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案例與反思
生:認真聽老師讀。
五、板書設計:
一去二三里
一二三十四橫:一
四五四十
六七四十三
八九十
教學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shù)字鑲嵌其中。本課還配上兩幅插圖。圖一描繪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現(xiàn)了童謠的意境。圖二用十個運動員和十個球幫助學生識記十個表示數(shù)字的漢字。
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大膽地學習新知識。利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圖習慣,培養(yǎng)說話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樂,在此鋪墊上再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最后學習生字。
課后聽了老師的點評以后,我作如下反思:在本堂課中區(qū)分“四”和“十”的讀音是設計得比較好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不僅讀準了四和十的音,而且還重點區(qū)分了平翹舌音的發(fā)音方法。利用插圖理解詩意,讓小朋友學得更形象,更直觀。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級小學生學完拼音后接觸到的第一篇識字課文,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識字教學和故事的朗讀方法指導上,而在理解詩意和感受詩情上略作點撥就可,不必花這么多時間。
其實我也意識到識字教學的重要,在學了古詩后,通過看圖圈生字,讀生字卡片,比較生字識記“八”和“九”,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識字,讀兒歌識字等方式來幫助孩子識字,激發(fā)識字興趣。但是如果能把識字教學滲透在古詩教學中,效果肯定會更佳。并且我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這首詩比較簡單,一部分孩子早會讀,甚至會背了,所以讀詩時顯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沒去注意文字,從而,錯過了如此好的識字機會。我卻沒有意識到,沒有及時地指正孩子們的錯誤習慣,真是后悔。還有,拼音剛學完,在識字教學中可以做些有效的銜接、滲透。
課后,我仔細回憶了課堂的每一個細節(jié),我認為在許多問題處理上存在不足:
1.在整體把握和時間安排上不足。在進行生字的教學時,時間上有所欠缺。我認為課前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先做好充分估計,仔細考慮這個步驟可能會用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地、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內(nèi)容的順利完成。
2.第二環(huán)節(jié)指導朗讀時,由于時間不是很充分,加上孩子們又是第一次學習課文、第一次感受文本、進行朗讀,所以在啟發(fā)課文、感受課文環(huán)節(jié)中做得不夠深入、細致,他們不能很好地感受課文的濃厚童趣、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樂。
3.由于自身教學經(jīng)驗不足,對于剛踏上講臺的我來說,對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匱乏。在豐富的評價語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方面相對欠缺,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握上不夠流暢、連貫。今后,在課前要盡量多預設學生的回答和提問,想好豐富的評價語,這樣,會帶給孩子們一個更加豐富生動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