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12 an en in un ün》第一課時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三個前鼻韻母及兩個整體認讀音節;會認“門、去、來”三個漢字。
2、能力目標:能根據圖意說簡單的話;掌握聲韻拼讀方法和聲介合母與韻母相拼的方法;在四線格里正確書寫新學習的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3、情感目標:養成認真觀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內容分析】
漢語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幫助識字、閱讀、學說普通話的工具,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看圖說話學拼音12”課共包括六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情境圖;第二部分內容是三個前鼻韻母,整體認讀音節yin和聲母與韻母相拼的音節;第三部分內容是整體認讀音節yuan,配圖和說明圖意的音節;第四部分內容是看圖讀韻文認字;第五部分內容是書寫格式;第六部分內容是會認字“門、去、來”。前鼻韻母的發音和整體認讀音節的識記是重點,也是難點。
【學生分析】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出發,從母語教育的規律和兒童入學前口語水平的實際出發,根據兒童思維具有形象性及樂于口頭表達等心理因素,把漢語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學說普通話有機的結合起來,并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兒童的語言實際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兒童學習的興趣、需要著眼,本著易學、有用的原則,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搞好幼小銜接,繼續發展兒童的口頭語言,并安排兒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為學習書面語言打下基礎。
【設計思路】
漢語拼音教學應與學普通話、識字結合起來。本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從故事入手,通過看圖說話,讀兒歌,識漢字等,使聽說讀寫能力協調發展。教學過程努力體現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欲望,再看看、聽聽、玩玩的過程中獲得新知,克服漢語拼音教學機械音調重復、枯燥無味的毛病。
【教與學的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我給你們帶來了紅蘋果卡片,上面有字母,誰讀得好就獎給誰。(舉卡請學生讀,并獎給讀的好的同學。)讀的真準確,能告訴老師讀“n”時,這個聲母的音是怎么發出來的?(指名說,然后齊讀)
師:大家說的、讀的都不錯,我想用一句話夸一夸你們:qīn ài de xiǎo huǒ bàn,nǐ men zhēn guāi(出示音節 )這音節中,你不認識哪些韻母?
(指名讓學生說,同時相機將自制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師:太棒了!你們找出的這三個韻母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認識的三個新朋友──前鼻韻母。只要你能專心聽、仔細看、張張嘴、動動手,就一定能和它們成為好朋友。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小禮物,先送給你們第一個禮物,講個故事吧:
(引導同學們看圖)在一個美麗的樹林里,住著小猴子和他的媽媽。一個晴朗的夜晚,滿天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圓圓的月亮像銀盤一樣掛在天空。多好的月夜啊!小猴子嚷著和媽媽出門玩。他們來到河岸邊,玩的正高興,忽然,小猴子轉過身,大聲喊:“媽媽,糟了,糟了!月亮掉進水里啦!快拿勺子來撈它。”猴媽媽往河里一看,笑著說:“傻孩子,那是月亮的影子,你看,月亮不是好好的掛在天上嗎?”小猴子抬頭一看,高興的跳了起來,“噢!月亮果然還掛在天上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