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趣 、情 、理”──《蘭蘭過橋》教學案例與點評
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本案例中,從“激趣導入”到“角色表演”直至“升華明理”,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特別是“討論探究”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闡明觀點,互相補充評價,極大地發揮了主體功能,學得積極、主動。再如“角色表演”一環節中,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完全融入情境之中。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在關鍵之處做必要的引導、點撥與評價,教師的角色已發生了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實踐證明: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全體學生投入其中參與活動,才能讓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獨創性充分展現。
【專家點評】
面對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培養新時期下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是基礎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改的目標之一,在該例中,教師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教與學傳統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強調了教學生學,使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教學中,教師沒有泛泛地給學生講述課文內容,而是在學生熟讀課文,播放錄像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講故事的活動,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通過講故事的活動,輕松愉快地學習了課文內容。特別在討論探究“神奇的橋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分小組研究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例的另一個特點是恰到好處地設計了角色表演,老師在學生看“橋”、說“橋”、探究“橋”,對“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的基礎上,設計了學生和爺爺的對話活動。學生將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心感受與課文內容相互統一,產生共鳴,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的過程。在這種特殊的對話活動中,促進了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的形成,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注入了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提高人文素養為目的,大力開發課程資源,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的功能。該課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十堰市五堰小學校長 中學高級教師 郝良浩)