀音,然后組內交流不懂的詞語和句子,并由組長把發現的問題整理出來.我們要比一比哪個小組學習得最認真,學習的效果最好
【設計意圖】
這篇課文比較長,如果把讀課文及檢查生字詞都安排在全班集中解決,會大大降低檢查的覆蓋面,也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這些內容都放在小學組內完成,由小組長負責.這樣,才能使全班學生一齊動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權的過程中,使小組長的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
3,組長匯報自學情況.
下面,我們請小組長匯報一下,你們剛才檢查自學的情況.注意說時要有條理,把出現的問題說清楚.(為節省時間,只請一兩名說即可)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既可以使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理清課文的順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
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樣出世的 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圍繞這個問題,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
此環節在于使學生整體了解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精讀分析,組內討論,全班交流.
默讀課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樣的猴子 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可簡單寫上自己的批注.
【設計意圖】
語文課文的學習不在于問題提得多,概括面廣,而應簡化課堂的教學步驟,給學生留有空間,讓學生有時間讀書,思考,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精讀分析"環節,我只設定了一個問題,而用這一個問題帶動起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學習.
導語: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個猴王,吳承恩是怎樣寫的呢 讓我們再來看看小說.
出示問題:默讀課文并思考: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 從文中找出依據并說明,可適當寫批注,圈點,留下讀書的痕跡.(學生自學后在小組內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1,結合第一自然段,說說石猴出世很神奇.
品味語言:讀第一自然段,從第一自然段的語言描寫中體會石猴出世的神奇.
2,結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樂,也從中感悟出石猴很愛交朋友.
品味語言:
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關內容.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讀一讀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樣的猴子 學生加上自己的想象說一說.
(2)高聲朗讀此句,試著讀出石猴的快樂,自由.指名讀.
(3)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你發現這句話有何特點 (排比句)
(4)品味語言,再讀此句,注意讀出節奏和韻味.
(5)你讀到一只怎樣的石猴 寫在句旁,做閱讀批注.(活潑可愛,友善,頑皮可愛,有親和力)
(6)小結:就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只頑皮可愛的石猴.語言和內容高度融合,就叫經典.
【設計意圖】
學習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在讀中感悟古代白話文語言的特點,體會名著的語言魅力.
3,結合第三自然段,體會石猴勇敢,勇于承擔責任.
品味語言:
投影出示:"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1)讀此句,你讀懂了什么 (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險)
(2)體會情感,再次讀句,指名讀.
4,結合第四自然段,體會石猴動作敏捷及不自私,樂于與他人分享的特點.
品味語言:
a石猴是怎樣跳入洞中的
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動詞:瞑,蹲,縱,跳.
(2)從這些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石猴動作十分敏捷,本領過人)
b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簾洞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氣."指名讀.
用一個詞來概括,真可以說是……(天造地設).
從這一段的描寫中,你體會出了石猴怎樣的特點 (不自私,樂于與他人分享)
【設計意圖】
在交流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說出相關內容,做到"潤物無痕",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體會學習的樂趣,而不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5,結合第五自然段,體會石猴聰明,有大將之風.
眾猴進入水簾洞后是怎樣的表現
投影出示:
"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1)讀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學生讀句后,加上想象說一說.
(2)再次讀此句,品味語言,讀出韻味,體會古代白話文語言的概括性.
眾猴猴性大發,戲耍玩鬧,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腦后,可此時的石猴卻相當清醒,石猴是怎樣說的呢
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為王 "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石猴的聰慧,機敏.他不僅有過人的勇氣與本領,還很有心計,天生就是做首領的材料.)
的確,這石猴不僅勇敢膽大,還為眾猴找到如此安身之處,眾猴怎能不拜他為王呢 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最后幾句話.
齊讀:"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遂稱美猴王."
理解"拱伏無違",從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 (眾猴對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從)
【設計意圖】
此句也是名著中極為經典的語句之一,充分體現出了猴子好玩耍的特點,是學生感悟名著語言的好機會.
四,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1,同學們,學習了課文,你覺得你對孫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嗎 這是誰的功勞 你覺得名著與影視劇的區別在哪
2,《西游記》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誰能說說你還知道哪些 (官封弼馬溫,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參果,過火焰山……)
是呀,這么多的故事,我們都可以去讀讀,看看名著是怎么表達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樂在其中有所獲.
【設計意圖】
此問題與引入時"你為什么喜歡孫悟空 "相照應,在前后對比中,更能體會出名著的魅力是影視劇所不能替代的,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欲望.
五,作業布置.
1,積累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2,課下讀一讀《西游記》原著中的其它故事.
【設計意圖】
作業設計既體現了基礎知識與拓展延伸的不同層次,又體現了語言積累與能力培養的不同要求,同時能滿足各個層面學生對作業的需求.
板書設計
21,猴王出世
出世神奇 勇敢
仙石迸裂—— 自由快樂 無私 ——尋源稱王
身手不凡 聰明
課前預習,保證質量.
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一些語句和現代文有區別,課前布置查閱有關資料,盡可能弄懂一些字,詞的基本意思.
讀為主線,讀,議,想結合,感受形象.
拓展回顧,總結延伸.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5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聽到你們背詩,我感到特別的親近,因為我和你們一樣,也特別地喜歡詩。無聊的時候,我讀讀詩;煩惱的時候,我要讀讀詩;高興起來,也要朗誦兩句詩。
師: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浩瀚如海,詩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家熟悉嗎?
師:看過《西游記》的請舉手?看過《西游記》原著的請舉手。作者是誰?你說。
師:三百多年前的人你都知道。看過改編版的請舉手?看過電視連續劇的請舉手?動畫片?電影?(生舉手)
師:看樣子你們非常熟悉,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喜歡的不能再喜歡了。下面,老師就和大家來回味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好不好?
(播放動畫片《西游記》)
師:會唱嗎?會唱就唱出來。
(生觀看動畫片)
師:喜歡嗎?
師:知道你們喜歡。我想問問,你們最喜歡西游記里的誰?
師:有不喜歡的嗎?這個作品里不喜歡誰?
(生沒有)
師:都喜歡,是吧?看樣子孫悟空真把您們迷倒了。好,那同學們,我們都喜歡孫悟空,孫悟空是從哪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呢?今天老師就大家一起學習《西游記》當中的第一個故事,好不好?
上課!
一、指導學生讀閱讀提示
1、師:看老師寫課題。
(師板書課題。)
2、師:齊讀課題。
3、師:課題后面有個小1,表示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解,這篇文章有很多注釋,幫我們更好的讀懂它。你們預習了嗎?
4、師:誰能說說你所預習的?
5、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前面有一個閱讀提示,閱讀提示里有這樣兩個問題,你注意了嗎?快速瀏覽課文。
出示:閱讀提示
a.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b.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二、學習石猴是從哪來的
1、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地方畫出記號。
師:好,同學們我們來交流一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文章中的話來告訴大家?
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suì)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2、師:簡單的說這個石猴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
3、師:它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用自己的話來說。
4、師:說的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又能安然無恙的出來,成就了他當王。讀完這里,這石猴又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5、師:一蹦,蹦出一個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這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的留在了我們的腦海里。那么,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語言把他寫下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的、放聲地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6、師:同學們讀書姿勢特別好,讀書的聲音也好聽,哪一句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7、師:你有同感的舉手,請舉手。一起來讀讀,看屏幕讀吧!。
幻燈: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8、師:讀這樣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9、師: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快樂老家,自由天堂。誰再來讀一讀,讀出他的快樂來,讀出他的自由來。
10、師:同學們,請你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從怎么寫的角度你發現了什么秘密?(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11、師:能讀給大家聽嗎?
幻燈: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12、師:同學們,剛才這位同學發現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兩個排比句。
13、師:看看,作者吳承恩在寫石猴遣詞造句上非常講究,里邊有很多秘密。你發現了一個。讀一讀,你還能發現什么?
(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每句話都是三個字,前邊的字是動詞,后兩個字是名詞。)
14、師:是不是一個大發現?如果把句子讀出來,應該是什么樣的節奏呢?
15、師:很活躍,要讀得有激情。誰能讓石猴在你的聲音里跳起來,動起來?
16、師:剛才的短句,三個字,跳躍的節奏讓我們的石猴在字里行間跳起來,動起來了。繼續讀,你還有什么發現?
幻燈: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17、師:你有什么發現嗎?這是第二個發現了。是隨便排列的嗎?
(前兩個字是動物,后面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8、師:這些動物是猴子的——
19、師:有一個“蟲”,這個蟲不是咱們玩的毛毛蟲,是昆蟲嗎?是長蛇。誰是石猴的朋友?
(狼蟲、虎豹、獐鹿、獼猿。)
20、師:這是一只怎樣的石猴呀?請你把它讀出來?誰來試試?
17、師:同學們,往下讀,更有意思了,試試看,你又發現了什么?
幻燈: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1、師:就像一幅對聯,我們來對對。夜對——
生:朝
師:宿對——
生:游
師:石崖之下。
生:峰洞之中。
22、師:誰能讀出這樣的石猴?
23、師:連起來成長句子,你還能讀好嗎?
師:讀得特別好,我們一起讀,我起頭,你們下接。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
(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4、師:讀到這,你讀到一只怎樣的石猴呢?在這個句子旁邊寫下你的理解。把你認為關鍵的詞語記下來。自己寫自己的,我來了解一下。
25、師:自己寫自己的,老師也寫了一個,(板書:頑皮可愛),同學們,寫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很有節奏,活潑跳躍,就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一只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融合,就叫做經典。
三、學習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1、師:下面,就青大家看第二個問題,讀——
幻燈: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
2、師:請你抓住一二個關鍵的地方進行研讀。用心體會語言的一體,,并做上記號。待會兒我們交流。
(我找到這一句:“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首先,我感覺到吳承恩在寫這里的時候,是用了擬人的手法,猴子不會說人語的,但是他把這種手法用到了猴子的身上,猴子活靈活現。再加上“他瞑(míng)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中,“縱”,把石猴的動作寫得十分生動。)
3、師:你和我找的是一樣的,真不錯。誰也讀了這句話舉手?我們一起來讀讀,也來感受感受。連呼了三聲——
4、師:剛才他說的非常好。我建議大家讀讀猴子的語言,猴子的話,誰再來讀?
5、師:你們發現了什么了嗎?
6、師:從字上看,他寫的非常的?
7、師;換一種寫法,能有這樣的感覺嗎?變成“我進去吧”,讀讀。
8、師:再讀課文里面的句子。
9、師: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相差幾個字。
10、師:同學們像這樣的描寫石猴的語言,還有很多。再讀讀。誰讀到了?
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11、師:同學們,什么是“大造化”?
12、師:不用受老天之氣了,怎么讀它呢?
13、師:還有嗎?
眾猴把他圍住,問道:“里面怎么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
14、師:請你關注這個“都”字,再建議加上動作。就讀石猴的話。
15、師:像個猴王的樣子。同學們,讀到這里,你又讀到了怎樣的石猴呢?請你把你的理解再寫到相應的句子邊上。
四、總結并揭示如何讀經典
1、師:每個人都讀到了自己心中的猴王。老師也寫了,(板書:敢作敢為)同學們,我們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僅僅是一只猴子,更像一個人,他敢作敢為、智慧超群。走進《西游記》,你會更強烈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廣大,神意出眾。喜歡這樣的猴王不需要理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在這篇經典中,語言的珍珠隨處可見,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挑選自己認為最經典的背一背。
師:我想上了這節課,大家一定發現了,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么,還要注意是怎么寫的。讀——
幻燈:“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對于大多數人卻是個秘密。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靈通、迸裂、避暑、楷書、造化、頑劣、明明朗朗、喜不自勝、天造地設、伸頭縮腦”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及小說《西游記》。
2.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實在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設計:
一、漫談“悟空”,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游記》,在這部小說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物?(孫悟空)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
2.同學們,這個嫉惡如仇、英勇無畏、而又極具反抗意識的孫悟空從哪兒來?又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猴王出世》,了解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孫悟空是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學生通過電視、書籍已經對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談悟空引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讀通語句
1.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師生交流。
2.交流自學情況,匯報難懂的字詞和和句子,教師引導學生大概了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
石竅:石頭邊隙。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無違:伏在地上,朝上禮拜,沒有違抗的。
抓耳撓腮:亂抓耳朵和腮幫子。形容焦急、忙亂或苦悶得無計可施的樣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
“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
(使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
[古代白話文,學生讀起來有一定困難,理解起來更是吃力,不要求學生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即可。]
三、默讀課文,感知內容
1.同學們,默讀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不僅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課文內容。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通過讀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討論
(1)課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2)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自主交流,教師相機引領。
預設交流:
①明白了石猴是從哪里來的,課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話介紹了石猴的來歷。
②懂得了石猴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是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里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橋頭要求眾猴信守承諾拜他為王等語句感受到的。
[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講述了石猴成為美猴王的過程,其中有些關鍵語句在學生的交流中相機指出,以便了解事情發展的脈絡,為用自己的話復述做準備。]
四、品讀課文,細節中感悟“悟空”形象
1. 明白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過程,你對這個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嗎?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悟空的認識,活潑可愛、無私無畏、敢作敢為等)
2.再讀課文,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中可以看出他的這些個性、品質特點?
3.交流,指導朗讀
(1)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a.讀到這里,聯系你平時在電視中看到的孫悟空,說一說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情景?
b.眼前的孫悟空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無畏,毛遂自薦,聰明伶俐,身手不凡……)
c.想象當時的情景讀一讀相關語句。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a.通過石猴的語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b.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美猴王的個性特點。
五、復述課文,感悟寫法
1.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
2.比較課文的敘述和我們的敘述有什么不同之處?感受古代白話文的語言簡練、概括,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淺顯、易懂。
六、置留作業,鼓勵閱讀名著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夠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接觸到了四大名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你也可以讀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學們有一個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寫批注,也可以在日記本上寫出讀后的感受。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芝、獐、獼、禽、瞑、竅”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猴王無畏的性格。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是第三組的第五篇課文,是古典小說《西游記》中的一個片段,課文敘述了石猴的一段經歷。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2、教學重點、難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準備】錄音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興趣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孫悟空,那么你們知道,在最初時,他是怎樣出世,又是怎樣成為花果山美猴王的嗎?今天就請同學們學習《西游記》第一回中的一個片段──《猴王出世》。
二、“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放課文錄,學習有感情的朗讀。
1、組織交流。
2、小組內交流:猴王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可充分的說,相互補充。
(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導學生互相啟發,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4、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和老師聽。
先說說為什么喜歡,再讀,讀后師生評議。
5、學生讀時,引導學生讀好半文半白的句子,讀出猴子的頑劣和石猴的膽大,敢做敢說。
6、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7、抄寫喜歡的句子或詞語。
三、課外拓展美猴王如何學得一身本領、怎么會跟著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呢?請同學們讀讀《西游記》,語文活動課中講給大家聽。比一比誰讀得認真,誰讀后收獲大。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2、搜集有關孫悟空的資料。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生活情況
山澗源頭:發現水簾洞
拜石猴為王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8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而《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燦爛的瑰寶,是學習祖國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喜歡讀、樂意讀的好書。教學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讀書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激發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靈通、迸裂、避暑、楷書、造化、頑劣、明明朗朗、喜不自勝、天造地設、伸頭縮腦、抓耳撓腮”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性格特點。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古典小說的語感。教學重點:
了解石猴從出世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讀語言,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及小說《西游記》。
2.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實在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流程:
一、 談話,揭示課題。
1、《西游記》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記》中,你最喜歡誰?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
2、這就是神通廣大,無人不曉的孫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讀通課文。
1、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所以有些句子會覺得不好讀,不好懂。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交流自學情況,說說自己通過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現在還有什么不懂的?教師引導學生大概了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 石竅、 圍圓、 與狼蟲為伴
拱伏無違、抓耳撓腮、力倦神疲、序齒排班、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讀通并理解)
三、自主學文,感悟猴趣。
1、讀閱讀提示,給我們提出什么要求?
2、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與同桌交流一下。
4、組織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來的?先找出課文中的句子,朗讀感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相機板書出:仙石迸裂。
(2)這只快樂的石猴是如何成為猴王的?
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內容的句子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板書:尋源稱王。
四、學習語言,欣賞美文。
1、同學們,石猴出世并成王,這一經過很精彩,課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優美。請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想想為什么喜歡。
2、組織交流,引導品悟語言。
(1)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讀,指名讀,讀正確。
b、這個句子在寫法上很有特色,你發現了嗎?請再讀一讀。
(語言簡練,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
a、讀句子,圈出動詞。結合理解“伸頭縮頸、抓耳撓腮”。
b、采用對比的寫法。
c、朗讀句子。
d、模仿寫話。
(3)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a、石猴跳是怎樣跳進水簾洞?體會石猴進洞動作的輕巧。
b、朗讀體會。
五、小結,感悟特點。
1、我們了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相信大家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用四字詞語說說。
(活潑可愛、勇敢無畏,毛遂自薦,聰明伶俐,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敘的只是孫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說《西游記》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游記》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學們講的這些都是他協助唐僧取經的路上的故事。孫悟空能協助唐僧成功取經,這與他的特點分不開。再一起讀這些詞。
六、拓展延伸,激發積累欲望。
1、《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語言非常優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有名的語句,并想想美在哪?
2、從19世紀開始,《西游記》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于世,受人們喜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西游記》,準備好召開一個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題曲,師: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這一課吧!
板書設計:
21、猴王出世
活潑可愛 勇敢無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薦 聰明伶俐 ——尋源稱王
身手不凡 ……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9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鼓勵學生課前收集資料,互相交流。并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這篇略讀課文是古代白話中,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一心想著大家的品質,并從中受到教育。
3、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了解課文的背景資料,準備重點語句的課件。
學生準備:有條件的學生閱讀《西游記》。
(四)教學流程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①引導談話:《西游記》大家都看過吧。在這部小說中,你最喜歡誰?
②進一步引導:孫悟空是一個怎樣的人?
③引入: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一過程。(板書課題)(圍繞孫悟空展開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①讓學生自讀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勾畫不明白的地方。
(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
②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主要是字詞方面的),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重點指導:“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個序齒排班”
(本文文字稍顯晦澀,在疏通文章上教師需給學生提供更多幫助。)
3、細讀課文,了解孫悟空成為美猴王的經過。
①提問:石猴是從哪里來的?起初他過著怎樣的生活?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了解石猴的來歷。)
②指導分析石猴成為美猴王的過程,探討從中體現了他怎樣的特點。
(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感悟人物品質。)
重點指導下列語句:
(1)“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2)石猴笑道:“真是個我們安身之處。里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4)指導讀重點語句。
(5)指名復述石猴成為美猴王的經過。
(由關鍵語句感受石猴成為美猴王的經過,抓住描寫人物動作、語言、行為的語句體會人物特點。)
4、品味語言。
①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勾畫自己喜受的句子,反復朗讀。
②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引導其感受白話文獨特的語言美。
(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對古典名著的興趣。)
5、作業設計
①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瞑目: 遂有靈通之意:
報男挈女: 抓耳撓腮:
②石猴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6、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無私無畏 勇敢頑強 身手不凡 當仁不讓 敢作敢為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讀12個字。
2、通過默讀能夠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說說這個故事,了解《西游記》中美猴王的來歷。
3、能夠從課文中摘抄自已喜歡的語句。
【教學重點】了解《西游記》中美猴王的來歷。
【教學難點】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教具】課本彩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都看過動畫片《西游記》,它是根據長篇小說《西游記》制作的。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西游記》,對原文沒有任何改動,保留了明代白話小說的風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本文。
二、講授新課
1、學生自學課文(15分鐘):
⑴ 劃出課文中的認讀字詞。
⑵ 默讀課文,想想課文里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講的是什么內容?
2、學生互相交流(5分鐘):
有針對性指導。
針對自學中的問題,學生互相交流看法。
3、課堂反饋:
提示:每段寫誰?(石猴)。寫什么?小結:
分析小說特點:
⑴ “有半文半白”的感覺。
⑵ 有些語言十分鮮活有生命力。如第一自然段寫石猴生活的語句如歌似賦,讀起來瑯瑯上口,頗有韻律之美。
① 讀一讀課文中的認讀字詞。
② 練習朗讀課文。
③ 說說課文中有幾個自然段 每段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
4、課堂練習:
說明學習目標:
⑴ 說說石猴從哪兒來有,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⑵ 畫出你喜歡的句子(至少3句)
⑶ 背一背。
三、課堂小結與檢測
1、談談你喜歡的收獲體會,感覺。
2、默寫你喜歡的語句(最少一句)。
四、課堂練習
1、《西游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 )
2、《猴王出世》共有4個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第二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第三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3、解釋詞語:
提男契女、鍥、序齒排班。
五、作業
1、摘抄你喜歡的句子(至少3句)。
2、《觀看勇收熊黑怪》。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主要寫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9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古代白話文的特點,體會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用精讀、略讀、默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結合有關語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性格特點。
2.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重難點分析:
本文的重點是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利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供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無法容納的學習內容,突破傳統教學以“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狹小范圍。另外,用精讀、略讀、默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結合有關語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點。
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系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想象后說一說,說后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這篇課文雖內容比較淺顯,是一篇古代白話文,但有些詞語還是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課前可布置學生查閱字典或者相關資料,盡可能弄懂一些詞語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課文中有些詞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培養閱讀古典小說的語感。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實在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過程與設計說明:
第一課時
一 、漫談“悟空”,揭示課題
(一)播放《西游記》的片頭曲。學生邊聽邊跟著唱。
(二)師:這首歌是那部動畫片的片頭曲?(生答:《西游記》)你們最喜歡《西游記》里的誰?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
(四)過渡:我們都喜歡孫悟空,那么孫悟空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現在,讓我們掀開這一部曠世名著的第一頁,學習第一回中的一個小故事——猴王出世(板書課題,指導“猴”字書寫)。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找出最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決。
(二)交流自學情況:匯報難懂的字詞和句子,教師引導學生大概了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
(三)指名開火車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正音。
(四)快速瀏覽課文,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
1.石猴是怎樣出世的?
2.石猴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生瀏覽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師:交流一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課文中的話說出來?
(生讀文中句子)
師:簡單的說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認為這是一只普通的猴子嗎?
預設:
生:這是一只很神奇的猴子
生:這是一只吸收了天地之精華的猴子。
……
師:它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預設:
生:找到水源和安身之處,簡單的說是憑自己的本事成為猴王的。
生:跳進去,又能出來。
……
師:讀完這里,這時候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
生:勇敢
生:勇敢無畏,一心為公
生:勇敢,有自信
……
(五)交流: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簡要的復述一下文中所講的故事嗎?
四、小結:剛才,我們一起讀了《猴王出世》這個故事,了解了我們喜歡的孫悟空的來歷,你們喜歡這個故事嗎?是啊,吳承恩的故事寫得真好,塑造了這樣一個栩栩如生,吸引了一代代讀者的美猴王形象,真不愧為經典名著。那么,他具體是怎樣寫的呢?經典的魅力究竟體現在哪里呢?我們下節課再來體會。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體會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四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2、用精讀、默讀、寫批注等方法,結合有關語句了解石猴“頑皮可愛、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性格特點。
3、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讀了《猴王出世》這篇課文,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二、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經典魅力。
(一)細讀描寫“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語句,感受石猴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頑皮可愛的特點。
師: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個猴王。吳承恩是怎樣寫的呢?經典的魅力究竟體現在哪里呢?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走進文本,領略其中的奧妙。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讀)
1.提問:你覺得哪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預設:
生:采山花,覓樹果……
師:有同感的舉手,一起來讀讀。
出示: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1)讀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預設:
生:看到石猴活蹦亂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2)從這樣的畫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樂和自由
2. 師:讀著這段文字,石猴的快樂自由同學們都體會到了,那么,吳承恩是怎樣把石猴的自由和快樂躍然紙上的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這段話中運用的語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讀)
3. 交流,師生共同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
預設:
師:你們發現作者寫法上的什么特點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辭?你能讀給大家聽嗎?
(生讀)
師:看看,寫石猴的遣詞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
師:這樣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發現了排比句的什么特點?
生:每一句字數相同
師:從每一個小短句所寫的內容來看呢?(都在寫它的食物)簡單說這四句就是在寫一個“食”字,內容是有關聯的。再看看句子的結構是不是相同的?(都是一個動詞后邊跟著動作的對象。)
師:再看這一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特點?
(出示句子:“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師:自己讀一讀這兩組排比句,讀的時候用心體會:應用排比修辭的句子讀起來有什么特點?
(生讀)
師:大家有什么發現?
生:讀起來很有節奏
生:讀起來順口
師:對,這就是排比句的特點,恰當地使用排比,讀起來節奏鮮明,朗朗上口,而且,讀著這樣的句子讓我們頭腦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來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讀把石猴的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嗎?
(指導學生讀這兩組排比句)
師:往下讀,更有意思了,你又發現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讀)
師:大家都讀過古詩,老師考考大家對“對子”的本領。夜對——
生:朝
師:宿對——
生:游……
師:這讓你想起了我們學過的什么?(對聯)對了,這句話運用了對偶句式,作者用這個句子在交待石猴生活中的什么?(住)誰來讀讀這兩句?
(生讀)
師:前面作者分別交代了石猴生活中“食、住、交友”方面的情況,看看作者最后這兩句跟前面的內容有什么關系?(總結)
師:先分著講石猴生活中一些具體的情況,再進行總體性的概括,這樣就能讓我們頭腦中既有具體的細節性的畫面,又有對石猴生活的整體印象。你看,吳承恩的寫法是不是很巧妙?我們的寫作中有時候寫人物,或者寫場面都可以借鑒這種寫法。
4. 合作朗讀,讀出句子的節奏和韻律。
師:誰能連起來讀讀這一段話?
(生讀)
師:讀得特別好,我們一起讀,我讀前面
(生接讀)
5.在句子旁邊,做閱讀批注。
師:讀到這里,你讀到一只怎樣的石猴呢?在這里寫下批注。
(生寫批注)
師:自己寫自己的,我來了解一下。
師:老師也寫了,(板書:逍遙自在、無憂無慮),就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一只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石猴,語言與內容高度融合,這就叫做經典。
(二)細讀描寫“石猴成王”的語句
1.(出示閱讀提示:課文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品讀3—5自然段,尤其要關注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語句。在你認為寫得出色的語句旁做上批注。(學生自學)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對比品讀。
師:我看同學們都有收獲,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預設:
生:“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用 “跳”字,把石猴的動作寫得十分生動。
師:誰也劃了這一段?我們一起來讀讀。
師:我建議大家讀讀猴子的語言,誰再來讀?
生:“我進去,我進去!”
師: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師:換一下,變成“我進去吧。”
生:感覺到強人所迫。
生:猶豫不決。
生:被逼進去的。
師:再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讀)
師: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幾個字。
師:還有哪里?再讀讀。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師:什么意思?
生:運氣。
師:不用受老天之氣了,怎么讀它呢?
(生齊讀)
師:還有哪里?
生:沒水,沒水
師:建議加上動作。
(生加動作讀)
(生加動作,齊讀)
4.結合“石猴成王”這一部分的品讀寫批注。
師:讀到這里,你又讀到怎樣的石猴呢?把批注寫到邊上。
生:有勇氣,毛遂自薦。
生:大膽。
生:勇敢,為大家著想。
師:付老師也寫了,(板書:勇敢頑強、無私無畏)我們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個人。走進《西游記》,你會感覺到他是一個神,喜歡這樣的猴王不需要理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三、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是的,孩子們,《西游記》之所以被奉為經典,原因之一就是它用優美形象的語言塑造了這樣一個光彩照人的“美猴王”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出示:“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對于大多數人卻是個秘密)
生齊讀。
師: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愿同學們一生與經典相伴!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簡析】
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而《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燦爛的瑰寶,是學習祖國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喜歡讀、樂意讀的好書。教學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讀書的意識。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讀讀記記“靈通、迸裂、避暑、楷書、造化、頑劣、明明朗朗、喜不自勝、天造地設、伸頭縮腦”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及小說《西游記》。
2、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實在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設計】
一、漫談“悟空”,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游記》,在這部小說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物?
(孫悟空)
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
2、同學們,這個嫉惡如仇、英勇無畏、而又極具反抗意識的孫悟空從哪兒來?又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猴王出世》,了解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孫悟空是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學生通過電視、書籍已經對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談悟空引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讀通語句
1、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師生交流。
2、交流自學情況,匯報難懂的字詞和和句子,教師引導學生大概了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
石竅:石頭邊隙。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無違:伏在地上,朝上禮拜,沒有違抗的。
抓耳撓腮:亂抓耳朵和腮幫子。形容焦急、忙亂或苦悶得無計可施的樣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
“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
(使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
古代白話文,學生讀起來有一定困難,理解起來更是吃力,不要求學生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即可。
三、默讀課文,感知內容
1、同學們,默讀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不僅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課文內容。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通過讀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討論:
⑴ 課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⑵ 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自主交流,教師相機引領。
預設交流:
① 明白了石猴是從哪里來的,課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話介紹了石猴的來歷。
② 懂得了石猴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是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里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橋頭要求眾猴信守承諾拜他為王等語句感受到的。
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講述了石猴成為美猴王的過程,其中有些關鍵語句在學生的交流中相機指出,以便了解事情發展的脈絡,為用自己的話復述做準備。
四、品讀課文,細節中感悟“悟空”形象
1、明白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過程,你對這個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嗎?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悟空的認識,活潑可愛、無私無畏、敢作敢為等)
2、再讀課文,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中可以看出他的這些個性、品質特點?
3、交流,指導朗讀:
⑴ 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① 讀到這里,聯系你平時在電視中看到的孫悟空,說一說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情景?
② 眼前的孫悟空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無畏,毛遂自薦,聰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 想象當時的情景讀一讀相關語句。
⑵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① 通過石猴的語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美猴王的個性特點。
五、復述課文,感悟寫法
1、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
2、比較課文的敘述和我們的敘述有什么不同之處?感受古代白話文的語言簡練、概括,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淺顯、易懂。
六、置留作業,鼓勵閱讀名著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夠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接觸到了四大名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你也可以讀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學們有一個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寫批注,也可以在日記本上寫出讀后的感受。
【練習設計】
1、把下面兩個片斷多讀幾遍,用自已喜歡的符號畫出描寫動作的詞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⑴ 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神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石猴能成為美猴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給你機會,你是樂意做美猴王還是只做眾猴中的一員,請暢談你的想法。
【教學建議】
1、這篇略讀課文雖內容比較淺顯,但是一篇古代白話文,課前可布置學生查閱字典或者相關資料,盡可能弄懂一些詞語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課文中有些詞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沒有必要。
2、在學生讀通課文后,要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通過默讀你知道了什么?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這些淺顯的問題學生能夠讀出來。
3、對于“西游記”故事,學生大多并不陌生。這部帶有童話色彩的神話小說,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鮮明的人物形象,備受兒童喜歡。學完課文后,可開展語文活動,讓學生把從書中讀到的、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西游記故事,講給大家聽。在進一步體會孫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時,激發學生課外讀好書、讀成本的書的興趣。
【補充資料】
《西游記》中國古典神話小說,是一部規模宏偉、結構完整、用幻想形式來反映社會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全書共一百回,分為三部分:一至七回寫孫悟空花果山稱王和大鬧天宮;八至十二回寫取經的緣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寫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所經歷的八十一難。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這部帶有童話色彩的神話小說,重點塑造了孫悟空這個大膽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話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宮、地府的統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風喚雨。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