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精選14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1
課時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2、學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教學過程:教學環節達成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由課題導入,了解題意及詩人。激發學習興趣,引入新的古詩。1、揭示課題,讓學生讀題,并讓學生說說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釋詩題:(寫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樓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寫的詩。)3、知詩人:作者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4、教師簡單出示圖片:介紹望湖樓及詩人蘇軾并范讀題目,學生再次讀好題。 讀題,并解題。注意理解“書”就是寫的意思。聽教師簡單介紹詩人蘇軾并范讀。二、初讀指導。 讀通順這兩首古詩。對詩文有初步的印象。1、出示古詩: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2、標出停頓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問語。3、檢查自讀情況:(1)指名讀古詩,相機正音。(2)指名畫出停頓。(3)自讀古詩,讀正確。 自由讀古詩。讀出節奏感來。三、學生品讀詩句。 通過朗讀,體會古詩的意境,借助譯文,理解古詩,體會作者的感情。 并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用詞的特點和古詩的語言美。課堂交流。1、明詩意:(1)哪些詞語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2)還有哪些不明白的我們一起來討論。云怎樣?雨怎樣?風怎樣?水怎樣?(3)理解全詩。再讀讀這首詩,說說詩的大致意思。2、悟詩情:(1)創設情境:假如你來到西湖邊的望湖樓上,看見了這疾雨急來急去的變幻景色。你會怎么誦讀?(2)指名朗誦,體會情感。3、小結。蘇軾在寫景時,是抓住什么特點來的?景物多:云、雨、風、水、山、船、地、樓。變化快: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動態多:翻、遮、跳、入、吹4、那么,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好這首詩呢?(讀出雨來得急、大,風過后水天一色的驚奇語氣)5、指名用驚奇語氣讀詩。6、配樂朗讀詩,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讓學生沉浸在古詩中,以熟讀成誦。7、講解詩的對仗及韻腳的特點。8、詩與詩比較:出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讓學生仔細讀讀詩,再說說這首詩主要表現了什么?(西湖上先晴后雨的美麗景色。) 讀詩句,先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學習,感悟詩句的意思。 在教師的引導下,邊讀古詩邊體會作者的心情。 學生跟著配樂朗讀背誦詩句體會詩人寫景的手法。(對仗及韻腳) 五、拓展閱讀。通過觀察圖片練習寫詩句。1、 通過觀察西湖“雷峰塔夕照”、“三潭印月”圖片,練寫詩句。2、 學生交流。學生嘗試寫詩句。六、布置作業 1、繼續背誦古詩。2、抄寫古詩。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所描繪的意境寫下來。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云 、山 雨 、船 風 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2
一、 激情導入:
1、同學們,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老師知道大家喜歡讀詩、也喜歡背詩,看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字,云、雨、風、水,你會背多少含有這四個字的古詩呢?今天,我們男女生分成兩組來比一比,看哪一組積累得多。
2、大家剛剛背的這些古詩都含有云、雨、風、水。這節課,我們要學習蘇軾的這首詩同時含有這四個字,誰能把詩題讀好了。(指名讀、齊讀)
3、讀了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4、咱們現在再來讀題目,聽好老師的要求,通過你的朗讀讓大家聽出來是在什么時間寫的?通過你的朗讀讓大家知道是在什么地方寫的?通過你的朗讀讓大家知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讓我們一齊讀)
二、 品味古詩:
1、下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自己去讀一讀,老師有兩個要求。
出示自讀要求:(1)讀準字音。(2)注意節奏,邊讀邊用斜線劃一劃。
個別讀。詩中藏著一個生字,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開火車讀。
自己寫一寫。
2、詩中除了描繪了云、雨、風、水這四種景物,還描繪了哪些景物?
用筆在書上圈一圈。(板書:山、船、地、樓)
3、短短的一首詩就給我們描繪了這么多的景物,人們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首詩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優美、奇特的畫面。請你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哪些畫面?
(1)如果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畫面說,師:你的想象豐富,你從哪兒知道的?
。2)你們讀了這句話,眼前出現什么畫面呢?
。3)還有誰來說一說。
。4)誰能聯系這句詩,說說你所看到的?
。5)你說的真精彩,你能通過朗讀表達你內心的感受嗎?
。6)請咱們班的同學一起讀,讀出急雨前的陰沉沉、黑壓壓。
4、除了洶涌翻滾的黑云,你還看到了什么畫面?
(1)誰能說一說。師:你說得太美了,你能帶著這樣的美感讀讀看嗎?還有誰愿意讀?
。2)喜歡這句詩嗎?咱們女生一起讀出對雨中景色的喜愛之情。
(3)夏天天氣忽然變化真是讓人緊張,讓我們全班一起讀讀詩的1、2兩句。
5、詩中打翻墨汁般的黑云、珍珠般的雨點都讓我們驚嘆,詩人還為我們展示了怎樣的畫面?你從哪個地方知道的?
。1)天色變化得可真快啊,你能讀讀看嗎?
。2)其他同學讀了有什么感受。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
。3)風顯示了它巨大的威力。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吧,一起讀。
6、你的眼前還出現了什么畫面?請你美美地讀一讀。你的朗讀真棒讓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轉眼雨過天晴,剛才的一切都好象沒有發生。(引讀)就只見——望湖樓下水如天。
7、詩人筆下的夏日西湖,真是千姿百態,分外迷人。讓我們再次去感受一番。(齊讀)
三、品讀詩詞:
1、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的景象,你覺得這場雨下得怎么樣?從哪些詞感受到的?請你再讀這首詩,并用筆圈畫出來,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交流:“翻墨” “白雨”“吹散”“卷地”“水如天”。相機板書)
2、還有誰也覺得這個詞用得好。還有誰想說說對這個詞的理解。
還有誰想補充。
3、的確,這個“跳”字用得極為傳神,連蘇軾自己也十分欣賞,他50歲時又來到杭州,又寫下了這樣詩,(出示、自讀)“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4、你讀了以后有什么疑問?
5、可見詩人對這首情有獨鐘,50歲時還念念不忘,他又一次陶醉在西湖的雨境中。(齊讀)可見他對這首詩的喜愛。(再讀古詩1、2句)從而也能看出詞語用得妙的重要。
6、蘇軾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去感受蘇軾的陶醉之情。
7、分小組賽讀。
8、齊讀。
四、課外拓展。
1、中國有句話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碧K州的園林精致秀氣,聞名中外,杭州的西湖則如一幅舒卷的畫卷,蘇軾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從另一首詩也可見一斑。(出示)
2、自讀這首詩,把詩句讀正確,并借助下面的解釋,邊讀邊想象蘇軾描繪的西湖風景。
3、個別讀。
4、討論。
5、齊讀。
6、大家知道嗎?蘇軾和西湖有著不解之緣,他在杭州做了五年的知府,疏通了西湖,修了一條長長的蘇堤。他熱愛西湖,他的名字就是西湖最好的名片,讓我們一起陶醉在蘇軾為我們描繪的西湖美景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3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能用“知詩人,解詩題,明詞意,悟詩境”的方法讀懂詩!
3、體會夏日西湖驟雨初晴的美,感覺詩人蘇軾豪邁奔放的作品風格。
二、重點
1、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2、古詩中精妙語言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雨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每個季節的雨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帶來不一樣的詩情畫意,給文人墨客以無限的遐思,譜寫了眾多的詩篇。公元1072年,大詩人蘇軾來到了西子湖畔的望湖樓,正逢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從天而降,詩人被西湖上的雨景迷住了,久久不能忘懷,于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課件:古詩,指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我們今天就隨著詩人一起走到西子湖畔的望湖樓,走進公元1072年的那一天。
二、初讀感知
1、(課件顯示,一讀:正字音)。請同學們自己先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向大家展示一下朗讀?(課件回到古詩)
(注意翹舌音:遮、珠、入、船、吹。注意字形:遮的里面是“廿”不是甘)
2、揭題激趣:同學們,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題目,你讀懂了什么?(課件顯示題目)(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它像一個窗口,透過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內容和實質,理清脈絡,把握中心,甚至可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要先讀懂題目。)
六月二十七日:時間(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
望湖樓:地點。在杭州錢塘門外西湖邊上。
書:寫
(學生對醉的解釋可能會產生疑問。醉有兩層意思:1、詩人在望湖樓上喝酒,處在一個不是十分清醒的狀態。2、被眼前的美景迷住,沉醉其中。這兩層意思是同時存在的狀況。學生可能只能答到第一層意思。)
這個“醉”字是不是就像同學們理解的那樣呢?我們跟隨著詩人去詩中體會體會吧。
三、疏通詩意
。ㄕn件顯示二讀:明詩意)
1、請同學們自己讀這首詩,將你預習的成果和感受與你同座位小聲的交流交流,在書上做適當的批注,然后選擇你最有把握的一句詩講給全班同聽。(學生講解時課件會到古詩)
對于解釋不到位的字詞進行點撥:
翻:打翻。
未:沒來得及。
遮:遮擋,遮住。
白雨:白茫茫的雨點。
跳珠:跳動的珠子(珍珠)。
亂:雜亂無序。
忽:忽然。
散:分散,散開。
水如天:湖水就像天空那樣廣闊,水天一色,茫茫一片。如:好像。
2、整體釋義
同學們我們現在是1072年,在望湖樓上小酌,突然上空烏云密布,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黑云像打翻的墨汁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點就像珍珠一樣亂跳,蹦進船里。忽然一陣卷地而來的大風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時從望湖樓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樣廣闊,一片汪洋!
四、品讀詩意,感受畫面美
過度:好一場大雨啊,同學們,我們一起酣暢淋漓的來讀一讀吧。(注意古詩的節奏:前兩句節奏要稍快讀出雨的急,后兩句要讀出開闊的感覺,節奏稍慢)
1、這是一首寫景詩,誰能用一句話概括的說一說詩人寫了怎樣的景象?【夏日的疾雨急來急去的變換景色】
2、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后的景色,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夏雨有什么特點呢?(課件顯示,三讀:找特點)請同學們自由讀詩,并說說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夏天雨的特點是大、急。】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ㄎ矗瑳]來得及,體現雨的迫不及待。)
【雨前,烏云還未來得及完全遮蓋,大雨就從天而降!
。ㄌ,雨的大。雨點一顆一顆的,像珍珠。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珍珠而用跳珠?從“跳”這個字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劈里啪啦震船有聲,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仿佛一首雄渾的交響曲。)
。▉y:雨點頑皮像孩子,有活力。你能描述一下雨點是怎樣落入船中的嗎?爭先恐后,互不相讓。)
【雨時,大雨傾盆而下,宛如千萬顆晶瑩透亮的珍珠,亂紛紛跳入游人的船艙。這真是一幅西湖驟雨圖!】
。ㄋ缣欤捍笥赀^后,湖水就像天空一樣廣闊。雨下的時間如此短,卻能使湖面立即開闊,可見雨量的大。)
過度: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云飛。雨過天晴,風平浪息,這是多么令人驚嘆的天氣變化過程啊,這個過程詩人是用什么樣的手法向我們展現的呢?(課件顯示,四讀:體手法)讓我們再次讀起這首詩,去體會體會吧。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手法的運用巧妙的突出雨勢的急,雨量的大。詩中沒有直接出現大、急的字眼,而是用比喻句從側面反襯了夏雨的特點!
色彩的運用﹖黑、白色彩的強烈對比顯出雨的急。
3、這首詩不但寫的美還寫的巧,老師已經陶醉了,蘇軾親眼看到這樣的驚人景像更要陶醉了,就讓我們隨著詩人再次走進西湖盛夏獨有的美景吧。
學生集體朗讀。
3、 面對云翻、雨瀉、風卷、天晴這么一番美景,詩人的心中感慨萬千,他把所有的感受都濃縮成了一個字,現在請大家再來看題目,哪個字最能體現蘇軾當時的心境?(醉)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五讀,悟語境)體會“醉”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4、品味感情
。1)面對如此美景,你們自己讀讀詩猜猜(六讀,品詩情),蘇軾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從何看出?
。▽W生應該能體會到“高興”、“心曠神怡”……)
介紹背景:(其實這個時候的蘇軾在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擊。蘇軾因為才華橫溢,很受當朝皇帝的欣賞,在朝廷里官居要職。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國家實施改革,蘇軾因為與當權者意見不合,被貶到了杭州,做了一個小小的通判。這首詩就是他被貶第二年寫下的。
。2)同學們,古人常說借景抒情。聽了老師剛剛的介紹請你在去讀讀詩,你認為蘇軾想借這個景抒怎樣的情?(由黑云翻墨到雨過天晴是詩人由原來的不平靜到后來的平靜。這場雨的變化過程正好符合了蘇軾的心境。)
【是啊,江上一時黑云翻墨,轉眼間又是碧水藍天,在蘇軾眼中,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面對人生的坎坷、逆境,要始終保持寬廣的心胸,相信一切不愉快很快就會過去。】
。3)你認為蘇軾是個怎樣的人?
【樂觀豁達】
。4)你們不僅讀出了詩的味道,還品出了詩人的心聲,真是蘇軾的知音。。úシ乓魳,引導學生入境)用我們的背誦再現這場又大又急的雨。
。5)學法總結: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按什么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的?【回憶六個步驟】這就是古詩的學法,同學們以后學習古詩不妨從這六個方面入手。
五、拓展延伸
1、蘇軾對西湖十分偏愛,《望湖樓醉書》一共有五首,我們今天學的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望湖樓因蘇軾的詩而名揚天下。蘇軾自己也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了一首《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回憶了15年前留給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雨景。
2、剛才我們領略了雨中西湖的美景,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幫助解決。我們23課有兩首古詩,編書老師為什么把他們放在了一起?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嗎?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地點相同,季節相同,時間相同)(一首寫雨中西湖,一首寫晴天西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4
23、古詩兩首
主備人:沈亞芬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 理解古詩意思,能說出詩歌大意。
2、 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領悟詩人“以景寄情”的表達手法。
3、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兩首詩,感受古詩的豐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
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涵。教師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反饋的調控。
教學過程:
1、 導入:美麗的荷花固然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邊我們隨著著名的詩人蘇軾去領略一下,西湖邊的另一種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寫詩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 揭題,讀題,釋題。簡介“望湖樓”:望湖樓在西湖之濱,“登樓憑欄,取山形,嶺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綠凈,樓閣內境中懸”,確為西湖名樓。
3、 小組合作研究:① 自由朗讀詩歌,反復讀,達到瑯瑯上口。② 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③ 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一種自然形象,從哪些詩句可見?任選其中一句或幾句用朗讀或自己的話來描繪。
4、 反饋: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來描繪”②教師適當點撥。下雨前:“黑云翻墨”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雨 中:“百雨跳珠亂入船”此時感受到了什么?(雨大)生活中見到這樣的暴雨嗎?請用一個詞來形容?雨 后:“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雨過天睛,你想到什么?體會詩人心境的舒暢。
5、 回讀:一切景語皆情語。
6、 小結: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是多么的神奇。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動態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樂美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讓我們通過讀來讀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吧!
7、朗讀:① 自由讀 ② 指名讀 ③ 指導讀④ 評價讀:誰讀得好?好在哪兒,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嗎?
8、配樂吟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強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古詩問文高度概括、精練含蓄的特點,以及時代的變遷,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用一個詞來形容荷花或荷葉。
2、 同學們說得多美呀,我們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和你們一樣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詩,膾炙人口,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 學習古詩1、 自讀古詩,讀正確。2、 指名讀古詩。3、 那些詞語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4、 還有那些不明白的我們一起來討論! ∥覀兊谝淮魏瓦@首詩親密接觸,就有不小的收獲,再來讀讀,我們的收獲會更大。
三、再次學習交流。 再讀讀這首詩,說說詩的大致意思。(三個) 在知道詩的大致意思后,我們也只是知道了個大概,學了點皮毛,假如我們再深入研究,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四、深入研究學習。
1、 你還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心情怎樣?2、就近找學習伙伴討論! 反饋交流 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同學們你就是楊萬里,在送別時,讀給你的朋友林子方聽。那些詞句寫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讀得特別好,那些詞句寫出了對友人的眷戀,也把它讀好。同桌試試吧。3、看著這滿湖的荷花,你楊萬里還會對朋友林子方說些什么?4、整首詩美美的,又帶有一絲淡淡的離愁的讀一讀。5、背下來行嗎?試試吧!
五、以前也曾學過一首寫荷花的詩是什么?1、 這兩首詩有什么不一樣?2、你喜歡那一首,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聞名的風景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美景的詩很多,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七、回歸整體1、學完了兩首詩,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觀,如雨后空氣,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詩人以高招的筆法:寫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我們再次高呼:“一切景語皆情語”。2、配樂齊讀兩首古詩
八、總結延伸
1、總結: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所能領略到的也只是古詩的點滴魅力,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解讀感受到的是屬于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是我們在這堂課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學們說的是,文學的大門永遠向是愛好它的人們敞開的,原同學們都能在更多的詩歌、閱讀中獲得美的體驗。
2、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背寫夏天的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實錄
上課班級:溧陽市實驗小學五(6)班
上課教師:淡泊的峰
上課時間:2007年5月9日
課前
我將課文板書好,然后又在黑板右邊寫了三句詩: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我問誰能很快給這三句詩的每個字標聲調,之前我做了一個示范,學生很快標好。
我又告訴學生,在古詩中第一、二聲讀的時候要長,第三、四兩聲朗讀的時候要短,學生比較驚訝,我隨即請他們再讀。
學生讀得比較生疏,但比較喜歡這樣的嘗試。我也和他們一起嘗試。
上課了。
接著,讀完以后,我請他們談談發現的共同點,他們很快說出三句詩的主題是雨。
喚醒經驗
師:你最喜歡什么季節的雨呢?
生:夏天的雨。
師:有沒有還喜歡夏天的雨的?
我見很多人舉手,接著問:“在你的印象中,夏天的雨是怎樣的?請用一句話來說說!
生:非常得清脆,淅瀝瀝,淅瀝瀝的。
生:啊?
師:這像春天的雨。
生:夏天的雨嘩啦啦,嘩啦啦的,很大的。
生:夏天的雨還會有雷聲。
師:是的, 讓我們一起聽一聽夏天的雷陣雨。
。ㄤ浺舴牌,教室里雷聲驟起,同時,伴隨著很大的雨聲)
師:夏天的雨常常是這樣的,除了雷聲,雨聲,我們還會看到什么?
生:還會看到風。
生:天上全部都是烏云。
師:可謂烏云密布。
生:還有閃電。
師:那夏天的雨常常是這樣的,這讓你的心里有怎樣的感受呀?
生:爽!
生:跟他一樣的感受。
師:我們對夏天的雨是這樣的感受,而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遇到了一常大雨,不知道他的看到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找一找。
生:(讀)讀得非常好。
師:再請一位來讀,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有哪些景物?
一生再讀。
師:敢不敢一起讀?
生齊讀。
師:蘇軾在下雨時候看到了什么樣的景物?
生:天上的烏云。
師在“黑云”下打了三角。
接著又標出了白雨、卷地風、水。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看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軾看到的景物是怎樣的?
生讀,并體會。
“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教學實況:
我問孩子:“雨前,你看到什么樣的景物呢?讀一讀……”
“黑云翻墨未遮山!
“你看到了什么了嗎?”我問。
“我仿佛看到天空中縷縷烏云。”
“你看到天空中烏云縷縷?”
“我仿佛看到了一層層的烏云遮住了頭頂的天空!
“仿佛是天上的人翻了墨汁,將天空染得烏黑烏黑的,還沒有將山給遮蓋住!
“啊,你看到的烏云可真是——?”
“奇特”孩子接著說。
“滿天的烏云向著山涌去,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感覺?”
孩子說不出來,就讀了兩次。
我接著開始進一步啟發:“在從你的朗讀中,你特別突出“未”字,你怎么想的?”
“還沒有把天空給遮住了!
“黑云像用黑色染過的棉花糖一樣!
“黑云向山涌去,就想一支浩浩蕩蕩的軍隊,千軍萬馬一般!
我接著問孩子們看了這樣的黑云感覺怎樣。
“氣勢磅礴!焙⒆诱f,然后我請他讀。
“白雨跳珠亂入船”的教學實況:
我啟發道:“這無數個雨滴不停地往下沖,沖到了船上,在這樣的時刻,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聽一聽這個雨聲,你又看到了什么?”(播放錄音,錄音中雨滴拍打窗臺,拍打木板的聲音清脆而又響亮……)
“你仿佛看見了怎樣的雨滴?”
“我看到了雨滴慢慢地一彈一彈的!睂W生說完,我請他讀,他讀得較慢。
“我仿佛看到了雨從天上落下來,落到了地上,濺起了水花!蔽衣犓@么說,就追問:“雨滴落在船上,濺起了什么?”
“雨滴落在船上,濺起了一個個跳珠。”
“這雨珠是怎樣跳的?你現在仿佛就是一個跳珠。你往哪跳?”我試圖打開學生的想象。
“船中!睂W生的回答干脆。
“你這個跳珠搶著往船里跳,你那個跳珠也爭著往船里擠,此刻,跳珠們,你們感覺怎樣?”
“我很開心!保ɡ首x讓人聽來真是開心)
“活躍!保ㄋ首x讓人覺得跳珠活潑可愛,眾鼓掌)
“激烈的!保ㄗx得一般)
孩子們讀得不錯,我請每位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好好地讀一讀。
我也讀了,并追問:“跳珠,恩,這個珠像什么?”
“珍珠!
“你的感受怎樣?”
“猶如一串斷線的珍珠從天空中灑下來!
“就像晶瑩剔透的水珠,讓人覺得非常美妙!
“同時,這樣美的水珠從天而降給你的感覺你如何形容?”
“接二連三,不斷涌入,跳到船上,進入船里,那氣勢多么磅礴,請讀!
生讀得不錯。
“卷地風來忽吹散”的教學實況:
“蘇軾看到了這么美妙、如此磅礴的水珠,他看得很起勁,正當此時,他的眼前突然再也看不到這風景了。這是為什么呀?”
“卷地風來忽吹散。”
“蘇軾眼前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忽然來了一陣狂風!
“這陣狂風叫——”
“卷地風!
“你想讓自己活動活動,讓自己變成一個卷地風?”
兩三位學生演示卷地風。
我針對學生為什么那樣演引導深入交流。
請兩位學生讀。
“你見到了什么?”
學生想象,然后我再引讀。
“這風真不是一般的風,正如剛才那位同學說的,這風吹散了布滿天空的黑云。”
板書:
卷地風 ,它吹散了 ,吹走了 ,吹來了 , 這真讓我 。
“卷地風忽然地吹來了,它吹散了烏云,吹停了大雨,吹來了望湖樓下的水如天。這真讓我欣喜啊!
“卷地風咆哮而來,吹散了天邊的烏云,吹停了滂沱大雨,吹來了美麗的景色,這真讓我心曠神怡呀。”
接著請這兩位同學來朗讀,讀得很有韻味。
“望湖樓下水如天”的教學實況:
“同學們,這卷地風,吹來了望湖樓下的——水如天!
“你看到那景象了嗎?”
“西湖的水一片汪洋,就像天空一般明凈。”
“這水就像——,就像——”
“天空!
“此時,你分得清哪是水嗎?(分不清)你分得清哪是天嗎?”(生搖頭)
“你的感受是?”
“水和天融會為一體。”
“水天一色。”
“水和天一樣的遼闊!
“水和天一樣的明潔!
我請學生來讀一讀,他讀得很好。
讀出自己的“詩眼”
師:(設置沖突)為什么這么平常普通的雨滴呀、黑云呀等,在蘇軾眼中卻是別有一番情趣的。請你找出最能體現蘇軾的感情的那個字,把它劃出來,好好寫寫自己的感受。
生:劃,并寫寫批注。
生:從“忽”中,蘇軾肯定很驚奇。因為蘇軾看跳珠的時候看得正入迷的時候,一陣風把這個雨滴給吹散了,所以他很驚奇。
師:蘇軾驚奇 ,驚奇 ,驚嘆 。
生:卷地風來得很快。
生:雨滴走了,烏云散了,留下了如天空般純潔的西湖水。這也讓他驚奇。
生:我從“翻”字感受到了壯觀的場面。
生:我從“跳”這個字看出黑云也很可愛、調皮。
師:跳珠會和剛剛還是黑黑的云朵說什么?
生:報告長官,我們已經著落。
生:讓我的其它兄弟姐妹們慢點下來,讓我請他們穿上雨衣再下來。
師:真是善良的雨滴啊。
生:多下一些雨滴下來吧,我們現在只有我們幾個,多孤單呀。
師:所以,黑云派下來許許多多的雨珠。
師:總結。
布置學生寫寫自己心中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466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賞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其一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注釋]
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2.翻墨:像墨汁一樣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蓋,掩蓋。
3.跳珠:形容雨點像珍珠一樣在船中跳動。
4.卷地風:風從地面卷起。
[解說]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云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
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
其二
蘇軾
放生魚鱉逐人來,
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
風船解與月徘徊。
本資源轉載于網絡。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7
23課古詩兩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編排可見編者的用心。課前特意把這兩首詩歌洋洋灑灑寫在了黑板上,放在一起展開教學。
首先請學生先來學習這兩首詩,經過一番品讀,學生很快發現這兩首詩歌有很多共同點,但也有各不相同的地方。正和我的心意,我們先來找找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吧!學生的興趣一下來了,細心的同學首先從詩題入手,題目中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事件。題目很長,不會斷句的,現在也都讀得很好。同在夏季,同在西湖。都是七言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不同呢?學習的氣氛更濃了!1、時間上略有不同,一是早上,一是下午;2、景色不同,前者寫了8景,后者只有1景。3、天氣不一樣,前者寫了雨天,后者寫了晴天。
既然有這么多的不同我們來細細的讀讀吧!
時間上怎么不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曉” 就是早晨!傲露呷胀䴓亲頃痹娙瞬粫淮笤缇秃茸砹税桑【吧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了8處景色,分別是云、雨、風、水、山、船、地、天。怎樣的云、雨、風、水?云,如“翻墨”,像潑翻的黑墨水一樣仿佛讓我看到了烏云不斷加濃不斷翻滾不斷擴散的情景;雨,如“跳珠”,讓我想到一個個小雨點好像在歡快的跳著舞。 “亂入船”,一個“亂”字,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雨的變化:忽而急,忽而緩,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更像個頑皮的小孩了!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一場狂風驟雨,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望湖樓下水如天”!水天一色!一切又恢復了平靜。真美呀!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只寫了1處景,荷花蓮葉的美。水上的蓮葉一片碧綠廣闊無垠,一直延伸到與天相接的地方,一支支盛開的荷花在太陽的照射下更加的紅艷了!怎一個美字了得!這首詩重點字詞也就迎刃而解了。
天氣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了雨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了晴天,“映日荷花別樣紅”最后一起誦讀這兩首詩,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談學習這兩首詩的感受,一同感受西湖美!
聽著學生的吟詩、感受,欣喜之余突然想起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迅速寫了出來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詩人拿西施來比西湖,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這首詩應該是對前兩首詩歌的一個最好的總結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 軾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亂 入 船。
juǎn dì fēnɡ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風 來 忽 吹 散,
wànɡ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樓 下 水 如 天。
【作者與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詩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三蘇”。他的詩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著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他的寫景詩非常有名,可以說是詩中有畫。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是蘇軾在杭州做官時寫的。當時正是夏天,詩人到西湖邊上游玩,偶然遇到了一場來去匆匆的大雨,他非常高興,借著酒興,在望湖樓上寫下了這首詩。
【注詞釋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
醉書:喝醉酒時所寫。
下面,我們展開想象,化詩為畫,也就是把這無形的文字變成有形的圖畫。
欣賞這首詩: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亂 入 船。
黑云:烏云
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就像墨汁被打翻了一樣。
遮:遮蔽,遮蓋。
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濺起的雨滴像亂蹦亂跳的珠子。
碧空萬里,風平浪靜,詩人蕩舟西湖,飲酒賞景。忽然間,天邊濃云黑壓壓地翻滾而來,就像把墨汁打翻了一樣,烏云還沒來得及遮住湖邊的山巒,白花花的大雨就從天而降,雨點打在湖面上,水花四濺,宛如無數顆晶瑩的珍珠紛紛地倒進了游人的船艙。
卷 地 風 來 忽 吹 散,
望 湖 樓 下 水 如 天。
卷地風: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猛然間,一陣狂風席卷大地,剎時,烏云和大雨被吹得無影無蹤了。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下了船,登上了望湖樓,憑欄而望:風住了,雨停了,云散了,剛才的一切都好像不曾發生過,只見藍天映入碧水,湖水向天光一樣的明亮、純凈、蔚藍。
你們看,這首詩就像畫一樣美,化詩為畫,是我們學習古詩,理解詩境的好方法。這樣的想象,不僅可以加深詩意的理解,還有助于培養我們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希望你們今后也能運用這種方法去學習其他詩歌。
【學習寫法】
詩人僅僅用了二十幾個字,就把西湖上這場來去匆匆的暴雨描寫得這樣有聲有色,這是什么原因呢?對,詩人善于觀察、善于表達。詩人又是怎么觀察的?在什么地方觀察的?按什么順序觀察的?在觀察中,抓住了這場雨的什么特點?又是怎么把它表達出來的?從哪里可以看得出來?請你們邊讀邊畫邊想,然后說一說。
詩人觀察的地方,先是在船中,后是在樓上。詩人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觀察的。先看云,再看雨,然后寫風,最后寫天。詩人是通過翻、未、白、亂、忽這樣一些詞語,生動地寫出了這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的特點。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這樣一些形象地比喻,既寫出了天氣驟然變化的緊張氣氛,雨過天晴,西湖水平如鏡的景象,同時烘托出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誦讀指導】
好,那就請同學們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在朗讀的時候,翻、未、白、亂、忽這些詞要讀得重一些,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這些地方不要讀得太快,要給人留下想象和品味的余地。讀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詩中畫,詩人情。這樣才能夠讀得更好。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今天,大家學習的有收獲。不僅學會了化詩為畫的學習詩歌的方法,還學會了詩人觀察表達的方法。希望能把它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實踐當中去。
【試一試】: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運用化詩為畫的方法,把自己頭腦中的畫面畫下來。(即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3.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有順序地觀察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抓住它的特點,寫一個片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9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 趙 龍(226600)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古詩兩首》
。ā读露呷胀䴓亲頃放c《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設計理念】
1、借助專題網絡教學這一前瞻性的教學形式,整合課程資源,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整合中促進自主性,加強交互性,構建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生活,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2、張揚語文味,充分凸顯網絡優勢,讓學生在研讀、品味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讓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用網絡搭建已知與未知溝通、衍化的橋梁,學會合理而有效地處理豐富的網絡資料。
3、帶領學生抓詩眼,緊扣關鍵詞,咀嚼重點詩句,在想象中走進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在學習中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準備】
準備網絡課件,與學生進行課前談話。
【教學過程】
一、簡言引入:
1、導語: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美美在園林,而杭州的美則美在西湖。今天我們將借助專題學習網站,品讀《古詩兩首》,欣賞西湖風光,走進美麗的杭州西湖。
2、《古詩兩首》中收錄了兩位詩人寫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楊萬里,一位是蘇軾。同學們還記得嗎,這學期我們就學過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宿新市徐公店》,一起來背一背。
二、師生共品:
1、導語:楊萬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樣?讓我們進入專題學習網站,打開古詩,去讀一讀楊萬里筆下的西湖。
2、學生試讀古詩,指名學生讀,從字音、停頓、節奏方面評,讓學生讀出詩歌特有的韻律來。(齊讀)
3、課前同學們已經作了預習,關于這首詩,哪些字和詞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網絡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已經明白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利用網絡驗證一下,說不定還會有新的發現。好,同學們借助網絡,去把這首詩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學生上網學習。
6、能試著說一說詩的意思嗎?我們從題目開始。詩的一二兩句是什么意思?三四兩句的意思誰來說?(關鍵詞的點撥:畢竟、四時、接天、無窮、映日、別樣)
7、自己連起來把整首詩的意思說一說。
8、知道了詩的意思,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學生自己讀;
9、指名讀,評價:(先讓學生評)更順暢了;越聽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詩的意思僅僅是得了詩的皮毛,我們知道,古人寫詩講究的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學詩就應該找到那幅畫,成為畫中人。同學們想不想找到那幅畫,成為畫中人?好,我們繼續!
11、同學們輕輕讀這首詩,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時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閉上眼睛想一想,那蓮葉是怎樣的蓮葉,那荷花又是怎樣的荷花?
13、教師引導:滿湖都是荷花,擠擠挨挨的荷葉鋪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綠,遠處還是一片碧綠,這綠色還在不停地向前伸展著,似乎要把整個西湖變成它的世界。你瞧,無盡的綠色中夾雜著耀眼的紅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開放,有了陽光和荷葉的襯托,片片花瓣顯得更加嬌艷動人。
14、同學們,你們說,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詩中楊萬里不寫送林子方,而要寫這滿湖的荷花!
15、讓我們再去讀這首詩,讀出對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戀。ㄗx、評)
16、六月的西湖,因為有了荷花而獨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為有了這首詩而倍增嬌艷!讓我們依次點擊“畫說詩境”和“西湖視頻”,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獨特魅力!
17、看好了嗎?此時此刻,對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說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詩句,需要我們一品再品,一讀再讀,戴上耳機,對著網頁上的配樂美讀,我們也去美美地讀這首詩!
三、快樂自學:
1、導語:借助網絡,同學們學得深入,讀得動情,老師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學習《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樓醉書》,對自己有沒有信心?
2、好,打開“快樂自學”,先看“學法引路”,指名讀。剛才我們就是分這三步走的,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快樂自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學生自學;
4、學生自學結束,指名學生讀古詩。
5、在線測試、自評導航;
6、大屏幕出示全體學生做題的正確率,講評錯誤率高的題目。
四、對比賞讀:
1、這兩首詩同是寫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樣?學生輕聲讀這兩首詩;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們就應該讀出它們的不同來,自己試著讀一讀。
4、指名讀,讓學生說兩首詩讀法上的不同,再讀;
5、到“音樂選擇”中自己配上合適的音樂讀一讀,配樂誦讀。
6、學生瀏覽網頁上對兩處名句的賞析。
五、結束全課: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韻致;古詩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韻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詩,一首美麗動人、令人回味悠長的詩。在“更多資源”中還有關于西湖的詩詞、傳說、風味等,我們在課后可以去查閱。西湖這首詩,有待于我們每個人去慢慢品,細細品。
網絡支持正好處,語文教學花更紅
——《古詩兩首》語文網絡課整合點闡述
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 趙 龍(226600)
小學語文的教學,因為學科本身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該充溢著朗朗的讀書味、靜靜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對話味。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計算機已經可以從簡單的輔助教學發展到支撐我們的學科教學。對于語文學科,網絡平臺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朗讀思考、品詞析句、互動交流······可以說,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正向我們撲面而來!
《古詩兩首》(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包含了兩首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怎樣進行基于網絡教室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實現古詩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生和思考網絡利弊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幾點作為本課的整合點:
一、根據詩文的特點,用網絡引撥學生逐步感悟:
在古詩的教學中,理解和感悟是關鍵。在呈現詩文的同時,我配插進相關而豐富的資料,有詩人的介紹,有關鍵詞的意思,還有了解性的常識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情況自主選擇,自主查閱,在最短的時間里弄明白古詩的大意。這種集中性的呈現和翻頁式的查閱,簡單并不復雜,覆蓋面廣又易于操作。
對于古詩情境的體悟,如何讓網絡平臺中豐富而鮮活的圖片、視頻更好地啟發學生想象與體驗,走進詩中的境界?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圖片和視頻等資料的過早呈現會“先入為主”,對學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錮他們的思維。我讓學生先根據詩句閉上眼睛,想象“那蓮葉是怎樣的蓮葉,那荷花又是怎樣的荷花”。此時,學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動權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進行獨具個性的認知活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看“畫說詩境”,觀“西湖視頻”,證明自己的猜想,強化自己的感知,豐富自己的體驗。此時,這些教學環節的進行就顯得十分自然,這種自然是充分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必然,也是教學程序合理推進的必然。
二、運用方法的遷移,讓網絡引領學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節課中,帶領學生對網絡平臺中豐富的資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對于《古詩兩首》,一節課教兩首詩,要么急急忙忙難免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時間有限只得作罷。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考慮到網絡教學的優勢,抓住兩首古詩之間的聯系(同是寫六月的西湖),大膽地將兩首古詩并到一節課來教。一首精講,提煉學法;還有一首放手自學,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導自學時,先是“學法引路”,接下來是與“師生共品”板塊里相似的理解與品悟的學習程序,供學生按步進行學習。
放手自學絕不是放任自流,為了讓教師明白也為了讓學生自己清楚這段時間的自學效果,在網絡平臺中我設置了“自評導航”板塊,“自評導航”主要由題目組成,按“讀書——理解——賞析”有層次地進行編排。學生自學結束,在網上提交練習答案,專題學習網站實時給學生反饋評判結果。沒有全部答對的學生,可以根據反饋結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對。在這里,智能化的評價就像是一位無聲的老師,輕輕點撥,默默鼓勵,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與此同時,教師可利用大屏幕顯示出計算機網絡系統對全班同學答題情況的統計,對其中正確率較低的題目進行及時地講解與點撥。這樣的實時互動、反饋是平時的教學無法實現的,給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自學開辟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三、進行后續的延展,用網絡引導學生形成習慣:
短短的一節課,帶領學生對網絡平臺中豐富的資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辦,那只能進行后續的延展,告訴學生,這節課僅僅是一個開始!豆旁妰墒住返木W絡平臺在“更多資源”的欄目下有 “西湖詩詞”、“西湖傳說”、“西湖風味”以及互聯網上有關“西湖”和“西湖詩詞”的網址,利用這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資源激發學生后續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讓學生們在課后按課上學習古詩的方法用“百度”、“google”、“愛問”等搜索引擎去搜尋資料,查閱圖片,去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古詩......
如此,當我們的學生面對一個課題,以后即使是離開課堂、老師和學校,他們也能夠利用網絡去學習,學會終身學習;這樣的意識,這樣的習慣現在我們就應該用網絡課去引導、去培養、去激發,讓學生更新學習理念,認識網絡學習的無限魅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作者對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贊賞之意。
教學過程
一、 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 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陣雨嗎?誰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板書并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3、 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赜嘘囉昊蚶子瓿霈F。地點在望湖樓。)
4、 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 介紹作者。
二、 自由閱讀,理解詩意
1、 自讀朗讀,讀準字音,提出疑問。
2、 解疑、教學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樣的翻滾
跳珠——活蹦亂跳的珠子
3、 學生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烏云,想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地散開來,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點像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直濺直跳。
3) 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云吹的無影無蹤。
4) 望湖樓下的水顏色和藍天顏色一樣。
三、 細讀品位,體會感情
1、 思考并討論:
1) 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什么?
2) 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3) 這首詩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誦讀全詩,體會天氣變化之快。
3、 設想當時情景,當一回詩人,吟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四、 看圖說意,加深感悟。
1、 仔細觀看插圖,思考:圖上畫的是雨前、雨中還是雨后?、
(右上角插圖畫的是雨中,下方插圖畫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話講述全詩的意思。
上一篇:《聽聽那冷雨》賞析
下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11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是( )代作者( )。全詩寫的是( )的變幻景色,把“黑云”比作( ),把“白雨)比作( )。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朝的( )!盁o窮碧“寫出了蓮葉( ),“別樣紅”寫出了荷花( ),寫景的詩句是( )。
3解釋詞語并說說句子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翻墨: 跳珠:
句子的意思: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窮碧: 別樣紅
句子的意思:
4 默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5 除了今天學習的這兩首,你還知道蘇軾和楊萬里的哪些詩呢?請各寫出一首。
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出了夏天天氣的變化無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則寫出了荷葉、荷花的繁茂美麗。你能搜集一兩句與夏天有關的詩句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12
第一課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作者對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贊賞之意。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陣雨嗎?誰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板書并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3、 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ㄖ馈傲露呷铡笔菍戇@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赜嘘囉昊蚶子瓿霈F。地點在望湖樓。)
4、 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 介紹作者。
二、自由閱讀,理解詩意
1、 自讀朗讀,讀準字音,提出疑問。
2、 解疑、教學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樣的翻滾
跳珠——活蹦亂跳的珠子
3、 學生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烏云,想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地散開來,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點像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直濺直跳。
3) 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云吹的無影無蹤。
4) 望湖樓下的水顏色和藍天顏色一樣。
三、細讀品位,體會感情
1、 思考并討論:
1) 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什么?
2) 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3) 這首詩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誦讀全詩,體會天氣變化之快。
3、 設想當時情景,當一回詩人,吟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四、看圖說意,加深感悟。
1、 仔細觀看插圖,思考:圖上畫的是雨前、雨中還是雨后?、
。ㄓ疑辖遣鍒D畫的是雨中,下方插圖畫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話講述全詩的意思。
第二課時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教學目標:
1、讀通詩句,理解詩句意思。
2、熟讀成誦,感悟詩句意境。
教學準備:
1、要求學生復習有關“西湖”的古詩。
2、查找有關荷花的圖片及荷塘的視頻,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古詩詞就是一個萬紫千紅的百花園,多少文人墨客在這里揮灑筆墨,留下許多優秀的詩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詩句呢?
(引導學生回憶“山外青山樓外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薄八鉃囦偾绶胶,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及《西湖》一課中的相關語句。)
2、小結過渡:是啊,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留給我們無窮的美的享受。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古詩園,走近南宋詩人楊萬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句大意
1、投影出示《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全詩。
。ㄒ唬┏踝x
、龠@首詩沒有生字,你能讀好嗎?自己先練一練,注意讀準每一個字音,把詩句讀通順。(指名朗讀,指導正音:“凈、竟、映”這三個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讀。要求不僅讀準字音,還要讀出詩的韻味,注意斷句。(指導學生自讀自悟,怎樣斷句好)
(二)理解詩句意思
①讀了詩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導學生把自己從詩中讀懂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說清楚。)
、谀氵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點指導學生理解:畢竟、四時、接天、無窮、別樣等詞語)
、郜F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先和同桌練一練。再指名說。
三、聯系實際,展開想象,體會詩中的意境及詩人當時的感受。
①同學們,在生活中,你見識過或了解荷花嗎?給大家介紹介紹?(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見過的或在課外讀物中見識過的荷花。結合回憶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及美文“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我腳邊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谠娙藯钊f里所見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當時的景象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起來欣賞這首詩的朗誦,走進800年前得那個夏天,陪著楊萬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凈慈寺到西湖邊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讓學生靜靜地聽,靜靜地想象。
、苣憧吹疆敃r的景象了嗎?說一說,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導學生體會是怎樣的“碧”和怎樣的“紅”。“無窮綠”:不僅指荷塘一望無際,一片片圓圓的荷葉挨挨擠擠,像給西湖鋪上了一層綠地毯,還指荷葉的“綠”富有變化,嫩綠、淺綠、草綠、碧綠、深綠、濃綠……綠得充滿生機!皠e樣紅”指在朝陽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紅艷,紅得透明,紅得鮮亮,紅得耀眼。)
、菪〗Y:這“無窮的綠”和“別樣的紅”,給作者視覺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難怪詩人一走出凈慈寺就脫口稱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拮屛覀冊賮砻烂赖匾髡b一番,把這一幕刻入我們的腦海里。
⑦配樂詩朗誦,指導熟讀背誦。
四、課外拓展
正如我們剛才說的,古詩園就是百花園,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詩人筆下,有著不同的意蘊。關于荷花的詩句,你還知道哪些?
老師也給同學們推薦幾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4、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你能讀懂這幾句詩嗎?(交流對這幾句詩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解釋加橫線的詞語,再寫一寫詩句的意思。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3、再收集幾首楊萬里的詩,或幾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詩,把它們變成自己的積累。
板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凈、竟、映”:ing
“寺”:s
無窮碧別樣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13
一、導入新課:
(1)有這么一句俗語:六月天,娃娃臉。你知道是說什么的嗎?(六月的天氣變化無常)
(2)今天我們要來看看古人是怎么來描寫這種奇怪的天氣現象的。讀題:《六》是誰給我們帶來的?你了解他嗎,知道他什么?
簡單介紹蘇軾。(
宋代著名詩人、詞人。號東坡。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軾被稱為“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水調歌頭》等詞。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二、理解、品讀、悟情!
解題
。1) 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 你從題目中可以讀出哪些信息。[這個\'醉\'該如何解釋(似醉非醉)是不是這樣解釋呢?學完這首詩后我們就能知道了,]
。3)指名朗讀這首詩。
釋義
。1)對照插圖,結合詩文試著說一說詩的意思。
。2)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 醉書:喝醉酒時所寫。 翻墨:指黑云籠罩,翻滾如墨。 遮:遮蔽,遮蓋。 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濺起的雨滴像亂蹦亂跳的珠子。 卷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3)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說出大體意思即可。(悟詩境)
悟境
。1)這首詩寫了什么景色?
。2)你想用什么詞語來欣賞這聲雨?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從哪些地方可以看了來。
(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3)再讀詩句,除了寫雨的匆忙,還寫了什么。?
雨中的美,(白雨跳珠亂入船),雨后的美(望湖樓下水如天)
“白雨跳珠亂入船”用了什么手法。課文中哪個地方也用了,你知道為詩人為什么要這么寫嗎?水如天是不是比喻?為什么?
。1)好一聲神奇的雨啊,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整個下雨的過程描繪得淋漓盡致了,你能分別找出來嗎。
。2)想一想作者親眼看到這場雨會是什么感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確如此,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3)再回頭看題目,這個\'醉\'字又作何解釋(陶醉)
。4)指導朗讀。
三.拓展補充。.
1古人對雨也特別眷戀,寫了很多古詩,請看
韋莊·登咸陽縣樓望雨】
亂云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
盡日空濛無所見,雁行斜去字聯聯。
解釋:站在咸陽樓前遠眺,看到亂云就像一群怪獸出現在山前。
微風細寸籠罩在渭河水面。
眼前白茫茫的一片。
只看見一群大雁排成整齊的“人”字形。向南方飛去。
比較一下兩者寫雨的異同點。
2.補充;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睹虾迫弧洞簳浴)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螟》)
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4.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5.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6.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8.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9.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0.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11、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篇14
1、,師:我們今天要學習是23課《古詩兩首》,請大家快速默讀一遍,找出兩首詩的共同之處.(西湖 ,夏季,景色)
2、師:古詩的學習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逐首學,二是交融在一起學.今天我們采用第一種方法,重點學習第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三,讀題,解題,了解作者
1,師: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師:這是誰寫的 (蘇軾)誰來介紹一下(簡介蘇軾)今天我們就跨越900年和蘇老先生相會.對于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個\'醉\'該如何解釋 (似醉非醉)是不是這樣解釋呢 學習后我們就能知道,再來齊讀題目.
四,初學古詩,自己理解.
教師出示學習要求:自讀古詩,對照插圖,自主感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書,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初步理解詩意)
五,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1,師:我已讀了許多遍,對詩意有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這首詩吟誦一遍,你能從我的吟誦中聽出什么 眼前浮現出怎樣一幅畫面 稍后我們來說一說.(師吟誦)
2,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詩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師: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季一場雨的特點 猜猜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這么風雨兼程\',這個特點能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來 (未遮山,跳,亂,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師: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
七,激發興趣,吟讀成誦.
1,師:你會讀這首詩嗎 (老師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節奏感標出來嗎 (學生標節奏)
2,學生根據節奏讀詩.
3,師: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在詩中有幾個字詞表現出這個特點,如\'未\',所以在讀的時候要強調一下.(學生練習讀)
4,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指名學生讀.
5,利用分組讀,齊讀,站立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以至熟讀成誦.
6,指名誦讀這首詩.
八,引入\'詩歌\'概念,感情得到升華.
1,師:古人寫詩是用來吟唱的,\'詩言志,歌詠情\',比如蘇軾寫的《明月幾時有》,鄧麗君,王菲唱得非常好聽.現在我們就來練習一下,把這首詩譜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間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學生練習)
2,師生吟唱.
3,師:你如果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現場為他譜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誰來試一試.
4,學生自我譜曲吟唱,師生評價.
九,對\'對子\'練習.
1,師:這首詩很有意思.我們來做個對\'對子\'練習.\'黑云\'對—(白雨),\'翻墨\'對—(跳珠),\'未遮山\'對—(亂入船)
2,遷移:以前還見過這樣的詩句嗎 誰來說兩句!
十,課堂練筆.
1,師:這是一首神奇的小詩,通過學習.你對這首詩有什么感悟,請寫幾句話,我們來交流一下.
2,師生交流.(教師出示自己的作品: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有感:蘇子筆下驚風雨,陰晴時霎亦傳神.讀罷掩卷細品味,又疑東坡是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