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案例與反思
生:思考。
師:對呀,詩人一路走了兩三里。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題目。
生:跟讀。
(二)讀懂古詩,穿插識字
師:詩人這一路走去,看到了什么呢?他呀,把看到的全都寫進了詩里,請小朋友把書本翻到44頁,好好地讀一讀,找一找。
設計意圖:學生的天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師:詩人看到了什么?“煙村”、“亭臺”、“花”,你是從哪句詩中找到的?
生:認真看書,找“煙村”、“亭臺”、“花”的句子。
設計意圖:充足的讀書時間,讓他們自由去研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師:煙村到底是什么呢?村子怎么會有煙呢?詩人看到有幾戶人家開始做飯了?(板書)
師:詩人用“煙村四五家”五個字,告訴我們他先看到了什么。
師:僅僅用了五個字,就告訴我們那么多,詩人真是太厲害了!
設計意圖:詩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發展學生的多重思維能力。
師:亭臺就是詩人看到有幾個亭子?
生:六七座。
師:花有幾枝?
生:八九十枝花。
師:“八九十”那是詩人在數,可他數完了嗎?所以這“八九十”三個數字是用來表示花很多很多,多得數不清。
小結:詩人用短短四句詩,寫了他游玩時看到的景色,我們捧起書本,一起來讀一讀吧。老師讀題目。
師:哎!詩人看到的景色那么迷人,可小朋友讀起來卻沒有一點味道,聽老師讀一讀。
生:認真聽老師讀。
師:你也想試一試嗎?先自己準備準備。
組織形式:指名——齊讀
師:我看很多小朋友已經能把詩美美地背出來了吧?誰想試試?
生:積極舉手配合。
設計意圖:背誦時再次啟發想象,使記憶有了具體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導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為“我景我情”。
4.鞏固識字
師:那么多小朋友喜歡背誦這首詩,我看是因為黑板上這些字吧?一起讀一遍。
生:集體朗讀。
設計意圖:了解十個數字的發音情況,重在發音。
師:我隨便指你會嗎?
師:這兩個字最容易讀錯了,誰幫大家來區分?
師:把他們放一塊兒就成了一個數字,誰來讀?(十四)換個位置又是個新的數字,誰來讀?(四十)再加一個字,又是另一個數字,誰讀給大家聽?(四十三)
生:積極發言朗讀。
設計意圖:重在區分平、翹舌音。
(三)寫字
師:我們不僅要會讀數字,還要學會寫呢?寫拼音需要四線格來幫忙,寫漢字就需要它來幫忙了(田字格),認識它嗎?田字格是四四方方的,中間有兩條虛線,一條叫橫中線,一條叫豎中線。寫字的時候我們必須看清楚,這個字該寫在田字格的哪個地方。
生:認真聽講。
設計意圖:把枯燥的寫字變成了生動有趣的活動,賦予漢字生命,讓學生在書寫時有責任感,自覺地把生字寫好。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寫“一”。它只有一筆,這個筆畫叫橫。
生:跟讀
師:“一”該寫在哪兒呢?仔細觀察一下。再看看這一橫從頭到尾粗細有變化嗎?我們寫的時候怎樣才能讓它粗一些?
組織形式:師范寫——生書空——生練寫在書上。
(四)拓展(隨機)
師:這節課,小朋友樂滋滋地學習了一首帶有數字的古詩,這樣的古詩你們喜歡嗎?老師還有一首帶數字的古詩,想聽嗎?你可得聽仔細了,一會兒你要告訴我,這首古詩寫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