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精選16篇)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
崇文實驗學校第三屆開放周展示活動12月11日至15日舉行。開放周旨在為青年骨干教師搭建成長的舞臺。崇文實驗學校邀請在本屆開放周上作展示的32位青年骨干教師提前一周入駐崇文,在特級教師、專家的引領下經歷磨課的全過程。所以,本屆開放周的32堂展示課是青年骨干教師與特級教師、專家共同智慧的結晶。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一課;指導:虞大明;執教:馬建興(崇文實驗學校杭州市教壇新秀)。
這是人教版五年級選讀課文《桂花雨》,是一篇情感濃郁、意蘊豐厚的散文,閱讀教學的設計以言語生命的自覺為旨歸,以文本內在的情感為主線,以重點句為憑借,以誦讀、感悟、言語表現為手段,追求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協調發展。既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精神境界,體驗作者強烈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又注重對語言的欣賞、品味,強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體現語文課的特質。在馬建興老師的引領下,深深品讀文本,我和學生一樣愛上了作者琦君的家鄉,愛上了這篇散文,對作者及她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堂課散發了濃濃的語文氣息。
現摘錄教學片段如下:
大屏幕出示:
作者琦君,中國臺灣女作家,原籍浙江溫州。她擅長散文和小說,代 表有:《煙愁》、《細沙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等。
(這粗略地介紹作者琦君是和結尾相呼應的)
師:作者為什么喜歡桂花?
生1:因為桂花特別香。
生2:因為桂花可以做糕餅,泡茶很香。
生3:搖桂花帶給我快樂。
師:課文是怎么寫桂花的香的,自已默讀,找一找描寫桂花香的句子。
生1: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2: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
生3: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生4: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生5: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
大屏幕出示這5個句子。
師:好好讀,告訴我們香得怎么樣?
生1:香得我快暈倒了。(笑)
生2:桂花香飄十里(帶著感覺讀一讀: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
為襯托家鄉桂花的香,當生讀“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一句時,師巧妙地說:能不能再慢些,讓花香久久地彌漫在那里。生1接著讀,讀得慢,深情。生2讀得更慢更深情甚至于有點夸張(似乎被陶醉了)。師又巧妙地說:“是呀,自己陶醉了,老師也陶醉了,可母親還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怎么還比不上呢?那家鄉院子的桂花該有多香呢?看來我們還要細細讀讀描寫家鄉桂花香的句子,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比滿隴桂雨還要香。”多機智的質疑啊!
自然地引入到品讀家鄉桂花香的句子。生深情地讀桂花香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其中一句)全年整個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是牽動全文的發力點和切入口 。)
師質疑:全年?桂花應在秋季開放?
生1:因為他們把桂花曬干收在鐵盒子里了。
生2:曬干之后過年時可以做糕餅,泡茶。
生3:那里的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品嘗著桂花。
師:他們那里生活得怎樣?
生1:生活得太香了!
生2:生活得逍遙自在!
生3:生活得幸福!
生4:生活得非常快樂!
生5:家家戶戶都聞得到桂花香!
生6:每個地方都能聞到桂花的香!
生7:他們一定生活在花的香氣里。
。▌e說是作者琦了,就連我們在場的老師及學生也向往那個地方,向往那逍遙的生活。)
師又巧妙地引:哪些人物浸在桂花的香氣中。讀一讀,找一找。
。ㄉ幕卮鹜耆趿宋覀兊南胂螅粋個大城市里的孩子,他們此時的心已在作者琦君的家鄉了。)
生1:胡家老爺爺和毛家老婆婆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生2:作者的父親母親浸在桂花的香氣里。作者自己也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生3:小動物們也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小麻雀昆蟲也聞得入迷了。
生4:耕作的牛也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生5:來這兒游玩的客人也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生6:那個盛桂花的鐵盒子也香了。
生7:那些不起眼的黑黝黝的泥土也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ㄊ茄剑沃故侨耍瑢W生能想象每一個生靈甚至于是每一個物體都美妙地享受著桂花香,這該有多香,這該有多美!我們能不被吸引嗎?)
這么多人物浸在香氣里,在這么多想象之后師又一次巧妙地說:“總之,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師質疑:為什么用“浸”而不用“聞”字?
生再一次深入品讀。
生1:“浸”不是聞的,而是感覺到的。
生2:“聞”單單用鼻子,“浸”是陶醉了。
生3:“浸”就是沉浸在里面,“浸”是陶醉了。
生4:“聞”平淡,“浸”體現得更香更濃。
生5:“浸”到處都是桂花香,“浸”我們一般說是浸在水里,現在桂花香像水一樣包圍了,到處都是桂花香。
生6:“浸”就是滲進去了,到里面去了,就像水滲入木頭一樣,單單聞說不好了,這樣更香更濃。
……
。ù藭r我們也像“浸”在桂花香中了,陶醉了。)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琦君的家鄉。
出示:我仿佛看了:
父親( )。
母親( )。
胡家老爺爺( 。。
我( )。
風兒( )。
蝴蝶( )。
……
(配樂,寫話)
生1:我仿佛看到胡家老爺爺一邊打著桂花年糕,一邊喝著桂花茶……
生2:我陶醉在桂花的香氣中,對大自然感到特別親近。
生3:我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一會兒飛到……一會兒飛到……
生4:風兒為了讓大家都能聞到桂花香,它讓桂花香久久彌漫在村子里……
生5:我仿佛看到鳥兒在桂花樹上安了家,天天和桂花為伴……
……
(孩子優美的語言和天真爛漫的想法我是無法描寫和表達的)
師:自由讀“搖花樂”的句子,看看能不能體會到“搖桂花”的樂趣。
生1讀得快輕;師:他搖得急,可力量不夠大。生2讀得特別有力響亮。男生女生分別讀讀。
師:你們搖出了什么?
生1:搖出了快樂。
生2:搖出了童年心中的快樂。
生3:搖出了快樂,甜蜜。
生4:搖出了美味。
正當我們也沉浸在“桂花的香氣”中,沉浸在“搖桂花的快樂,沐浴在桂花雨中”時,師:可惜,快樂依昔而去,作者已遠離家鄉……投影出示琦君的浪跡天涯的一生經歷:……作者琦君,中國臺灣女作家,原籍浙江溫州。她擅長散文和小說,代表作有:《煙愁》、《細沙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等……
師:現在你讀懂了嗎?為什么母親說這里的桂花沒有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
生1:因為在家鄉可以用桂花做糕餅送給爺爺婆婆,大家在一起高高興興的,現在闊了父老鄉親,心里難免會不舒服……
生2:并不是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家鄉的這種桂花香包含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師:這種香有著對故鄉和童年永遠的思念。
【反思】
馬建興老師的《桂花雨》圍繞作者家鄉桂花的“香”,首尾呼應的兩次介紹作者。導入時介紹琦君的簡介,結束時介紹琦君浪跡天崖細細品味琦君一生,其實都是有目的的。包括在一開始讀杭州桂花的香,是在襯家鄉桂花的香,從側面粗略感受香到細細品味每一個代表家鄉桂花香的句子,濃濃的桂花香,濃濃的故鄉情。層層遞進,把學生及在場所有的聽課老師從“聞香”進入到了作者琦君“思鄉”的精神家園。
“半截蠟燭”可謂牽動全文的線索,馬建興老師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非常準確地找準了發力點即“家鄉桂花香,思戀家鄉”這一思想感情,并通過教學的展開很好地了體現自己對于文本的獨特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 ,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意識。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內容由于教師引導得法,學生的體驗也是豐富的,特別是對于“全年”、“浸”、 “搖花樂”這些字眼的理解 ,還有對“人們可能做的事的想象及什么人浸在桂花香里的想象”學生的想法波瀾起伏,并遠遠超乎了教師的想象,何止是每一個人,每一個生靈,每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都在學生的口中都成了這桂花雨的分享者。
反復研讀文本,注重文章的整體性。怎樣合理地整合全文,化整為零,更好地將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一直是我們語文課堂上值得探究的問題。馬建興老師在全文教學接近尾聲之時 ,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你讀懂了嗎?為什么母親說這里的桂花沒有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這一問題看似不經意,其實卻是匠心獨具 ,它很好地串連了全文,讓學生再次走入文本,將全文有機整合。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2
。ǖ诙n時)
楚州實驗小學 朱秀華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桂花“香”, 想象課文描繪的情境,體驗“搖花樂”,體會作者對童年和家鄉的懷念之情。
2.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課后練習中重點句的閱讀感受。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品讀桂花“香”中體會搖花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
教學難點:
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回顧課文
1、同學們今天我們再次走進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齊讀課題)讀著這篇散文總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撲鼻而來,輕輕地再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小時候在自己老家和父母一起搖桂花時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相機板書:香 樂 甜
這就是品讀文字帶給我們的滋味,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復地去讀、去品的,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文字,去讀文字中香的味道,樂的味道,甚至更多的味道。(板書:……)那么小時候作者和她的父母一起搖桂花時的情景,集中寫了三個自然段,那陣陣落下的桂花雨真是香氣迷人,香飄十里,請你讀讀課文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帶有“香”的語句,體會一下在這些句子當中又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過渡:下面我們來談談描寫“桂花香”的語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二、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文字
1、生朗讀出示:“桂花開得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闭f體會。
①有哪個字說它真的很香?(浸)我們寫香一般都用“飄”的,怎么用這個“浸”字?我們看這個“浸”字是什么旁?淹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見嗎?摸得著嗎?用了一個“浸”字呢——(就好像看得見,摸得著,還能感覺到了。所以這個“浸”字用得恰當,用得傳神。
②指導朗讀。讀這句話的時候,注意要把浸字讀得輕一些、軟一些。誰愿意讀一讀?
師:真好!我們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這個“浸”字傳神,文中還個一個“浸”字。
2、出示: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偕x,畫出“沉浸”,桂花在全年中哪個季節開放?在桂花盛開季節整個村莊飄滿香氣,但作者說“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難道這個桂花整整開了一年嗎?要理解這句要聯系第四自然段。
、谥该x第四自然段。為什么全年——
、凼前。敼鸹ㄊ㈤_的時候走進小琦君家鄉的村莊,遠遠就能聞到濃濃的——(香味)當桂花落了,母親把曬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鹵送給鄰居們,有了這桂花,桂花鹵鄰居們就可以自己泡茶,做糕餅,平時一家做了全莊人都能吃到,享受到這份香甜,所以——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那么你從這個“沉浸”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快樂、幸福、濃濃的鄉情。)
、苤笇Ю首x,誰來讀好這一小節。
過渡:這香氣不僅彌漫了整個村莊,還彌漫在人們的心里。找一找第三自然段還有寫到“香的嗎?”
3、學生讀,出示:“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這個香在哪里,“!好香的雨!” 讀這句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情?(樂)
②這是一場芳香無比,快樂無比的桂花雨,讓我們用心品味。讀散文有好多種讀法,會讀的同學會從文字中看到畫面。靜靜默讀這段文字,用心去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凵鷷痴劗嬅。師:真是一群會讀書的孩子,你們想不想做這個搖桂花的孩子,想不想體驗搖桂花的無比快樂。。ㄈw起立,音樂)現在我們就是小琦君,憋著勁使勁地搖。一陣陣桂花從樹上落下來像什么呀?孩子邊搖邊喊著——
搖啊搖啊,頭上是桂花,身上是桂花,邊小辮上也是桂花啦!孩子高興地喊著——
、軒煟簱u桂花真有這么快樂嗎?
師:搖桂花,桂花雨帶給我的是無比的香甜、無比的快樂,難怪作者說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
4、出示:“‘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購倪@句話中你還體會到了作者什么之情?(急切的盼望著搖桂花)
、凇袄鲜抢p著”讓你體會到了什么?生活中你纏過你的父母嗎?
、壅埬阕x一讀讓我們感受一下你的心急、盼望。
、軒煟阂驗楣鸹ㄏ、搖花樂,所以我才急切地盼搖桂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幾句共同感受桂花的“香”和小琦君的“樂”。
過渡:第三自然段中還有哪里也寫了桂花的香?
5、出示:“母親洗凈雙手……花雨繽紛入夢甜。”
①這里有香嗎?同學們仔細讀讀這句話,你能從這兩種“香”中體會到什么情呢?(父親、母親對桂花的喜愛之情。)
、趶母赣H的詩中你讀出了什么?“細細香風淡淡煙”讀出了一個“香”字,“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引齊說)這兩行讀出了——樂、甜。
、壑笇Ю首x,所以這首詩要讀出這些感覺出來,誰來試試。我們一起吟吟這首詩。
過渡:父親用了一首詩把桂花的“香”“樂”“甜”寫出來了,父親寫的是一首詩,而母親說的是一句話,這句話中也含有桂花的香。
6、學習第五自然段。出示“外地的花再香,……”
、僬l來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指名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
、谶@句話你讀得懂嗎?這里的“外地”指的是哪里?課文因為是節選的,所以有些地方他沒寫明白,作者的家鄉在浙江溫州的瞿溪,這里的外地指的是浙江的杭州,11歲那年他們全家遷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個叫滿覺垅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樹,花開時節,那是十里飄香,因為從小有著桂花情結,作者每年都去賞花,回來時總要帶一大包桂花給母親,可是母親卻常常說——(引齊說)
、勰銈兡苊靼啄赣H的這句話嗎?那么滿覺垅的桂花真是的“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香嗎?
。赣H比的不是桂花濃和淡,而是感情的深和淺。母親喜愛、思念家鄉。)
如果有一天,我從外地回到她身邊,對她說:外地的月亮真圓!她會說——
“外地的水真甜。 彼龝f——
“外地的人真親啊!”她會說——
后來作者又去了美國定居,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外國的生活真好!”母親肯定會說——
、茏屛覀円黄鹪賮碜x讀這句話:外地的桂花……
過渡:這里僅僅是母親思鄉情深嗎?
7、“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起……”
、伲ǔ鍪揪渥,齊讀)
②作者在寫這篇散文的時候已經是一個60多歲的老人,自從她32歲離開家鄉到了中國臺灣,一直不能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而且再也看不到家鄉舊宅院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陣陣的桂花雨,再也聽不到父親作的小詩了……你能想象到作者寫到這里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嗎?
師:思念是什么滋味?你們有離開過家鄉嗎?有感受嗎?
這就是淡淡的花香中彌漫著的淡淡的“鄉愁”啊。ò鍟亨l愁)
、垩a充原文結尾“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
、芡瑢W們,捧起課本,讓我們在這悠揚的《故鄉情》音樂中,追尋作者的情感蹤跡,一起來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三、深化主題。
其實,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發著濃濃的思鄉情,出示作品。
讀這些書的名字,感覺到了嗎?其實她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故鄉,因為故鄉就在她的心中。讓我們再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四、回顧課文
桂花雨,桂花雨,無論身在何方,只要一聞到桂花香(指板書)作者就想起了故鄉桂花迷人的香氣,想起那陣陣桂花雨帶來的——樂,帶來的——甜,帶來的淡淡的——鄉愁!
五、作業
1、喜歡讀書的同學,可以讀琦君的其它作品。
2、喜歡寫作的同學,回憶童年令自己難忘的人或事學習本文的寫法寫下來。
附板書:
桂 花 雨 (鄉 愁)
香 樂 甜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3
一、談話引入
1、同學們,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難忘的,回憶童年美好的往事更是一種享受,充滿了樂趣。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一同去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
2、琦君(1918——20__)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中國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并任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主要有《煙愁》《細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
3、桂花:也稱木樨,木樨科。常綠喬木,高達15m,樹冠卵圓形。葉對生,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ù厣~腋或頂生聚傘花序,黃色或白色,極香,花期中秋。核果橢圓形,藍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產我國西南、華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變種較多,有金桂、銀桂、四季桂。是傳統的名貴香花,城市綠化、美化的重要樹種。桂花經蜜餞后,可做各種甜食。
二、檢查預習
1、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桂花的名句。
因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歷代文人墨客經常用美好的詩詞歌頌它。你們讀過哪些有關桂花的名句來跟同學交流一下好嗎?
2、抽名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們從未聽說桂花會下雨。那“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故鄉院子里的桂花和幫媽媽搖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來,就像下雨一樣。
三、自讀自悟,細讀悟情
1、自讀自悟。(出示思考題。)
。1)默讀第二至六自然段,看看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勾畫出有關的詞句。
。2)把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讀給同桌聽。
2、細讀悟情。(討論交流。)
。1)重點理解句子。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一個“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干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彌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里。它的香,已掙脫了季節的束縛,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們的生活。
。2)重點理解搖花時的樂趣。
、贋槭裁凑f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理解“總是”。)
、诋嫵雒鑼憽拔摇睋u桂花的句子。
a、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b、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c、為什么說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讀體會
1、八月桂花,十里飄香!昂贾萦幸惶幮∩,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母親為什么這么說呢?
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著桂花,收獲著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又”字說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只是這次母親的話使她又一次想起了故鄉童年的快樂。淡淡的一句話,卻傳遞出了作者對故鄉桂花深深的懷念。家鄉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樂連在一起的,那種“搖花樂”和桂花雨已植進了她的生命,成為她幸福童年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記憶。這恐怕是作者難忘家鄉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4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以“桂花”為線索,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時代故鄉的桂花和與母親一起搖桂花的事,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
二、學情分析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講,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賞析文本的能力,再加上本組課文前兩篇文章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礎,所以,在這篇獨立閱讀課文中,學生對作者思念家鄉的感情能感受,也能領悟
三、設計思想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豐富真摯,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走進作者與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課設計與研究的重點。
四、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文本中的桂花香、搖花樂
3、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
2、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中我采用“讀——賞——悟”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運用多媒體手段加以輔助,使教學更直觀。
。1)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
(2)賞:賞讀文中優美的句子,積累內化。尤其是抓住描寫桂花香味的句子中的“浸”字,以及搖桂花時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來品析。
。3)悟:抓住母親的話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法。
七、課前準備
自制幻燈片
八、教學建議: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老師和你們一起認識了很多女作家,也欣賞了她們優美的篇章,比如林海音的《竊讀記》、葉文玲的《我的長生果》。今天,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名女作家——琦君。(課件展示)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對我們提出了這樣的閱讀要求:(課件展示)
2、聽錄音,注意糾正文中沒讀對的字詞。
3、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4、自由朗讀,思考: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5、在閱讀中,同學們有沒有感覺出作者對桂花有著怎樣的情感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喜歡
6、作者為什么喜歡桂花?(桂花香、搖花樂)
三、品讀課文
。ㄒ唬⒃谖闹姓页雒鑼懝鸹ㄏ愕木渥樱プ 敖狈治
。ǘ、享受搖花樂
1、在文中找出搖桂花的句子讀一讀。
2、畫出句中一系列動作的詞,感受搖花的樂。
3、看到這紛紛下落的桂花,作者情不自禁的喊了起來,(課件展示)你想喊嗎?你想怎么喊?喊給大家聽聽。
四、悟情
因為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所以作者喜歡,因為搖桂花太使人感到快樂了,所以作者喜歡。正是因為對桂花的喜愛,才使得作者上了中學,全家離開了家鄉來到杭州,還忘不了要去欣賞桂花,并且還要給母親帶回一大袋,滿以為母親會贊美桂花的香味,可是母親卻說(課件展示)難道真的是這里(杭州)的桂花不香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是呀,不是因為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因為家鄉的桂花充盈了母親的生活,傾注了母親的情感,母親不是用鼻子聞桂花,而是用情感看桂花。那到底是一種什么情感讓母親覺得家鄉的桂花香些呢?(思念家鄉)
母親的這句話也讓作者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的桂花香,想起童年的搖花樂。(課件展示)
同學們,作者母親的這句話,也讓老師想起了一句古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呀,對于一個遠離故土,在外漂泊的人來說,家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怕是那一片飄浮的云彩,都可以勾起他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請欣賞《故鄉的云》
小結:那一聲聲“歸來吧”是故鄉對游子的深情呼喚,也是游子對故鄉深深的眷念,課文中,作者通過回憶小時候故鄉的桂花和搖桂花的快樂,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同學們,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什么讓你魂牽夢繞嗎?是童年的小搖車,還是隔壁家的楊桃樹?請仔細想想,寫一篇短文給老師。
板書設計:
桂花香
桂花雨思念家鄉
搖花樂
課后反思:
《桂花雨》是琦君寫的一篇散文。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要求學生能真正體會作者的思鄉情。教授本節課后,我有如下感想:
一、精心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桂花的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在“最迷人”等字眼上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是通過對比其他的花,來表現桂花的“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的亮點就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我和學生同搖同樂,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喊搖花時的句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學習這兩段的時候,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母親的這句話也讓作者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的桂花香,想起童年的搖花樂。(課件展示)
同學們,作者母親的這句話,也讓老師想起了一句古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呀,對于一個遠離故土,在外漂泊的人來說,家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怕是那一片飄浮的云彩,都可以勾起他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請欣賞《故鄉的云》
小結:那一聲聲“歸來吧”是故鄉對游子的深情呼喚,也是游子對故鄉深深的眷念,課文中,作者通過回憶小時候故鄉的桂花和搖桂花的快樂,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同學們,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什么讓你魂牽夢繞嗎?是童年的小搖車,還是隔壁家的楊桃樹?請仔細想想,寫一篇短文給老師。
板書設計:
桂花香
桂花雨思念家鄉
搖花樂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的生字,能正確讀記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學會邊讀邊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邊讀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開教學:自讀自悟;細讀悟情;品讀體會。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讀題設疑,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你們都認識什么花,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生:玫瑰,長得漂亮,可以做送人;槐花,可以做饃饃;油菜花、菊花……(同學們各抒己見)
師:哇,大家知道這么多花,還知道它們能干什么,讓老師漲見識啦,那同學們今天我們再認識一種花-桂花(打開多媒體,展示桂花的圖片和簡介)
1、介紹桂花:桂花:也稱木犀,木犀科。常綠小喬木,高達15m,冠卵圓形。葉對生,硬革質,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全緣或具疏齒;ù厣~腋或頂生聚傘花序,黃色或白色,極香,花期中秋。核果橢圓形,藍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產我國西南、華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變種較多,有金桂、銀桂、四季桂。是傳統的名貴香花,城市綠化、美化的重要樹種。桂花經蜜餞后,可做各種甜食。
。ɡ枚嗝襟w,讓孩子們更直觀的觀察事物,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并加深記憶)
2、引出今天的課題《桂花雨》板書課題,并設疑為什么叫桂花“雨”?桂花時如何下雨的?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聽錄音,認讀本課的生字,正確讀記詞語。(打開多媒體,播放視頻)
2、自主讀文,邊讀邊在書中作批注,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3、小組交流,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講給同伴聽,不懂的內容,同伴互助或做標記,集體交流。
4、代表匯報,分享閱讀感悟。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并恰當點撥。
(學生匯報哪些內容,教師相應給以點評,增強其自信心)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再讀課文,想象情景,談談感受,重點交流以下問題:
(小組交流、總結,自主展示,其他小組質疑補充,將課堂形成一場小小辯論會,教師及時總結并相應點擊哪部分課件演示給學生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為什么喜歡桂花?畫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
2、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
(搖花樂,這是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語言創設想象人物的內心,體會“我”童年的搖花樂。教師點擊課件演示搖花樂的情景,把學生帶進花香飄溢的桂花雨之中,體會課題的含義。)
3、桂花的收藏作用有哪些?
4、理解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w會母親的話的含義,揭示主題--熱愛家鄉)
5、題目為什么叫“桂花雨”?(點題)
四、感情朗讀,拓展升華
多么令人難忘的搖花樂呀,同時,作者也把快樂帶給了我們,然而,作者僅僅在寫搖落的桂花雨嗎?同學們,放開聲音,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體會童年的搖花樂,體會濃濃的思鄉情!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的推敲,想象課文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愛桂花、憶童年、思親人、戀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晰課文主要內容。
通過對課文的初步閱讀,我們已經感受到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之情,那作者是如何寫出這種愛桂花情感的呢?文章又僅僅是表達對桂花的喜愛之情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二、共讀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如何通過文字表達愛桂花的情感
1、自讀第一自然段。這節寫了什么?可以直接用文中的一句話表達
出示:“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最喜歡桂花的什么?
“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怎樣才叫迷人?陶醉、在時不想離開,離開了又總是思念(點擊,連起來讀前后兩句話)
2、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十分清楚,一句話就行了,但為什么在中間插上那么一大段文字?是在用比較的方法寫出自己的情感,與梅花比姿態;與繁花比花朵,雖然不及,但花中仍最喜歡桂花。讓我們讀讀(點擊,讀第一句)
三、 精讀第二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桂花香 。
1、我們也來感受一下迷人的香氣,自讀第二小節。
出示:第二小節哪個地方最能表現桂花的濃郁香味?
出示:“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交流:你從哪個詞中感受到了桂花的濃郁香味?
“浸”往往組成浸透、浸泡,十幾戶人家都浸泡在花香之中,更突出香味之濃。
“至少”就十幾戶嗎?作者老家舊宅子四周的空地上種著許多株桂花,院中也是桂花樹,花開時綠葉叢中綴滿了桂花,花香隨風飄逸,彌散四方。
特別是桂花開得最茂盛時,再讀這句 ……
“沒有不”語氣那么肯定,草垛旁,小路邊,屋后的菜田,屋中的庭院全都被花香籠罩,F在我們明白為什么作者要說“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
正因為如此,所以……再讀:“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
2、中秋節后,桂花成熟了,該收獲了。自讀第二自然段后兩句。懂了嗎?
改詩句:“花開當折終須折,莫等花落空折枝”
“花開當搖終須搖,莫等花落空搖枝” 當指什么時候?引讀:對!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下來的桂花……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風雨吹打下來,那就……
是啊,作者通過自己的體驗,告訴我們搖桂花時機要把握好,方法要得當。
四、 精讀第三、四自然段,感受童年的搖花樂。
1、自讀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又寫出了什么?默讀,不回答
2、將第三自然段分三層,如果讓你配三幅畫,考慮一下:
畫什么?一句話說一幅圖,粗略構思
怎樣畫?要盡力體現文字所表達的內容?
……
圖一:纏,纏著母親是怎樣的?誰讀出來?(屋前房后,拽著衣角晃蕩,眼睛里露出渴望的神情……讀出了渴望,讀出了迫不及待,讀出了幾分撒嬌……)
圖二:如書中插圖,插圖能表現當時作者搖樹的情景嗎?
圖配文,看書中插圖,聽同學讀文字
哪一個字將那種激動、興奮之情迸發出來?喊
練讀:誰來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讀出了快樂,讀出了開心,讀出了興奮,真是神奇,好香。……)
評讀:如果是你在搖,你有什么感覺?
想象指導(情景再現):使勁地搖啊,落在頭上……落在眼睫毛上…(閉上眼睛)…落在脖子上……落在手上……落在衣服上……啊,滿頭滿身都是,我們一起喊:“……”開心,臉紅了,淌汗了,那世界中,全是桂花、桂花 ,簡直就是桂花雨、桂花霧、桂花雪。 多么美妙, 怎樣讀?
畫中那個大人畫得你滿意嗎?孩子愛玩,愛熱鬧,這樣激動、興奮、喊叫、家里人也都為她高興,何況她在幫家里做事呀!
出示句子讀:難怪作者老是纏著母親問,讀……,難怪作者寫到:讀……對我是件大事。
圖三:突出父親和母親 桂花收下來了,全家慶賀桂子豐收
父親詩興大發,誰來讀父親的詩,哪個字體現了桂花給孩子帶來的興奮,哪個字體現了桂花給大人帶來的興奮?(樂,慶)
小結:第三節寫了孩子的纏問,搖桂花的樂趣和家人慶豐收。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現在看來僅僅是對我嗎?改讀:搖桂花對全家人是件大事。
3、桂花收下來,自讀第四自然段,全家動員做的事中,你認為孩子有沒有參與?(揀、吃)孩子開心嗎?與全家同樂!
出示: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現在你能體會為什么說全年?
全年?開花時,滿樹生香,隨風飄逸,彌散四方;不開花時,做成桂花鹵(壇蓋一打開)、泡茶(開水一沖泡)、過年做糕點(蒸籠上一蒸),那真是浸在花香中。多么清馨,多么和美的鄉村生活,桂花給全村人帶來了喜悅。改讀:搖桂花對全村人是件大事。
小結:到這里都是寫作者回憶小時侯的事,現在再來體會“最喜歡桂花”的意思,僅僅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嗎?(香氣、快樂、美好的情感)
五、感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1、 出示讀第5、6自然段, 讀到這里,看出母親和她的生活有什么變化?
。赣H變了嗎?孩子大了;住家變了嗎?家鄉舊宅院子;心情變了嗎?)
出示:可是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子里的金桂。”
。ǹ粗@外地的桂花,母親想到了浸滿花香的小村莊,那屋前屋后都是桂花的舊宅子,想到了年幼的孩子纏著自己問……想到了搖桂花時孩子盡情地喊……仿佛看到了慶賀桂花豐收時丈夫在吟詩……腦海里出現了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的情景,想啊想,于是母親傷感而深情地說:……)
2、母親老了,家鄉遠了,過去的歡樂不再有了,老人有些傷感,而我呢?
。ㄍ晔沁@樣遙遠,不會再有了,我更加懷念童年的搖花樂,繽紛的桂花雨。作者后來去了中國臺灣,一去就是幾十年,再沒能回到故鄉,寫下這段回憶,那是因為故鄉是多么令人魂牽夢縈呀!讀
所以,當我……母親深情地說:“……”讀!我就會想起……
多少年過去,琦君早已告別母親,遠離故土,度過了她的青年、中年時代,現在她老了,但更加體會到了母親的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子里的金桂。 ”于是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
出示:“水果蔬菜是家鄉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的鮮,風景是家鄉的美,月是故鄉的名明”是呀,“人是故鄉的……,花是故鄉的……”
無論是在中國臺灣,還是在美國,始終在說:
出示:“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呀!”
原來作者把思鄉的情感寄托在……桂花上了。難怪她要說:“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
五、 拓展,了解作者琦君的作品及風格。
出示 琦君(1918-2006),中國臺灣女作家,作品:《煙愁》、《桂花雨》、《水是故鄉甜》、《母心似天空》、《燈景舊情懷》、《琦君說童年》……香香的桂花雨,濃濃的思鄉情,恍如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童年。琦君在自己寫的大量散文中,盡情抒發了真摯熱烈的感情,這里有對故鄉山水和童年生活詩一樣的回憶,有對父母師長摯友深沉的懷念,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
板書設計:桂花雨
香 樂 情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7
一、說教材
《桂花雨》是人教新課標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的第7課。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課文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五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桂花樹下搖桂花的歡樂的情景。教學中能讓學生根據插圖來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想象搖桂花的歡樂,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從教材編排上來看,本組課文都是思鄉懷鄉之作,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這一學習目標融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于一體。如認識生字、讀記詞語是知識維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學習課文的應該達到的能力目標,又和自讀自悟、與同學交流一樣,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滲透的目標。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會存在多大的困難,但同時他們的語文素養現狀決定了他們很難對語言文字形成豐富的想象。因此我確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理解想象課文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這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的選擇和學法的指導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教師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采用“ 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動口說、動手表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來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開課伊始,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桂花的印象。然后導入新課,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課堂。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激趣閱讀期待,引導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通過分同桌輪讀,評議,保證學生能掃清閱讀障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印象,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整體把握課文之后,向學生提出:“你喜歡哪幾句話?你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匯報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觀看插圖,經歷智慧碰撞,在不同視角和不同個性的解讀中,豐富想象,形成畫面,使文中桂花樹的樣子,母親送桂花的情景,搖桂花的情景等畫面能真正地鮮活起來,文本的形象能真正實現立體化。
形成畫面之后,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在回憶童年生活時的快樂,此時再回歸整體,引導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便顯得水到渠成。
。ㄋ模、拓展延伸
在拓展階段,引導學生回憶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呢?說給大家聽。使學生的生活與文本的內容得到溝通,既即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的心與課文融為一體。
(五)、作業
作業布置學生寫一寫童年的趣事、畫一幅表現童年生活的畫,使語文學習由課內走向課外,由閱讀走向習作。
《桂花雨》說課稿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觯
《桂花雨》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同時點題,寫“我”愛童年的“搖花樂”。
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好好體會。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的內容,從四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九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能聯系生活實際,談對課后練習4中重點句的閱讀感受。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表達的濃濃思鄉之情。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二、說教學過程
本文的教學,我準備分兩個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讓學生讀通課文、讀懂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在學文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本文的九個生字,以及課后第三題中的詞語。
1、激趣導入。用導語“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會給人以永久的回憶這節課!币饘W生的興趣,引導他們學習這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課題讀題后,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來,有利于他們更好的投入課文的學習。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組織與同學交流,把課文讀得更好,并將自己得疑問和同學互相探討。
3、檢查初讀情況,學習字詞。老師請個別學生讀各段,相機正音,指導學生正確讀字、句、段。
4、指導弄清各自然段的內容,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第二課時:
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想象作者描寫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時候搖桂花的樂趣,體會文中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作者和母親濃濃的熱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ㄒ唬⿵土暸f知,導入新授
這個復習,主要是復習學過的字詞,特別是課后要求掌握的八個詞語,還要復習課文的敘述內容,幫助學生再次理清課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來理解課文。 (二)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學,主要圍繞“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這句句子,讀讀這個部分,想想為什么愛桂花,從中,也能讓學生認識到桂花樹的特點。
2、重點是學習第二部分,要理解搖桂花的樂趣。
在學生讀了這一部分后,引導討論:為什么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這得從全家人的活動,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體會。
。1)找出每個人的做法,分角色讀讀,有利于認識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體會內心共同的喜悅。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并指導感情朗讀。重點理解我搖桂花時的動作和話語,母親小心翼翼的動作,和父親隨口吟誦的那首詩,體會一家人對桂子豐收的喜悅。
。3)聯系實際,了解桂花的作用。
。4)對這部分的內容做個總結,談談 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搖桂花的樂趣。并進一步進行朗讀。
3、在總結第二部分后,學生對作者懷念童年時光的感情是不難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點應指導學生理解母親的這段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認識到,此時的母親已經遠離故鄉,當母親看到外地的桂花時,說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親在想念家鄉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實在是太思念家鄉,太熱愛家鄉,家鄉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好在我班有好多學生也跟著父母遠離了家鄉,應該理解“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這句話。)理解到母親的這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ㄈ┱n堂總結,深切體會
通過總結課文的內容,感情朗讀全文,進一步復習課文,深切體會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樣,學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這里,進行一個拓展練習,引導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并將此練習作為本課的一項作業——小練筆。
三、說板書
這課的板書力求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明了。
喜歡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鄉,懷念童年
“搖花樂”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8
一、 導入
1、(齊讀)桂花雨
2、讀了課題就讓我們感覺香香的、美美的,那么這場繽紛的桂花雨給作者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體現我感受的句子。
二、學習課文
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嫦裣掠!好香的雨呀!”(快樂)
這是我搖落桂花后沐浴在桂花雨之中的快樂,那么在搖花前、搖花時的快樂都體現在哪里呢?快速讀第3自然段找出這樣的句子讀讀。
。ㄒ唬┪——搖花樂
。〒u花前)
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評價:同學們在你們心里什么事才算得上是大事呢?
可見搖桂花在我心中的分量可不輕呀!每到桂花飄香的時節,我總要纏著母親問(引讀)。想想我是在問媽媽嗎?
評價:是在催媽媽,催那心里肯定是很急的。誰來催催看?(師生表演)
評價:這聲媽喊的多有味呀,媽的心都會被你喊軟的。誰再來試試?
評價:我只催了一聲嗎?“老是纏著”可以看出不止一遍呀。誰會纏著媽媽多催幾聲?
。〒u花時)
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
評價:看真切了,我是在怎樣的搖呀?(使勁)
評價:想想大人們真的要這小家伙幫忙嗎?(生搖頭)
即使幫忙能幫多大的忙呀!哪是幫呀,分明是自己樂得在里面攪和呀!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把這樂呼勁呀讀出來?
(搖花后)
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親自體驗一下這場落英繽紛的桂花雨(展示課件桂花落英繽紛的場面,引導學生想像說話),請同學們融進這場桂花雨中,把自己想像成一朵桂花,看看你的眼前都出現了一幅幅什么樣的美好畫面。
以“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桂花”練習寫話。
2)交流
2、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如何?(讀出快樂)
3、作者沐浴在桂花雨中的快樂、興奮、驚喜、溫馨、浪漫豈是幾個優美的詞語能形容的?在這里一切言辭在這里都顯得蒼白,千萬種感受都包含在這一聲喊里面,再讀。(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嫦裣掠!好香的雨呀!”)
4、小結:搖桂花給我童年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以至于長大后仍然難以忘懷!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對母親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再讀課文,找出寫母親的句子體會體會? (二)母親——桂花情
1、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
多有心的母親呀,她時刻關注著天氣還為了什么呢?為什么要趕在下雨之前搖桂花呢?(第二自然段)
2、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多么細心的母親!
3、搖桂花搖出了母親的濃厚的鄉情和無私的親情,但是搖出的僅僅是這些,還搖出了什么?
(桂花茶
桂花鹵
糕餅)
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品嘗桂花茶、桂花鹵、桂花糕餅,所以說,整年都沉浸在桂花香里了。
4、出示:以后我從外地回家時,總要捧一大袋桂花給母親?墒悄赣H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誰來讀一讀?
1)師:知道母親為什么這樣說,難道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真的比外地的桂花香嗎?母親不能忘懷的僅僅是家鄉的“金桂”嗎?
2)母親不僅愛家鄉的桂花,也愛家鄉的親人,愛家鄉的一切,假如現在,我來到了母親的身邊,我對她說
。1)這里的水真甜,她會說:“”
。2)這里的橘子真紅,她會說:“”
。3)這里的人真好,她會說:“”
。4)十多年后,作者來到了國外定居,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國外的生活真好呀!”母親一定會說:“”
5、是呀,人們常說水是故鄉的甜,月是故鄉的明,花也是故鄉的香,更何況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里藏著我們全家的快樂與幸福,對母親來說顯得就更加的“金貴”。家鄉的桂花雨在母親心中也是“!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6、小結:好香的桂花雨呀。R讀課題:桂花雨)它香了“母親洗凈的雙手”;它香了那“水晶盤”;它香了整個宅院;它香了整個村莊;它香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此時此刻如果你是一個畫家,你會?你是一個作家,你會?你是一個攝影師,你會?你是一個詩人,你會?父親就是一個詩人,此情此景讓他詩興大發,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三)父親——桂花詩
1、讀詩句(自由讀——指名讀)“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2、好一個“花雨繽紛入夢甜。”你欣賞了這場桂花雨,享受了搖花樂,如果你做了一個夢,夢中都夢到了什么讓你感到了甜蜜呢?(交流)
3、這場繽紛的桂花雨不僅落在作者心里,母親心里,父親心里,全村人的心里,也落在了我們的心里,這不正是一個甜蜜的夢!甜蜜地讓人無法忘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成了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回憶,作者寄情桂花雨表達了她對家鄉對親人深切的愛。帶著這種愛齊讀課題。
三、作業(三選一):
閱讀:1、收集與桂花有關的詩句或圖片;
2、讀讀《作文選》中同齡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鄉詩、散文,如《鄉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練筆:
1、聽聽你們的爺爺奶奶說說童年的往事,在他們的回憶里,可能沒有那繽紛的花雨,但一樣有難忘的快樂,把它記在你們的小練筆上;
2、寫一寫你兒時一段難忘的經歷;
3、遠離家鄉的孩子可以試著將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課文寫一寫你對家鄉的思念。
閱讀:1、收集與桂花有關的詩句或圖片;
2、讀讀《作文選》中同齡作者的《童年趣事》;
3、收集思鄉詩、散文,如《鄉愁》,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自己的情思的?
練筆:
1、聽聽你們的爺爺奶奶說說童年的往事,在他們的回憶里,可能沒有那繽紛的花雨,但一樣有難忘的快樂,把它記在你們的小練筆上;
2、寫一寫你兒時一段難忘的經歷;
3、遠離家鄉的孩子可以試著將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寄托于一事、一物,仿照課文寫一寫你對家鄉的思念。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9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桂花雨》教學與反思。
徒弟上《桂花雨》一課,試講三次,加上她自己班共上了四次。其中的一個環節,讓我不得其解!肮鸹ㄊ㈤_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边@是作者家鄉的桂花。
作者念中學的時候,全家到了杭州!昂贾萦幸惶幮∩,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
可是母親卻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讀到這里,老師問:“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嗎?”第一次試講的時候,孩子們非?隙ǖ鼗卮穑骸昂贾莸墓鸹ㄒ。因為書上說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說明它真的是香飄十里。而家鄉的桂花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都浸在桂花香里,說明他沒有達到香飄十里。可見杭州的桂花要香!
老師抓住時機,“母親為什么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一切都非常順暢,孩子明白了我們是用鼻子來聞的,而母親是用情感用心來品味桂花的`香味,怪不得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這個環節非常成功,因此討論時也不做修改。第二次試講的時候,卻出現了意外。當老師問,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嗎?有一個孩子大聲說“是的”,老師讓他說說想法,他說:“在母親的心里,家鄉的桂花就是要香,他們已經有了感情了。”
老師接著孩子的話說:“是呀,母親是用感情來品味的,那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嗎?”孩子依然肯定地說“是的”。
課后,我們討論,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想法,課上到這里似乎還沒到這個程度。我們還是認為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可以的,為孩子的理解呈現一個坡度,因為直接能理解的孩子畢竟不多。就是老師在拋出這個問題時又補充了一句:“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事實上真如母親說的那樣嗎?從課文中去找一找理由!焙⒆拥幕卮鹁谷贿是那么的肯定。
既然這樣,我們的設計一定有問題,否則怎么會兩個班都是如出一轍呢?本想重新考慮這個環節,但徒弟對自己班似乎很有信心,認為她的班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結果她班的孩子也是如此。
我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時,也在思考,文本中清晰地反映出杭州那一處小山上的桂花要香,為什么孩子的回答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很明顯,孩子在揣靡老師,他想的是老師需要什么樣的答案?他該如何來迎合老師?
這不由得讓我感嘆,孩子,你想得太多了!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0
剛上完這一課,學生反響很好。學生基本上都認真傾聽,認真思考,能隨時跟著我的思路走。這堂課對“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兩個句子的引讀做得很充分。先從學生們的整體感知中引出了母親的這句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讓學生了解了杭州滿隴覺山上的桂花香時,再去仔細品讀母親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去文中找出描寫家鄉桂花香的語句,交流,出示,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就這樣引到“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句話。而在學習這句話時,抓住了一個“浸”字,一個時間“全年”,一個范圍“整個村子”,讓學生領悟“浸”的妙處,并且給全年換一個詞,很多學生想到了“永遠”、“永久”、“一輩子”等等。在學生的反饋中,進行及時引讀。而對“整個村子”讓學生們展開聯想浸在桂花香里的都有村子里的什么。學生們想到了花草樹木到房屋家具,以及村里的人們。
而在教搖桂花的樂時,讓學生自主體會第五段作者感受到的快樂,并且聯想“搖呀搖都搖下了什么”。
就是從桂花香和搖桂花的樂中體會母親的話語“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學生也有所悟,有所感。
這節課的不足是板書設計的不是很合理,如果能再加入小練筆,就更好了。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脈絡,了解桂花的樸實、謙虛、香味迷人。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欣賞桂花圖片。
2、這是什么花?(相機板書:桂花)你對桂花有什么了解?
3、從古至今,描寫桂花的詩句也不少,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桂子花開,香飄十里;金秋十月,桂子飄香。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唐)王維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ㄌ疲╉n愈
4、從這些古詩中我們體會到桂花的最大特點是——香
4、是呀,桂花很香,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中國臺灣有位女作家叫琦君(板書),她一生漂泊,11歲離開家鄉,32歲去了中國臺灣,60歲又移居美國,84歲重回故鄉。可是,無論她身在何處,讓她最難以忘懷的就是故鄉的桂花和她童年時代搖落的那一場——桂花雨(板書課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場——桂花雨吧,齊讀課題。
(二)初讀,整體感知:
1、首先讓我們翻開課本,用心地讀一讀課文,細細地感受這一場美麗的桂花雨。注意要把生字讀準,把課文讀通順,讀到喜歡的語句劃出來并多讀兩遍。
2、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2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初捧這篇文章,我便愛不釋手地讀起來,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不過,雖然文章充滿著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然后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內容,再從文中找出描寫圖畫內容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后劃出重點語句,然后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后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于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當學生劃出了描寫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么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情況就不同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知道,這方面只有以后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通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蛟S,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勵志名人名言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后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舍。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后,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借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后,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后,過于拘泥于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么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己感悟的東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于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發現,于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里,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么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于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后,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于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3
案例: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ma)!"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段話,你從哪兒找到"搖桂花"給我帶來的快樂 找到了在心里反復的讀,反復的品味.
生:"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師:這句話中沒有"樂",你能找到"樂"嗎
生:"纏"字寫出了作者的快樂.
師:"纏"字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快樂呢
生:"纏"字寫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樂,作者迫切地想要搖桂花.
師:好,老師來當"媽媽",誰來纏纏看呢
生:(嬌聲地)"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師:你開始急了.
生:(撒嬌般地)"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師:你迫不及待了.
生:(皺眉著急地)"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生:(欲哭似的)"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師:喲!看你無奈地都快要哭了.你們這么纏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點看搖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聞聞那香香的雨.
師: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生:這是一種喜出望外的快樂.
生:這是一種出乎意料的快樂.
生:這是一種極度興奮的快樂.
師:(播放動畫的桂花飄落的情景)讓我們一起(配樂)朗讀這段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師:此時,你就站在桂花樹下,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在了哪里呢 你有什么感覺呢
生:桂花一陣陣地落下來,落在我的頭上,啊!好香啊,我的頭發都散發出香味了.
生:我把臉仰起來,讓桂花落在我的臉上,細細的,柔柔的,我的臉就變成"香香臉"了.
生:一朵朵桂花落在我的肩膀上,像停留著一只只可愛的小蝴蝶!
生:我攤開雙手,桂花就落滿了我的手心,聞一聞,一股清香就鉆進我的鼻孔了.
生:很多的桂花像小星星一樣從樹上頑皮地跳下來,有的鉆進我的脖子里,香香的,癢癢的.
生:滿天的桂花從空中飄下來,把我的全身撒滿了朵朵金色的桂花,我都成桂花香人了.
……
師:是啊,那么多桂花落在了身上,臉上,有的還非常頑皮,鉆進了衣領,桂花越落越多,就如一陣陣香香的雨.此時,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高興!
生:開心!
生:興奮!
師:就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一起來讀這句話:(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師:(深情地)此時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樹底下,沐浴著繽紛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終于看到桂花雨啦!沐浴著這桂花雨,我都要陶醉了!真是太美了呀!
生:那朵朵桂花就仿佛是一個個金光閃閃的螢火蟲,向我紛紛飛來,我跳起來喊:"太好看了!"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呀!
生:我終于實現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迷人的桂花雨,真想這一刻永遠陪伴著我.那黃色的小花落滿地,就如鋪了金子一般!
師:好,那就讓這一刻在你的心中成為永恒.
生:飄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飛舞的蝴蝶.
生:啊!桂花真香呀!飛舞的桂花如同金色的雪花.這幅美景讓我陶醉,真想天天聞到桂花香.
師:你們想象真豐富呀!桂花雨在你的眼中又變成了桂花雪.真的陶醉了.
反思:
讀琦君的《桂花雨》,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我有以下兩點感受:
1,利用文章"空白",引發學生想象.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通過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想像力的訓練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引導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將文本語言轉化為會運用的"活"的語言.我先讓學生找出這樣的句子讀讀,然后結合文字的描述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來喚起學生充滿詩意的想象,引起心靈和感情的共鳴,學生都有淋雨的經歷,讓學生由雨聯想到雪花飄落在頭發,脖勁的情景,現在是有著濃郁香氣的桂花紛紛揚揚飄落,更具有詩情畫意,通過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獲得許多動態生成資源,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了升華.
2,將語文活動融入生活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她對桂花的喜愛.課堂上我用回憶生活,聯系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學生經驗就豐富多了,有的撒嬌般地,有的迫不及待地跟著母親跑前跑后,有的皺眉著急,有的欲哭似的.讓學生聯系生活來體會,學生的感悟也會更深.
本堂課讓我更深地感受到語言的訓練,思維的訓練,一定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說出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體會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句子。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三、教學準備:
課件
一、引出新課
[教師活動]
1、師談話:同學們,回憶過去經歷過的美好的往事是一種享受,充滿樂趣。你會常常回憶過去經歷過的有趣的事。爸爸媽媽也會常常回憶他們童年的趣事!
2、揭題: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閱讀課文,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飽含著作者對童年往事的無比懷念。
板書課題:桂花雨
[學生活動] 1、學生認真聽老師講話,把精力投入新課的學習中。
2、齊讀課題。 通過老師談話,把學生的注意力投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情況。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同桌相互朗讀課文,相互糾正讀音。
2、根據“閱讀提示”進行預習。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詞語。
。ㄖ攸c理解以下詞語:欣賞、桂花、臺風)
[學生活動]
1、 同桌之間互相讀一遍課文。
2、 學生介紹學習的方法與步驟并自學。
3、學生聯系語境體會詞語意思并與同組人員交流。 在閱讀課文中聯系語境理解詞義,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詞語的方法。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交流初讀收獲:通過剛才閱讀課文,你對課文內容有了哪些了解?
2、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與小組的同學交流,聽聽他們的意見。如果意見不同,小組長組織討論。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學生活動]
1、學生自由交流閱讀所得。
2、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小組的同學交流,聽聽別人的意見。如果意見不同,小組長組織討論。
4、學生根據自己閱讀課文的實際情況進行質疑問難。 在學生自學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的學習精神。
四、深入學習課文。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根據剛才質疑的問題,邊讀邊思考。
2、組織學生交流再讀課文的收獲。
3、 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
引導學生想像。
4、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母親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1)從哪兒看出來母親對故鄉桂花十分懷念?
2)知道學生仿照這個句式進行說話練習。如:這里的環境好,母親會怎么說?這里的生活真舒適,母親會怎么說?
5、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師選擇一兩處示范朗讀。
[學生活動]
1、學生根據剛才質疑的問題,邊讀邊思考。
2、學生交流再讀課文的收獲。
3、學生讀讀課文,畫出描寫搖花樂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結合課文插圖想像搖花樂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樂趣。
4、請學生朗讀,再做評議。 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體會搖花樂和母親對故鄉桂花的懷念以及對家鄉的熱愛和懷念。
五、交流收獲 師引導學生談談閱讀這篇課文后的感受。如聯系古詩或者聯系課外閱讀談談人民對家鄉的懷念;還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感受。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己對此的感受。 深化認識,領會思想。
六、板書設計
桂花雨
我喜歡的是桂花
搖花樂(言、行) 懷念、熱愛家鄉
比不上家鄉的桂花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5
《桂花雨》這篇文章通過對兒時“搖花樂”和桂花雨的回憶,表達的是一種濃濃的思鄉情。教學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但文中沒有一句思鄉的語句,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怎么引導學生們體會呢?有些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不難理解的事,可是對于孩子是有些難度的,這正如思鄉之情。如果沒有離開過家鄉,沒有離開或親人,是很難體會的。教學時我通過啟發學生通過體會樂,而再來體會這種樂已經在留在記憶里了,來體會那種無法讓時間返回的思念之中。我在“樂”字上做文章,充分開掘本文中的搖花之樂,天倫之樂,豐收之樂嗎?這樣做,一來,可以統率教學,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童年的那份快樂,二來,順利成章地解決“思念之情”:因為桂花給童年帶來的是快樂,因為快樂所以難忘。
關注課題《桂花雨》,不難發現思鄉之情是蘊涵在回憶“桂花”之美好,“搖桂花”之樂、之趣的過程中的,所以細細品賞搖桂花之樂是很重要的,是重點,作者思鄉之情只有在學生能真正感受這種美好與樂趣之后才能順利體會。而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喜歡的應該是搖花之樂,而思鄉之情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避開搖花之趣,一味讓學生體會思鄉之情,那教材對學生而言距離就拉遠了,趣味也少了。而對于學生而言也必須先人“樂”入手,因為即使琦君童年“搖桂花”時,她也不可能深刻地知道什么將來的“思鄉之情”,所以我根據孩子的認知規律來組織教學。
教學時,我始終抓住“樂”字做文章,引導學生體會“我”搖花的快樂、父母搖花的快樂、全村收獲桂花的快樂,讓學生通過對文章字詞的品讀,讀出情,讀出意,從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浸透在文字之中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
教學中,我最大的困惑便是思鄉情的把握尺度,怎樣最為恰當值得再好好斟酌。
撞擊心靈的一課──《桂花雨》教學案例 篇1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詞、朗讀、想像等方法體會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詞的精妙,解讀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濃濃思鄉之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認知沖突,營造閱讀期待,初解課題
1、激發認知沖突,營造閱讀期待,一解課題《桂花雨》: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讀課題──《桂花雨》。題目把桂花和雨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讀課文,讀完課文想一想在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動筆劃一劃,寫一寫。)
讀完交流(預設:花香、搖花樂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搖花樂”和“花雨美”,再解課題
1、點題,定格搖花樂,指讀語段(第五段):
指名讀,讀正確,讀流利
2、談感受,定位句子:
哪些句子給你帶來了這樣的感覺,指名嘗試情感朗讀。
3、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想像:
。ǔ鍪緢D片,配樂)同學們,讓我們置身在桂花樹下,滿樹的桂花競相開放,看著樹上星星點點的桂花。讓我們一起來搖桂花,我們使勁地搖著桂花樹,盡情地搖著桂花樹。搖啊搖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對學生引導:桂花像什么一樣落下來?落在哪里?對“滿頭滿身”“這下”等詞作一個回文。)
3、指導練習情感朗讀:
來,就帶著這樣的一份感覺,再有滋有味地再讀讀這幾句話。
。ㄗ杂勺x。)
引:用你的朗讀與大家一同分享搖花的快樂,分享這場桂花雨的美麗。
(指名學生讀。)
與學生的的交流與點撥中,體驗這份樂,朗讀這份樂,渲泄這份樂。
完成板書:枝搖花落樂心頭
4、扣題,再解課題:
同學們,讓我們再讀課題──《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場怎樣的雨啊?
。匀说挠辍】鞓返挠辍∠銡馑囊绲挠辍
5、配樂齊搖花樂。
三、解讀“浸”“全年”的妙處,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由搖花樂引至香味,快速瀏覽課文,劃出描寫家鄉桂花香的句子:
⑴ 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
⑵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恰∥液爸骸鞍。≌嫦裣掠,好香的雨啊!”
⑷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2、學生自讀,從文字處去再感受花香。
3、扣字“浸”,著力點:
由“浸”帶動解讀“全年”:
、拧Ρ疽獾慕庾x,引向句子,解讀浸的力度感受花香,感受浸字的妙處,齊讀“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啤〗庾x“全年”:
拋出疑問,作示范:“的確,金秋時節,桂花盛開,滿樹生香,彌漫四方,讓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钡珵楹未禾、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呢?聯系課文的第六段來說一說。
4、回讀: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板書:桂子花開香十里
四、透過花香,體悟鄉情,三解課題
1、提出矛盾處,引發認知沖突:
引導學生從文字上對杭州小山上的桂花與家鄉的作比較,哪句寫得更香。
2、補充滿覺隴資料(媒體配樂播放滿覺隴圖片)。
3、讀懂母親的話,體悟一份濃濃的鄉情:
同學們,可就是這樣一個賞桂勝地,母親卻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你能讀懂母親的心聲嗎?
你看,母親聞著,欣賞著滿覺隴香飄十里的桂花,令母親想起了什么事?
4、學生交流,老師點撥,學生讀文:
、拧W生提到搖花樂,讓學生再讀一讀:
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親回想起與孩子們一起搖花的情景,不禁這樣說道:“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保ㄖ缸x 。)
⑵ 學生談到第三段,點擊詞句:
“擔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著”體會家鄉的桂花樹傾注著媽媽的辛勞和愛護。(這里的桂花能與之相比嗎?)
“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母親想到了誰?想到了曾經在故鄉鄰里之間的其樂融融的畫面,多么溫馨的感覺。
可是身居杭州的母親看到這里的桂花有這種感覺嗎?她看到桂花有的只是一份(孤獨、憂傷、思念……)那是什么?那是對故鄉深深地眷戀之情。
5、回讀母親的話,帶讀最后一段,于朗讀中再次體悟一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6、三解課題:
課文讀到這里,你說這陣陣桂花雨,那還是一場怎樣的雨?
。ɑ貞浀挠,更是思鄉的雨。)
7、總結:
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的留戀,怎能不讓作者魂牽夢縈呢?(板書:魂牽夢縈)想起這些,想起這點點滴滴,讓我(完成板書:魂牽夢縈桂花雨 。)
五、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解讀一段人生
1、補充作者簡介,與作者的一段話,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同學們,許多年過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別了童年,早已離開了母親,早已遠離了故土。她一生飄泊,(課件師配樂朗讀:琦君生于浙江溫州,后隨父親來到杭州,接著又遷至中國臺灣、旅居美國,闊別故鄉57年后終于回到故鄉溫州,2004年回到中國臺灣。)然而,她總是忘不了故鄉的這一切,她說……
于是,在她44歲的時候,寫下了這篇桂花雨,令作者恍如重返故里游(板書)
2、感謝琦君,感謝桂花,她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麗的,人生更是美好的。最后讓我們用這四句話把這場美麗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遠留在我們記憶的最深處!
全體起立,齊讀詩句:
桂花雨
桂子花開香十里,
枝搖花落樂心頭。
魂牽夢縈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