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
二、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不斷地調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自由讀、個別讀、摹仿讀、表演讀、評析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語感聯結了學生的感覺、感受和情感。學生自己的感情體驗,代替了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捂住了鼻子”、“皺起了眉頭”、“一拍腦袋”,學生的表演是那么貼切、自然。這是對語文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三、開放實踐,合作交流
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后,產生了疑問:“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小鴨忽然一拍腦袋,“這都怪我。”小鴨為什么說“這都怪我”,我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想一想,“我們身邊的垃圾從哪里來的”。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設計,讓課堂成為社會、學校教育的連線,又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與同學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舞臺。同時,也突破了本課閱讀教學的難點,又體現了本單元課文內容的整合。這種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有關環境衛生的故事。通過學習告訴我們要保持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知道不美的行為會破壞美麗的環境,從而讓學生感到肩負的環保責任。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針對課文自身特點,并結合學生整體情況,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的內容,讓環保的意識漸漸在學生心里萌生,讓他們養成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的習慣,激勵他們去積極參與環保實踐活動。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使環保意識更深的印入孩子們的心中。課文結尾設計了爭當校園美容師的環節,通過此環節使學生將環保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
整堂教學設計中,雖然孩子都感悟到了課文的主旨,明確了環保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學設計不夠恰當,致使整堂課中德育滲透內容太多,似乎有些頭輕腳重。認讀生字時,由于緊張,在學生將“趕”讀成了“干”,教師沒有及時發現并糾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避免此類問題再出現。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多地起到引導作用,而孩子則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引導中,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學會主動學習。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及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