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教學設計方案
一 概述:
1、《畫》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
2、《畫》中,安排了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既提示了學習的內容,又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3、本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漢字,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閱讀以及培養學生養成網絡環境下良好的學習習慣。
4、在本課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各種學習資源整合,引導學生觀察圖畫、通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 知識與技能: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人、火、文、六”4個字,認識偏旁:春字頭、豎心旁。
2、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知道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能對照圖畫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
5、能在鍵盤上使用正確的指法練習敲打音節。
(二) 過程與方法:
1、以創設情境、看圖說話、做游戲、配樂讀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2、針對學生喜愛閱讀的特點,充分利用資源庫中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情趣。
3、學生通過練習敲打音節,養成網絡環境下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2、喜歡朗讀詩歌,體驗朗讀詩歌的情趣。
3、初步進行打寫練習,產生打寫的興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 有些學生在幼兒園讀過《畫》,對它有一定的認識。
2、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正在逐步培養過程中。
3、學生入學時間還不夠兩個月,借助課件自主學習以及進行拓展閱讀均需要老師的指導。
4、學生的打寫能力較弱。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觀察圖畫、學習詩歌、打寫音節有機結合。
五、教學資源:
1、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完成的;
2、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
3、共翔多媒體課件及跨越式課題資源網;
4、生字卡片;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學會生字。
2、 能對照圖畫,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能對照圖畫,理解詩句的意思。
七、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 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三、 點撥引導,指導書寫。
四、 自主學習,拓展閱讀。
五、 熟悉鍵盤,練習打寫。
六、 實踐活動、課外延伸。
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 背誦兒歌:“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
2、 這首兒歌是個謎語,誰知道謎底?
3、 激趣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謎語詩,學完課文,你們一定能猜出謎底。
(意圖:由學生已知的謎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同時又為本課猜出謎底作了鋪墊。)
二、初讀感知,學習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