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教案(通用13篇)
《登飛來峰》教案 篇1
教學目的要求:
(1)進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誦、默寫全詩;
(3)利用想象和聯想閱讀詩歌、理解詩意;
(4)了解哲理詩的特點。
重、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全詩;利用想象和聯想閱讀詩歌、詩意理解
(2)難點:最后兩句蘊含的哲理、哲理詩的特點
課型:講授
教學主要步驟及內容:
導入
猜一猜,他是誰?(教師逐次口述下列內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罷相;
②他是現在的江西臨川人;
③他堅持變法,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政改家”。
④他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我們學過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號半山,被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亦稱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們才學過他的《傷仲永》。
【此環節由教師依次逐條口述內容,或者用課件逐條展示,直到學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課主題,板書課文題目:登飛來峰】
融入文本一:題解
(教師簡介如下內容)
浙江紹興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稱寶林山。山上有一座應天塔。傳說寶林山是從瑯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越王勾踐曾在山上筑游臺以觀天象。塔山始建于晉末,高30余米,分七層,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峰》一詩。
融入文本二:朗讀
(一)教師板書全詩。請同學們琢磨琢磨每句詩,想一想該怎么朗讀,試著劃分一下朗讀的節奏。
(二)溫故
1、格律詩常見的是哪兩大類?一般多為幾言?
(古典格律詩分律詩和絕句兩大類;一般多為五言和七言)
2、詩歌(格律詩)節奏的劃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細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況是綜合“音節”和“意義”兩個方面,常以“二”起頭,且上、下句節拍勻稱】
(三)學生讀寫
齊讀——自由朗讀——試背——在筆記本上默寫
(確實默寫不下來的同學,可以抄寫)
融入文本三:全詩簡析
(一)①②句:
導問:
1、按課本注釋折算,“千尋”等于多少“尺”?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手法的運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尋”,夸張手法,極言塔高。】
2、第②句還在寫“塔高”沒有?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寫法?
【“見日升”,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這還是寫塔高。】
(二)③④句
導問:
1、這兩句和前兩句在內容上有何不同?
(前兩句落筆于“景”,后兩句著筆于“情”,亦可說“理”)
2、③、④句之間是何關系?
(因果關系,〈相機釋“緣”之義〉)
3、你從這兩句詩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師可以先舉出生活中蘊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導啟發學生得出這一結論)
融入文本四:閉目構畫
一、學生閉目,聽老師吟誦全詩,在頭腦中構畫。
二、學生繼續緊閉雙目,聽老師提示,豐富頭腦中的畫面。
提示1、怎樣的飛來山?“千尋塔”給你怎樣的感覺?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2、雞鳴時是怎樣的景象?“日升”的畫面又是怎樣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時的“登山者”身居何處?是怎樣的精神風貌?
此時他在思考一個什么問題?
是在心中默念,還是在吟唱?
(此步驟的關鍵是學生必須“閉目”,教師的吟誦和提示,最好重復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傳構畫
一、畫外音(說一說)
下面我們請大家來說一說剛才頭腦中的畫面。
(同學們可難會發現,當你睜開眼睛時,剛才頭腦中的畫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現在我們仍就閉著眼,一邊回想頭腦畫面,一邊口述畫面內容。學生舉手發言)
二、畫外文(寫一寫)
現在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寫一寫你頭腦中的畫面。
(完成后,請一、二位同學朗讀)
融入文本六:內容拓展
請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在你們小學學過的詩中,曾有一首詩,在形式和內容上頗似此詩。哪位同學能說一說?(在學生或教師引導明確之后,老師邊對比簡析邊板書。一個注意點:兩首詩最后兩句的異同)
課外作業
(1)在方格本上用楷書默寫此詩。
(2)修改“言傳構畫”環節中自己所寫的稿子。
要求:①以本詩為基礎,進一步聯想和想象,充實畫面內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擬題。
《登飛來峰》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教學構想: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導學生運用已積累的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誦讀古詩文,想象詩境,從而理解詩意,體會中心思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整體通讀,想象詩境;分步解讀,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 )(指應天塔)
②聞說雞鳴見日升( )(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緣身在最高層( )(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夸張)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作業設計:
背誦這首詩歌,并理解詩意
默寫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理解《題西林壁》的內容,背誦古詩,并且理解詩意
學生學習過程: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 廬 峰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 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四、比較
1、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地來品悟。
五、學習觀察方法。
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作業設計:
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默寫兩首古詩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飛來峰》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一)詩人登上飛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
孔子曰:登高必賦。《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當時年僅30歲,也是詩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飛來峰被人們稱為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
(二)誦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學生自由讀,教師點撥,教師范讀,學生再讀)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用了“聞說”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
三、以詩言志,悟哲理。
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總結:作者借“登飛來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飛來峰和千尋塔,有巧妙的加入聯想,抒發了一個政治改革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與斗志,讓我們重新領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的哲理。
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4、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
不畏學習壓力大,自緣榜上有爺名。
不畏課余時間緊,自緣中考輕闖關。
不畏學海深似苦,自緣身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緣壯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緣豪情在心頭。
今日來此方得知,國之棟梁顯壯志。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登飛來峰》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一)詩人登上飛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
孔子曰:登高必賦。《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當時年僅30歲,也是詩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飛來峰被人們稱為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
(二)誦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學生自由讀,教師點撥,教師范讀,學生再讀)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用了“聞說”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
三、以詩言志,悟哲理。
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 瞻遠矚和不畏邪的勇氣和決心)
總結:作者借“登飛來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飛來峰和千尋塔,有巧妙的加入聯想,抒發了一個政治改革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與斗志,讓我們重新領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的哲理。
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
不畏學習壓力大,自緣榜上有爺名。
不畏課余時間緊,自緣中考輕闖關。
不畏學海深似苦,自緣身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緣壯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緣豪情在心頭。
今日來此方得知,國之棟梁顯壯志。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后讀一讀。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后,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于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回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匯報后,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并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后,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于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并不熟練。
《登飛來峰》教案 篇5
一、導入
北宋的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杰出的詩人。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三、介紹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可看做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四、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五、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六、詩句研讀
1.“飛來山上千尋塔”與出了什么內容
明確:緊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并用“千尋”二字言其高。
2.“聞說雞鳴見日升”如何理解?
明確:緊承首句而來,聽說在雞鳴之時,站在塔上可見到旭日東升。這是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
3.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明確:這兩句詩用了典故。
補充:西漢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意思是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
七、詩詞主旨歸納
詩人借登高以寄慨,抒發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
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景物——充滿生機
情懷——躊躇滿志
《己亥雜詩》
一、導入
《己亥雜詩》共315首,多為詠懷和諷喻之作。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315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本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篇。
二、作者介紹
龔自珍(1792—1841),號定庵,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歲中進士。政治上主張改革內政,抵御外侮,與同時的魏源齊名,稱“龔魏”,為近代思想界的先驅者,啟蒙思想家。有《龔定庵全集》。
三、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余力的懷抱。
五、研讀詩句
1.本詩從結構上看,分前后兩部分,從表達方式上看,分別屬于哪種?
明確:寫景,抒情。
2.賞析“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① 詩人以天涯、日暮寫出一片浩蕩的離愁。
② “浩蕩”,廣大無邊。“白日斜”,夕陽西斜。龔自珍報國無門,終于辭官回歸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悶。詩中用“浩蕩”來形容離愁,說明愁緒之深。這個“愁”是對國事的憂慮,表現了他的愛國之心。
“吟鞭東指即天涯”,這句寫的是作者的心態,離京意味著告別朝廷,遠離仕途,不再回來了,所以作者產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緒。
3.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① 從落花到春泥展開聯想,把自己變革現實的熱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傾吐了內心的情感。
② “落紅”,落花。“紅”,比喻理想與信念。“落紅”是作者自比脫離官場。這兩句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實際上是借以表露詩人的情懷。詩人雖然像一朵落花辭別故枝一樣地離別了京師,但他并不是無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這種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高度的愛國熱忱,崇高的獻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六、主旨歸納
抒發了作者離京時的感受,雖然充滿愁緒和惆悵,卻更坦露了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盡力的高尚情懷.
七、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兩首詩歌。
2.完成練習題。
《登飛來峰》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王安石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詩歌,掌握重點語句的含義。
2、結合時代背景,整體感知詩意,并能熟讀、背誦、默寫;體會本詩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文題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相傳東晉時,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稱這座山峰像天竺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來”,因此得名“飛來峰”和“靈鷲峰”。
二、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首句緊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詩的前兩句用了夸張手法寫塔的高峻,說它高“千尋”;在用“聞說”襯托塔的高聳,為下句埋下伏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后兩句議論,是詩的主旨。語意雙關,表面上寫“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層”,實際上包含著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登飛來峰》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廬山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4.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6.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二>、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4.誰還有不懂得地方,就請提出來。
5.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三>、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五>、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六>、嘗試默寫這首詩。
<七>、寫完后同座檢查訂正。
《登飛來峰》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孩子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牛和鵝》后,你收獲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問題,看事物,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詩篇——《登飛來峰》(板書)
二、初讀感悟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詩,將詩句讀準確,讀流利,如果能讀出詩的韻律美更好。
2、(一讀:讀準確,自由讀,提問2個人讀)大家讀得很投入,哪位同學愿意代替王安石來把這首詩讀一讀?(你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準確,真了不起!)
誰還想嘗試?(讀兩個人即可。你讀得真投入,真像一個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過朗讀指導,理解詩意。
1、孩子們,如果能提出新的問題來研討,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詩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用筆輕輕在它旁邊打上問號。(學生提問,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詞句板書。要點:尋、聞(聽說什么?)、畏、緣以及第三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