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會認12個生字,認識“橫”筆畫,會寫“一”、“二”、“三”這三個字。
3.知道詩歌的大意,能想象出山村優美的畫面。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和寫字。
難點: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三、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
本課有兩幅畫:圖一描繪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現了童謠的意境;圖二用十個運動員和十個球幫助學生識記十個表示數字的漢字。
本課教學重點是認字和寫字,難點是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四、設計意念
1.以情激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如導入新課可以針對低年級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奇來做文章,運用插圖輔助手段,把學生引入一個如詩如畫般的世界,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學習。
2.自主研讀,自讀自悟
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不斷地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來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可讓學生來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這樣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有人說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在誦讀古詩時,可讓學生在試試、學學、比比等活動中,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大樂趣。
3.合作識字,探究寫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分析:
(一)釋題,識字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一首古詩,題目已經寫在黑板上了,誰給大家來讀一讀。(2人)
出示:一、二、三
師:課題中的這三個字,大家應該早就認識了吧?不過老師還想請小朋友來讀一讀。
生:朗讀。
師:我們先一起來讀“一”,“一”單獨拿出來或者數數的時候是讀第一聲的,但在課題中他卻不是這樣讀的。你試試看。課題中它讀第幾聲了?板書“一本書”,在這兒它又讀什么?一是會變調的,小朋友在讀的時候可要注意了
設計意圖:在朗讀比較中發現“一”的讀音變化,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誰來讀“二”,它是翹舌的。
組織形式:(1)男孩子讀。女孩子讀。(2)“三”是平舌音。齊讀。
師:題目中的這兩個字也是我們要會認的生字。一個讀“去”,還有一個讀“里”。
組織方式:用手指著其中的一個,讀出來,然后說一個詞語。其他小朋友跟著讀。
師:里:表示長度,從學校走到浣紗橋就有一里路。從題目看,詩人走了多少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