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5.哪個同學可以幫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古詩。
2.初讀、正音
3.檢查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獲得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讀古詩
1.齊讀
2.討論:如何讀好這首詩?
(要求: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節奏)
3.師指導朗讀,并范讀。
4.學生試讀
5.指名讀(兩三個)
6.學生評價朗讀
7.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8.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9.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同學們,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其實詩人是要借景來抒情,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師小結:
四.學生暢談生活經驗
1.說一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2.師小結: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難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